這位大二生,將古老的樺樹皮工藝帶到了天津

一提到匠人,想必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一個歷經滄桑的老手藝人的形象,但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匠人,卻是一位在校大學生。雖說年紀小,但在樺樹皮工藝的製作上,也是輕車熟路哦。



這位大二生,將古老的樺樹皮工藝帶到了天津



在內蒙古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長著大片大片的白樺林。這些白樺樹與鄂溫克族人結下了不解的情緣,鄂溫克族的人們,自很久之前就知道利用樺樹皮製作各種生活用具,在他們的文化中中,樺皮有著一定的地位,這就是他們的“樺皮文化”。


樺樹皮工藝與鄂溫克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的生活中,餐具、釀酒器、食盒、皮船等,都有用樺樹皮製作的。用樺樹皮製成的容器,輕巧實用,又有樹皮本身的紋理,所以顯得十分美觀。


這位大二生,將古老的樺樹皮工藝帶到了天津



然而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在以經濟發展為時代主題的今天,發展的速度相當緩慢,幾近衰微。樺樹皮製作工藝面臨的巨大的困難和挑戰。為了使這項古老的技藝依舊能夠迸發出新的生命力,新一代的匠人們,重新拾起老一輩人的重擔,將樺樹皮製作融入新的元素進行新的創作。


這位大二生,將古老的樺樹皮工藝帶到了天津



何銳鵬,呼倫貝爾美術家協會會員,鄂溫克樺樹皮工藝傳承人,自小跟隨父輩們學習樺樹皮製作工藝,耳濡目染,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入大學後仍痴迷於此,醉心於樺皮工藝的製作研究,一心想要重振該項技藝。

這個還沒有脫離象牙塔的大二生,深感發展需要創新,想要樺樹皮技藝能夠長遠地流傳下去,就必須要有所突破。這就引起了何銳鵬的深思,到底怎樣才能讓這項技藝重新煥發生機呢?


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何銳鵬深入生活,深入調查,不斷地與牧民們進行交流研究,並從老一輩的創作中,汲取眾家之長,在藝術創作中,體現了原汁原味的草原精神。


這位大二生,將古老的樺樹皮工藝帶到了天津




這位大二生,將古老的樺樹皮工藝帶到了天津



何銳鵬的作品,尊重自然,尊重樺樹本身的特質,保留其基本紋理,再加以硫酸進行腐蝕,噴上氧化銅氧化鐵後,隨著作品沉澱的時間越長,顏色就會越沉穩,越能體現出古樸、歷史的味道。因製作過程中不做過多的人工雕琢,所以作品雖由人做,宛自天開。何銳鵬,他在用心製作著每一件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這位大二生,將古老的樺樹皮工藝帶到了天津


2018年12月26日,何銳鵬參加天津榮程集團“文化傳承·致敬40週年”時代記憶分論壇活動,在活動中展出的作品,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