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報告會走進龍源雙語學校

诸城市“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报告会走进龙源双语学校

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

诸城市“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报告会走进龙源双语学校

近日,市關工委聯合教育局舉辦了“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龍源雙語學校專場報告會。組織四位專家老師為學校教師、家長獻上了一場樸實無華卻又引人入勝的家風報告會。

本次報告會,四位老師以自身經歷深情講述了家風家訓故事,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朱自修講述了自身從普通農村青年到市直部門黨政幹部的奮鬥歷程,工作之餘熱愛書法藝術,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每日3小時臨帖練字,退休後,他時刻做到“老有所為、發光發熱”,寒暑假期帶領子孫輩練習書法。一方面,他根據孩子們的年齡段和性格特點指導他們分別學習篆書、楷體、隸書、行書,通過臨帖練字培養孩子的耐心、細心,朱自修認為,孩子們智商水平都不低,能坐得住,學的認真,學習成績就相對好。孩子們持之以恆地練習書法,能靜得下心來,磨礪出認真刻苦的品質,用在文化課上,無疑是一個極大地幫助和促進;另一方面,要寫好中國字,就必須做好中國人。鍾繇、顏真卿不僅是大書法家,更是國之棟樑,愛國愛民的政治家、軍事家。反觀宋朝的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從書法藝術價值上,蔡京本高於蔡襄,但因為蔡京名聲不好,而被蔡襄取代。“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一撇一捺,皆是情懷,一橫一豎,皆是傳承。朱自修帶領子孫輩多次參加中國關工委組織的書法比賽多次獲獎,積極參與市關工委組織的書寫長卷經典家訓活動,被省關工委授予關心下一代工作者稱號。

市中醫院基層中醫指導科科長張健分享了全家三代中醫,中醫世家的故事。張健同志的父親張緒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數十年如一日待病人如親人,遇到穿的破破爛爛的病人,其他人都避而遠之,他卻把病人領到家裡端來熱飯熱水,給他診治開藥,先後被評為濰坊市名中醫,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父親對中醫事業的執著影響了張健,從事眼科工作15年,已成為眼科主任醫師的他看到父親的一頭白髮和對中醫事業的憂慮,離開了喜愛的眼科,回到了父親身邊,從頭從學徒開始與重新與中草藥打起了交道。他在父親研究的基礎上,寫出5萬多字的學術論文和總結,先後在國家級、省級中醫期刊刊登,被濰坊衛計委確認為名老中醫師帶徒項目工程首批指導教師。業務上精益求精的背後,他不忘父親要發揚光大中醫事業的心願,先後帶教出四名中醫骨幹。在爺爺、父親兩代名中醫的影響下,張健同志的女兒帶著對中醫國粹的熱愛,長輩們的期望,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中醫事業,在她看來,身上流淌著的是中醫人的血液,中醫不僅是愛好,更是使命和傳承。

企業家袁增海分享了助人為樂、孝道、收藏的家風,父母親的與人為善,樂於助人點點滴滴影響了子孫輩,袁增海在經營企業的同時,堅持捐資助學,先後花費十幾萬元用於濟困助學、公共設施等公益事業。業餘時間,他還走親訪友,收集整理了上萬件老舊過時的農具、傢俱、電器、生活用品、文字資料等,辦起了一個四百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館,免費向全市青少年開放。“擊石取火”在他的努力下被申報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良好的家風世代相傳,袁增海同志的兩個孩子先後考入重點大學,熱愛社會公益事業,良好的家風世代相傳。

市龍源學校教師齊硯豔分享了忠厚家風對她和家庭的深遠影響。因為家庭困難,齊硯豔同志高中畢業就參加了工作,但她努力工作勤於學習,工作幾年後又考取了師範,又讀完了專科、本科,在考取了國家心理諮詢師資格後,在工作之餘她先後為來訪者公益諮詢1000餘人次,幫助很多人解決了心理問題和家庭矛盾,甚至挽救過生命。在母親的影響下,齊老師的女兒先後兩次高考,考研,被中國航天研究院9所錄用,在新的領域中踐行著忠厚的家風。

家訓傳承,源遠流長;家風建設,繁花不落。下一步,諸城市關工委還將繼續深入開展這項工作,同時,市關工委還要求各鎮街、園區關工委發掘、培養當地的好家風典型,組織身邊人講身邊事,切實將我市家風教育引向深入。

诸城市“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报告会走进龙源双语学校
诸城市“传承好家训,建设好家风”报告会走进龙源双语学校

校 審︱劉 軍

編 輯︱鍾兆鵬 王曉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