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與楔形文字

浙江工業大學 汪哲皞 李然

1887年,人們發現了一批時間為公元前1350年—前1330年刻寫於泥板上的古埃及外交文書《阿馬爾納信件》(圖一、圖二)。當時造訪這片古蹟的並不是考古學家,而是一群盜墓者,他們將文書帶出之後到當地的古玩市場進行販賣,隨後越來越多的泥板文書在市面上流通,最終被學者發現,並得以保存下來。經過研究,學者們發現這些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統治者與駐守迦南、亞摩利地區官員的往來書信,但大部分的書信不是由聖書體或僧侶體寫成,而是由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一種奇特的文字寫就,由於文字筆畫如楔,被研究者稱之為楔形文字。

至今已經出土的阿馬爾納文書有382塊,其中有24塊的內容已被破解。隨後在1900年,英國考古學家亞瑟·約翰·伊文思在克里特島的克諾索斯古代宮殿的廢墟之上,發現了約公元前2000年—前1650年刻有文字的泥板殘片。

泥板與楔形文字

(圖一)阿瑪爾納泥板中的一塊。阿瑪爾納泥板多為西亞統治者和阿姆魯省長及迦南等國家同埃及國王阿蒙霍特普三世和阿霍特普四世的外交信件。在阿瑪爾納泥板上還出現了關於耶路撒冷地區最早的記載。

泥板與楔形文字

(圖二)公元前1350年由迦南國王阿布迪西巴寄與埃及法老,請求派弓箭手幫助耶路撒冷抵抗進攻的求助信。

楔形文字(Cuneiform>

相傳亞述帝國的國王亞述巴尼拔下令在其首都尼尼微建立圖書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大型圖書館,裡面藏有數以千計載有公元前7世紀各類內容的泥板及少量蠟板等其他材質的文獻,輝煌一時。而令人惋惜的是,尼尼微於公元前612年淪陷,當時的戰火蔓延至整個王宮及圖書館,圖書館裡的蠟板被火烤至消融,泥板卻因自身的特性在被火烤過之後更加堅硬,使之能在歷經千百年滄桑之後還能靜靜地訴說著那段璀璨的歷史文明(圖三)。

泥板與楔形文字

(圖三)尼尼微首都亞述巴尼拔圖書館裡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由大英博物館發掘,共11塊泥板,約計3600行。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英雄史詩,是關於統治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蘇美爾王朝的都市國家烏魯克英雄吉爾伽美什的讚歌。史詩所述的歷史於公元前2700年-2500年,比已知最早的文學作品早至200年-400年。

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圖四)是人類文字昨早的形式之一。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這片沃土之上,一塊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烏魯克時期的刻有象形符號的泥板文書,揭開了發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文明的神秘面紗。

經過考古學家研究,蘇美爾人在使用楔形文字進行記錄時,普遍採用被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杆或木枝對溼軟的泥板進行刻載。泥板在最初多為圓形或角錐形(圖五),不便於書寫與存放,因此後來多使用方形(圖六)。

泥板與楔形文字

(圖四)楔形文字,這段楔形文字摘錄於賽勒斯圓筒15-21行。賽勒斯圓筒於1897年在巴比倫被大英博物館考古隊發掘,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部被稱為世界上首部有關人權的法案,亦是古代波斯藝術中最著名雕塑之一。圓柱內容大致為:“波斯是崇尚自由的國家,期望在世界各地的波斯人民回到祖國的懷抱”。

泥板與楔形文字

(圖五)刻有楔形文字且狀似半球的泥板,其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2300年的早期王朝時期。其現藏於伊拉克的蘇萊曼尼亞博物館。

泥板與楔形文字

(圖六)公元前2400年,大祭司魯恩納寄給拉加什國王的一封泥板信。信中告知國王,他的兒子已經在戰爭中死亡。

使用泥板書寫時,人們也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規範進行,開始會用細繩在粘土製成的長方形泥板上畫出一個個小格子,然後用蘆葦杆進行刻寫,最早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書寫,因書寫不便,後面的文書則改為側轉90度,從右到左橫行書寫。如此,刻寫完成的泥板或晾乾或放入火中烘烤之後,便可長久保存。泥板兩面皆可書寫,因材質和工藝的侷限,人們為了方便尋找和閱讀,上下兩塊泥板的內容往往重複一行以示銜接。蘇美爾人留下來大量的泥板文書,體積大小不一,這些泥板最大的長2.7米,寬有1.95米;最小的則不足2釐米。然,不論大小,現被發現的泥板文書內容豐富,多記載著法典、法案、訟案、遺囑、賬目等,其中四分之三與法律與關。

1952年,人們在尼普爾發現了時間約為公元前1800年-前1700年以楔形文字復刻於泥板上的《烏爾納姆法典》(圖七),同年由塞繆爾·諾亞·克萊默翻譯,得知這應是世界上最古舊的法典。

泥板與楔形文字

(圖七)《烏爾納姆法典》,是由公元前2113年-2008年,古代西亞烏爾第三王朝開國君主烏爾納姆制定的。原件刻於石柱上,抄本復件則大約由30-35塊泥板組成,均未能完整版存下來。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所藏泥板共分八欄,正反面各四欄。泥板正面為序言部分,保存較為完整,反面為條文部分記載了第4條-20條的內容,但缺損嚴重,保存較完整的僅有5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