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庫存超億噸!超期稻穀如何消化?

稻穀是我國消費量最大的口糧品種,其生產、流通、消費、儲存都是關係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問題。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糧食再次豐收,其中稻穀產量達到21213萬噸,繼續保持高位。這一數字與2017年的歷史最高產量相比略減0.27%,已是連續第三年超過2.1億噸。

然而,在連年豐收、糧庫充盈的同時,新的煩惱又出現了——稻穀連年產大於需,國家持續託市收購,目前估計國內政策性稻穀庫存在1.4億噸以上,超過全年產量的一半。超期儲存稻穀的風險日益顯現,稻穀去庫存刻不容緩。

稻穀庫存超億噸

由於糧食的生產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因此,為了保證十幾億中國人的飯碗,必須保證一定的糧食庫存。也就是說,總體而言,每個年度結餘的糧食,至少應當滿足人們在下一個收穫季節到來之前的消費。其衡量指標主要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庫存與消費比,即糧食庫存結轉量佔下年度糧食消費量的百分率,當這項比值低於17%或18%時,就處於不安全狀態。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由於近年稻穀產大於需,為防價格低迷、穀賤傷農,2013年以來,我國連續啟動稻穀託市收購,年託市收購量均保持在3000萬噸以上。而2014年以來,臨儲稻穀銷售緩慢,累計銷售約4000萬噸。因此,近幾年,我國稻穀的年度庫存量都在1億噸以上,庫存與消費比最高已經超過70%。

2018年,儘管我國稻穀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由於單產大幅提高,稻穀總產量減少非常有限,稻穀仍明顯產大於需,因此,2018年國家仍然大範圍啟動了託市收購。2018年政策性稻穀收購量估計約2000萬噸,而當年政策性稻穀拍賣成交量約為855萬噸,較上年減少177萬噸,託市收購量仍大幅高於政策性稻穀拍賣成交量,政策性稻穀庫存繼續增加。預計2019年稻穀產量穩定,而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稻穀的消費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使得過剩問題更為突出。

1月17日至18日,2019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會議指出,今年要著力抓好糧食收購和不合理庫存消化。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表示,在玉米庫存問題正在逐步解決的同時,稻穀成為下一步去庫存的重點和難點。

超期庫存威脅食品安全

根據行業經驗,一般情況下,稻穀存儲2-3年即可轉為超期儲存稻穀。而在我國龐大的稻穀庫存中,有相當部分屬於超期存儲的稻穀。

儲藏時間較長的稻穀,生產的大米及食品食用品質會變差,失去原有良好的色澤、口感、味道和營養,而超期存儲的稻穀,容易發生黴變、生芽等現象,造成陳化變質。黴變的稻穀則將產生黃麴黴毒素等致癌物、毒素,以及超標的細菌、病毒等,如果食用則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其中,黃麴黴素是目前發現的最強致癌物質之一。

儘管國家規定,超過正常儲存年限的糧食銷售出庫,應當經過有資質的糧食質量檢驗機構進行質量鑑定,超期儲存糧食需定向拍賣,不得進入口糧市場。但是,超期儲存稻穀仍有違規流入食品領域的隱患,對食品安全造成威脅。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曾表示,目前大部分超期稻穀都被貿易商或飼料企業拍走,糧源使用情況難以監管,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隱患。

2月11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佈《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將對2019年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進行大清查。相關人士表示,對於清查中發現的超期糧食、“問題糧食”,更需要探討合理的解決途徑。

誰來“吃掉”超期稻穀

由於國內政策性稻穀庫存龐大,國家一直在創新銷售辦法,努力化解高庫存。2016年實行了超期儲存粳稻銷售新辦法,2017年實行了“分年份”銷售辦法。2018年國家對政策性稻穀的拍賣底價進行了大幅下調,且拍賣時間較往年大幅提前。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稻穀庫存仍居高不下,政策性庫存稻穀拍賣成交不足,大量超期存儲稻穀仍舊無法消化,需要尋找妥善的去處。

對此,有貿易商認為,稻穀目前的加工渠道、轉化渠道不多,加工能力有限,產品的附加值不高,限制了稻穀庫存的消化。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指出,稻穀庫存較高,而且產業鏈條短、消費彈性小,是當前庫存消化的重點和難點。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完善政策性糧食銷售機制,促使庫存儘快迴歸合理水平。要加快消化超期儲存糧食,避免質量逐步退化、造成更大損失。對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要定向用於生產生物燃料乙醇等,並加強流向監管,嚴禁流入口糧市場。也有專家提出,消化超期儲存糧食、陳糧,需要加大糧食加工轉化力度,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消費,定向支持企業利用超期超標稻穀生產生物燃料乙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