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外企代表的辭職信:我不想用30萬的年薪,交代了我的這一生

一封外企代表的辭職信:我不想用30萬的年薪,交代了我的這一生

作者/Calvin

職場作家,藥械領域資深培訓師,輔導數千學員加入羅氏診斷、強生、輝瑞等跨國企業經理職位。個人微信ID:yxzpcalvin

一位醫藥同道,最近離開了醫療行業。

在今年上半年,他曾經和我有過幾次線上互動,我理解他的職業迷茫之餘,也感嘆於他的思維邏輯,人生規劃和落地的商業計劃。

就在不久前,他和我說,他已經向經理提交了辭職信,在獲得了他的許可後,今天和大家分享他的辭職郵件:

老闆,你好,

很遺憾在此向你提出離職,在過去的兩年間,相比從前,公司給我提供了很多機會,也讓我有所成長,但是為了我的人生規劃,我還是決定提出辭職,希望得到您的批准,最後工作日希望定於2019年1月1日。

這個離職時間,對我和公司來說,既保證了工作交接和離職手續有條不紊,可以按部就班完成,也算是我為自己,標記了在公司,最後一個有儀式感的日子。

在我過去4年半的工作經歷裡,我一共任職了兩家公司,兩家在業內都非常優秀的公司,這兩家公司,除了讓我從剛出校園的稚嫩少年,成長為今天做事可以深思熟慮的職場達人,也給我了我很多世界500強企業,能給到員工的各種光環和榮譽。

昨天酒店的生日祝福郵件,也提醒了我,在外企的這幾年,我已經成為了幾家酒店和航司的金卡和白金會員。

我從來不是為了薅羊毛,而浪費時間刷白金卡的那類人,這些頂級會員,也算是我給自己,給過往僱主,一個過去努力拼搏過的交代和見證。

但是,這些光鮮的會員身份、出差入住五星級酒店的待遇,以及每個月用都用不完話費補貼,都不是我最想要的。

我想要的,是成長,是可以被人注意到的成長,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我評價。

每當我們在說自己溝通能力強,區域管理能力強的時候,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證明這是真正的成長,而不是自己自說自話的自我麻痺?

事實證明:無法證明。

從人力資源市場上,靠能力求職,是最大的謊言,靠目前Title,看過往領域,甚至看年齡,都是標準。

唯獨被口口聲聲反覆強調的能力,反而成為了最不值錢的求職資本。

因為我們過往的能力,很難被現實證實。

這個領域的銷售,做銷售冠軍的,未必是能力強,也可能是因為經銷商給力的市場政策,達不成指標的,也未必是能力差,也可能是因為市場裡突發的政策變動。

但是公司的晉升考核,從來都是隻看業績,不看能力,或者說業績達成的基礎上,才有資格被考量能力。

最近的一年,區域裡因為醫院政策的問題,本來可以110%達成的市場,突然掉到了60%,公司說銷量的變化確實與我無關,純屬“天災”。

可我依然沒有放棄,把銷量從60%,努力做到了後來的87%,但是卻依然被告知,沒有晉升專員的資格,另一位晉升的,是銷量剛剛達到100%的同組同事。

但是,把銷量從60%,提升到87%,這裡的增長和背後的努力,卻比不過其他人自然而然的業績達成。

公司的發展,看的是增長,還是現狀?

全年同比增長率僅為個位數的“老同事”晉升,公司給出的原因,也滑稽可笑:雖然承認我的貢獻比他高,但是我還年輕,我可以等。

如果我可以等,那我當初何必那麼拼!

很多同事,升職前一年都會壓著銷量,因為擔心第二年指標太高,達不成指標,這我懂,也能照做,我的數字敏感度也很高,如果做,我甚至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我不想在這種數字遊戲裡,自娛自樂。有很多朋友說我是幼稚,我知道我不是,我只是認真,我只是想保持自己的拼搏精神。

工作可以換,但拼搏的精神沒了,就再也拿不回來了。

我曾經想到過換一家公司,憑我過往的背景,找一份工作不算難,但是我跳槽從來不是為了錢,因為這個行業不賺錢。

每年的年底漲薪,非晉升類漲薪,最高漲幅8%,最低漲幅0%,人和人之間差距的點數,乘以1萬出頭的底薪,幾乎也拉不開差距,無非圖個心理平衡,但是考慮的標準,依然是純銷量。

銷量達成,漲薪6%。銷量達不成,不論能力和努力,不得高於6%,當然,也不看原因。

最近在很多求職平臺,我看到工作經驗1-3年的,年薪20-30萬,工作5-7年的,如果還是銷售,年薪依然是20-30萬。

表面看到的經驗不值錢,背後是更可怕的現實,那就是工作4年,可能還沒有第一年的年薪高。因為每年漲薪只漲底薪,但是年薪的大頭,確是獎金。

工作第四年拿不到獎金的人,很可能還不如工作第一年,因為區域良性,自然而然就達成的銷售。

區域能不能達成,我改變得了自己的能力,在未來卻越來越敵不過各類政策,最近醫藥的4+7,就是最好的證明。

人的作用被弱化,價值也就隨之被降低。

選擇大於努力,這句看似副作用滿滿的話,在這個行業裡,卻是赤裸裸的現實寫照。

所以,經過慎重的決定後,我選擇轉身離開。

我還年輕,我想熱淚盈眶。

我還年輕,我想贏!

未來無常,但至少努力後可期!

--------------------------

看完了他的辭職信,筆者其實感慨挺多的。

職業原因,筆者接觸了很多“焦慮”的醫藥人,有很多包括地區經理的諮詢,都在反覆尋找未來人生的落腳點。

得知了他離開這個行業,我既惋惜,又開心,不是誰都有離開舒適區的勇氣和資本,也不是每個人都要離開本行,但是不論是哪種選擇,我們要保證的是,我們所做的每一步,都在踏踏實實地邁向我們的未來。

不要依賴Title,證明你的價值,而應該讓你的能力,拿到你想要的Title!

一封外企代表的辭職信:我不想用30萬的年薪,交代了我的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