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德篇11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小编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善德篇第十一讲——《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本章中老子向我们描述了圣人德化百姓的机制。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 11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

为(wèi)天下浑(hún)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注:

① 王弼本作:“圣人在天下歙歙”,缺“焉”字;然王弼注:“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傅奕本及诸本与帛书皆有“焉”,且有“焉”字读起来语气似更加通畅。据以上校订。

善德篇11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绎 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上面是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序诗。就跟我们传统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一样有个序诗,也是充满奥义。其实原创不是海明威,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大诗人约翰·多恩的著作。这是用形而下的比喻,来理解人与人的一体、人类的一体。

人与人的一体,是精氣神的无形的一体。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伤感,有时候会喜悦,大多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应和共鸣而来。圣人的高超,就在于他能直接返观到这种无形的一体,并因此能有所作为。

知其然是一个境界;知其所以然,是更深境界。从茫然,到必然。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是没有自己恒定的内心,他的心与百姓的心高度重叠。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圣人,他没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想法,而是跟随着百姓的想法、心情而变化,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还能保持淳樸天真。圣人无形之中是理解百姓的想法的,动态调整他的治国思路、方法。

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心与百姓心,心心相连,即慈。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言行的人,圣人善待他;不善言行的人,圣人也善待他,这就得到了善:人人都善言行。

百姓之中自然有种区别,有善者,也有不善者;如: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每个人各有他的自然。圣人是理解百姓的这种自然差异的。其中的善者,圣人善待他;其中的不善者呢,圣人也一样善待他,这种善待,可以理解为无形与有形的教化;也理解为与善仁,圣人也会根据他的个性特点,自然贴切地给予他能接受的那种教化。与善仁,有跟随的意思,也有柔弱的意思。唯有柔弱才能随着每个人的不同的特点而跟随变化适应。象水一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

这样,不善者会有变化,自然变为善者,圣人自然就得到了善者,收获了善,得善了。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有诚信的人,圣人信任他;没有诚信的人,圣人也信任他,这就得到了信:人人都有诚信。

有诚信的人,我信任他;没有诚信的人,我也一样给予他信任。信者与不信者,这里的信,应该指的是诚信、守信。第一个信之,可以理解为相信他;第二个信之,理解为给予不信者信。圣人言善信,言而有信,传递无形的信给他,且也相信他,给与不信者信任,使他自然有种变化,慢慢也变成诚信的人,信服圣人。

这样,不信者会有变化,自然变为信者,圣人自然就得到了信者,收获了信,得信了。

以上段落的三句话是个整体。理解圣人心与百姓心是相通的,故能变化百姓的内心。这就是无为。

以上,有节点、有通道、有能量。节点,就是圣人的心与百姓的心;通道,就是圣人的慈;能量,就是圣人的樸,来源于大道。我命名为“无为三要素”:节点、通道、能量。

读这一章,重点在于,不光要看到圣人德化百姓的结果,还要看到理解德化百姓的过程、机制。

那么圣人能耐这么大,有什么具体的诀窍没有啊?下面,老子绝不藏私,无私献宝。

圣人在天下:圣人治理天下。

圣人管理天地和百姓,是如何做的呢?

歙歙焉:收敛,再收敛自己的氣质。

歙:收敛。歙歙,《道德经》里面的叠字,为:反复、不断、深度等意思。

要反复背诵、熟读《道德经》,容易相互联想和互证,内心会自然领悟、超越、顿悟。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指年轻时候,氣机自然会张扬;随着阅历深刻,感悟多了,慢慢就开始收敛。随着学习经典,逐渐深入理解氣化,伴随着某种契机,就自然开始走向了混沌,大脑神氣就能深入感应到大道之中的混沌神机,自然言之中的信就逐渐足。理解氣质由稀薄转为浓厚,就有点类似。也可以理解为其中的信息编码变得比较密集,类似于手机的数据,从2g-3g-4g-5g,不断升级他的编码速率、密度,这样自然就能承载更多的信息。

所以,圣人不断收敛自己的氣质,从“张扬轻薄”向“内敛厚重”转化。很难描述这个歙歙的过程。生活之中,遇事不惊、不慌、不乱;每次内心如有波动,让它自然恢复平静;每受一次历练,都会沉稳内敛一点。

读圣人之经典,得天地之精华,奉有余之神氣,感大道之绵用。

为天下浑其心:为了天下人,将自己的心复归于混沌,进入甚深境界。

浑:混沌。为了天地百姓,他的心进入到了深度的混沌,如20章: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再次引起大家注意:只要是三点水的名,多与大道有关,如:混、浑、湛、渊、沖、沌,等等。

为什么要进入到深度的混沌?

百姓皆注其耳目:老百姓都是关注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的东西。

百姓嘛,自然关注能看得见的、听得到的、摸得着的形而下的万物,物质欲望大。只要关注形而下的万物,就会自然失去对大道的感应,逐渐失去淳樸,就难免会走向歧途。

可以旁通《庄子·应帝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耳目,五官七窍之四,也是形而下的信息最多的通道。五官七窍,即塞其兑的兑。兑为有形的开口,欲望之所在。

圣人皆孩之:圣人都让他们象孩子一样,不失去天真。

正因为万物一体,有无形的节点通道能量,所以圣人皆孩之的机制很简单:清静无为无欲无事。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樸。那么,圣人如婴儿一样无知无欲,进入大道的深度混沌境界,百姓也就自然变得像孩子一样。

孩子与婴儿的特点不同,七窍有所开发,对形而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生存生活下去;而又不失婴儿的天真混樸。这样天下自然没有纷争、战争、动乱、灾难,自然就走向了正道。

在现阶段我们该如何做呢?正如开场白说的,人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那么,先从自己做起就好了。人人读经,人人修身,人人清静,人人得一,社会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走向正道。


善德篇11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本 章 重 点

1、圣人德化百姓的机制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