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老人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位已有四十七年黨齡的老人,一位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雨的老人。

老人出生的那個年代,正是建國初期,長期戰爭剛結束,舉國上下一窮二白,千瘡百孔,人們食不果腹,餓殍遍野。“樹皮”、“榆樹葉”、“野菜”都是充飢的食物。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嚐到白麵的味道。老人說“過去白麵是敬供神神的,人們不該精吃,需要加入一點黑麵和玉米麵”,可見,那個年代是多麼的艱辛。

一位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老人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六十年代,農村城市到處傳唱簡樸的生活作風。老大穿過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小的,老三接著穿,所以,“補丁”在那個年代不是時尚,而是真實的生活寫照。當年物質的匱乏造就了老人一生的勤儉節約。直到今天,老人依然不顧兒女的勸說,第一頓吃剩的飯不讓倒掉,第二頓加熱以後依舊吃。

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下,老人上學到初小四年級時,後因“文革動亂”不得不結束求學之路。但是在當時那也是村子裡的“小秀才”了。在三尺講臺滔滔不絕育人子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老人先後當過人民教師和農村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會計。

一九七一年上級黨委批准他入黨的那天,他激動的站在村裡最高的山頭上,面迎北京方向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高唱《東方紅》歌曲。每當說道這件事,老人的激動與喜悅是無法言表的,滿臉的榮譽與忠誠頓時顯現在這位老黨員身上。

二十歲的年齡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或許在校園享受著無憂無慮的大學時光,或許呼朋喚友高談闊論人生的迷茫。但在那個年代裡,二十歲的年紀足以肩負一個家庭的生活重擔。田間放牛耕地,回家蓋房箍窯。在寒冷的冬天人們也不得清閒,村民們還要搞“農田水利建設大會戰”,“拉石頭”、“移河造地”等更為辛苦的勞動。就連在過年這天,人們還在勞動,響應了“過革命化的春節”的號召。所以,年僅十歲左右的孩子還得上山背上幾捆柴火,以供家裡煮飯燒水之用。這些,老人用手掌上厚厚的老繭和突出的指關節告訴我們。

1972年到1992年,老人在準格爾旗原西營子鄉哈拉溝大隊工作,先後任大隊會計,民兵連長,黨支部書記等職務。1992年經旗委“一推雙考”錄用鄉黨委副書記,後改為政府副鄉長。直到2002年,根據黨的幹部政策,離崗坐休。這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老人始終堅守自己的崗位,作為民兵連長備戰備荒,作為黨支部書記嚴於自律,作為政府副鄉長積極抓好各項工作。四十年的風雨兼程記錄著老人的大好年華。

在此期間,老人從未停止過學習。一本被他翻過無數遍的《新華字典》就是最好的見證。“活到老學到老”在老人身上體現是淋漓盡致。於此同時,於2007年被聘為站北社區黨支部書記。

一位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老人

2012年老人因到了法定年齡辦理了退休手續,此時正當花甲,本應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在2013年,他卻負起了站北社區文化文藝工作。這一干。又是四年。四年來,在他的帶領下,社區文化工作搞的有聲有色,深受廣大居民群眾的喜愛。同時也在老人的組織下,把享有“漫瀚調”之鄉的準格爾旗民間藝術又推上了一個臺階,並建立已達三百多人的《準格爾.文化旅遊.微信群》,匯聚了準格爾旗“漫瀚調”的各路精英。為此吸引了各大媒體記者,《準格爾旗》報社、準格爾旗電視臺、《鄂爾多斯市》報社、鄂爾多斯市電視臺、內蒙古電視臺、新華社記者等前來採訪報道。

“生活越來越好了,再也不用吃穿發愁了。”老人邊玩弄著手裡的智能手機邊感嘆過去與現在的生活差異。:”想當年“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已是很奢侈的生活了,而如今,我也住上了“進門換鞋,做飯用電”的樓房了,和家人朋友遠隔千里也可以面對面的聊天了,呵呵,手氣好的時候,還能搶個大紅包。”說到這,老人臉上不由的露出似孩子調皮的笑臉。

如今,老人在興隆街道擔任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職務。前不久,還被吸收為“準格爾旗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員”。閒暇之際,老人還編寫了漫瀚歌詞,其歌詞頗受人們的喜愛,經常發表在《準格爾旗發佈》、《準格爾文化旅遊》、《鄂爾多斯山羊》、《鄂爾多斯市新聞網》、《準格爾旗婦聯》《大美準格爾》等多家新聞媒體。得到了眾多讀者的青睞。

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與時俱進的老人,一位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老人。這位老人就是李前喚,在平凡的人生畫冊上描繪著不平凡的人生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