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增持”不迷人 忽悠沒商量

近日,華銘智能和星源材質兩家公司實控人的“迷你式”增持受到交易所的問詢關注。兩家公司實控人的“迷你式”增持堪稱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迷你式”增持的典型。

今年2月1日,華銘智能實控人、董事長張亮計劃6個月內擇機增持不超過總股本2%的股份。6個月期滿,8月3日,公司披露增持計劃完成公告顯示,張亮累計增持公司股份2萬股,佔總股本0.01%。張亮實際增持數量與增持計劃存在較大差異。

星源材質的情形與此相類似。今年2月8日,星源材質披露增持計劃,控股股東、實控人陳秀峰和陳良計劃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低於3700萬元、不高於5760萬元,累計增持股份比例不高於公司總股本的1%。但星源材質8月8日披露的公告顯示,截至8月7日,陳秀峰實際增持10萬股,佔公司股本比例為0.05%;陳良未增持公司股份,實際增持股份數量與增持計劃存在較大差異。

從兩家公司實控人增持公告發布後的股票價格走勢來看,兩家公司實控人的“迷你式”增持,顯然對市場構成了忽悠。實控人增持公司股票,通常被視為是公司股價低估,實控人看好公司後市的表現。所以在兩家公司實控人增持公告發布後,兩家公司的股價都出現了大幅上漲的走勢。如華銘智能股價從2月7日的最低價15.17元上漲到4月19日的最高價33.72元,大漲了120%。而星源材質股價則從2月7日的最低價18.74元上漲到7月23日的最高價43.10元,漲幅高達130%。在公司股價大幅上漲的背後,兩家公司的實控人卻玩起了“迷你式”增持的把戲,硬是把市場、把投資者給耍了。

“迷你增持”不迷人 忽悠沒商量

也正因如此,交易所對兩家公司實控人的“迷你式”增持予以問詢關注是有必要的,至少需要弄清當時實控人提出增持計劃的目的,是否有以增持來操縱股價的嫌疑,包括其最終的“迷你式”增持是否與增持計劃相違背,是否違反誠實守信原則等。

不過,基於“迷你式”增持對市場的欺騙,甚至不排除以“增持”之名來操縱市場的可能性,因此,對於“迷你式”增持不能限於問詢與關注,還應該加強對“迷你式”增持的監管,讓包括實控人在內的上市公司重要股東不能進行“迷你式”增持,也不敢進行“迷你式”增持,以此進一步來規範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增持事宜。為此,在治理“迷式你”增持的問題上須動真格,有必要採取這樣三條措施。

首先,是規範大股東等重要股東增持公告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發佈重要股東增持公告,必須落實交易所及證監會的相關規定,披露重要股東增持股份的下限。像華銘智能的公告只披露了實控人增持的上限“不超過總股本2%的股份”,但對下限沒作出具體的規定,這本身就不符合滬深交易所相關規定的要求。這樣的增持公告原本就不應該對外發布。發佈這樣的增持公告,讓實控人有漏洞可鑽,從一開始,其出發點就存在問題。

其次,實控人或公司其他重要股東在向公司提交增持計劃時,應按最低增持計劃的承諾將增持所需要的資金打入自己的證券賬戶,以體現實控人或重要股東履行增持計劃的能力,表明其增持的可行性。否則,沒有資金實力作為保障,實控人或重要股東的增持就是空口說白話,這種增持計劃是缺少誠信的,最終就有可能會演化為“迷你式”增持,甚至根本就不增持。而作為上市公司來說,也只有在核實實控人證券賬戶的資金後,才可以對外正式發佈實控人或重要股東增持公告,否則,上市公司就不能對外發布實控人或重要股東增持公告。

其三,對於實控人或重要股東未按增持計劃履行增持承諾的,上市公司發佈的增持公告應視同發佈虛假信息來處理,並以此來追究上市公司及實控人或重要股東的責任。同時宣佈實控人或重要股東為不誠信人員,不適合出任上市公司相關職務,並對其實施市場禁入處理。讓“迷你式”增持者在A股市場沒有容身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