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小王子都去的蒙臺梭利幼兒園,到底藏著怎樣的育兒祕密?

二孃碎碎念:二孃不是蒙氏幼兒園的信徒,只是關心蒙氏幼兒園背後的教育理念。

這家“兒童之家”條件簡陋卻成才無數,到底是什麼原因?

喬治小王子都去的蒙臺梭利幼兒園,到底藏著怎樣的育兒秘密?

1907年,瑪利亞·蒙臺梭利在羅馬開設了第一家“兒童之家”。

當時“兒童之家”資金短缺,硬件條件非常差,老師沒有正規的教育執照,兒童大多來自貧困人家。“兒童之家”的贊助商是一家房產商,它支持成立“兒童之家”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有地方可去,不至於到處亂畫損毀牆壁。

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羅馬“兒童之家”培育出了許多優秀的兒童。

有一次,意大利首相的女兒和阿根廷外交官想來參觀羅馬“兒童之家”。他們擔心幼兒園有所準備,於是特意叮囑瑪利亞·蒙特梭利不要告訴這些孩子們他們來訪。

這兩位來訪者到“兒童之家”當天是週末,“兒童之家”並不開門。可是,有一些孩子在“兒童之家”的院子裡玩。這些孩子看到有人來參觀幼兒園,大大方方的告訴他們“兒童之家”今天不開門,然後找來負責人取了開門鑰匙,讓來訪者進入到“兒童之家”中來。之後,他們有條不紊地在教學區自主活動。

孩子們的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待人接物上,同時體現在心智的成長方面。

某天課堂上,瑪利亞·蒙臺梭利提到墨西哥發生了自然災害,有幾千人喪生。一個五歲的小男孩寫下了感人至深的語句:“因為我是孩子,所以無能為力。假如我是成年人,我願意幫助受難者。”要知道,這些孩子剛到“兒童之家”時,都不認字。短短的時間內,他們不僅學會了寫字,還能夠順暢流利地用小短文的形式表達出自己的心聲,而且文字中展現了善良和真誠。

蒙臺梭利博士將“兒童之家”教育理念推而廣之,最終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蒙式教育法。她的教育理念讓她收穫了無數讚譽。英國教育學家曾經稱她是: “20世紀贏得世界公認的、推進社會科學和人類進步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如今,全球2萬多所蒙臺梭利幼兒園蓬勃發展,受惠於“蒙氏教育法”的孩子千千萬萬。中國的很多“富人”或新興中產階級,都把“蒙氏幼兒園”作為孩子教育的首選。

甚至連英國王室都對蒙臺梭利幼兒園寵愛有加。哈里王子、威廉王子小時候,戴安娜王妃為他們選擇了蒙臺梭利幼兒園。多年後,等到喬治小王子上幼兒園的年紀,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也為他選擇了蒙臺梭利幼兒園。

受惠於“蒙氏教育法”的谷歌的創始人Sergey Brin和Larry Page說:“成功不是來自斯坦福,而是蒙特梭利教育......”

為什麼蒙臺梭利幼兒園“悄然走紅”?瑪利亞·蒙臺梭利所寫的《童年的秘密》給出了答案。

解密童年秘密,學會愛和理解

你會不會覺得孩子有時候很奇怪?

喬治小王子都去的蒙臺梭利幼兒園,到底藏著怎樣的育兒秘密?

明明前一秒鐘還在開心的咯咯大笑,下一秒他可能會突然泣不成聲,有時甚至還會哭得無止無休。關鍵是,我們還常常一頭霧水,完全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哭!

蒙臺梭利博士告訴我們,孩子哭鬧不會無緣無故。我們覺得莫名其妙,是因為我們不懂孩子。

有一次,蒙臺梭利和一個家庭一起出去玩,孩子突然哭個不停。孩子的父母用盡辦法都不能讓孩子停止哭泣。蒙臺梭利博士勸孩子的媽媽穿上外套,孩子神奇的停止了哭泣。

一歲到兩歲的孩子渴望安全感,對於秩序有超乎尋常的要求。在他的心裡,媽媽應該要穿上外套。所以,當媽媽因為天氣熱脫下了外套後,孩子一直哭泣。成年人覺得孩子的思路難以理解。但對孩子來說,他有自己的行為邏輯。

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背後,是孩子成長的規律,是一個我們聽說卻從未認真思考的名詞“兒童敏感期”。

蒙臺梭利博士還發現了很多關於兒童的“鮮為人知”的事情:

一歲左右的孩子,會對顏色鮮豔的食物特別敏感。而一旦等孩子稍微大一點,到了兩歲左右,關注的焦點就會轉移到小的事物。有一次,瑪利亞·蒙臺梭利發現有一個5歲的小女孩在花壇裡坐著,身邊有顏色鮮豔的各種鮮花,但是這個女孩卻一直關注著花壇裡的一隻小小的螞蟻。原來,她到了對“微小事物”觀察的敏感期,螞蟻很小,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從一個敏感期邁向另外一個敏感期。

那些孩子成長中的“小細節”,你關注到了嗎?

我們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愛。愛的前提是理解。

因為深愛,學習懂得。

打破“上帝視角” ,學會敬畏生命

在成人的世界裡,有很多既定的思維模式。

做一件事情,要詢問意義。開始工作,要計劃安排。關注成績,要評判得失。

於是,不少人把這種“習慣”帶到了育兒中,將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按我們的選擇去做:按照我們既定的時間去休息、去玩耍、去訓練。

比如,孩子小時候會嘗試著學習穿衣服。但因為年紀小,精細動作發展地不好,所以穿衣服的速度非常慢。這個時候,如果父母為了省事直接幫他穿好衣服,可能就會“好心辦壞事”。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麼也都做不好,不敢再嘗試新鮮的事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支持和鼓勵孩子,並且容忍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的學習。

喬治小王子都去的蒙臺梭利幼兒園,到底藏著怎樣的育兒秘密?

又比如,孩子正在聚精會神的玩某個遊戲,父母覺得這個時間段孩子應該休息,強行讓孩子去睡覺。這種做法干擾了孩子正常的活動,也不利於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正確的做法是“放棄”所謂的睡眠訓練,把是否睡眠以及睡眠長短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再比如,孩子進入了對微小事物敏感的階段,我們就沒有必要用各式花裡胡哨的東西強行吸引孩子的注意。而是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觀察圖片中小得幾乎看不見的小汽車,留意大自然中的一個小小的螞蟻,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地學習。

生命有自己的節奏。就像竹子,你種下它,可能四年它都沒有任何動靜。然而,第四年的某一天,它突然破土而出,用飛快的速度長到20米。

你希望讓竹子一年長5米?不可能。孩子也一樣。

蒙臺梭利博士說:“成人有成人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工作。”

孩子的工作是用力成長,用他們自己的節奏成長,用生命最本真的樣貌去生長。

我們不是“上帝”,我們無權去幹擾和打斷孩子。

學會敬畏生命,才是成熟的父母。

善於做“加減”,學做明智父母

我們從小學數學,加減乘除是基本功。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真的懂得什麼時候做加法,什麼時候做減法嗎?

需要“加”的是自由的環境、合適的玩具。

喬治小王子都去的蒙臺梭利幼兒園,到底藏著怎樣的育兒秘密?

孩子需要比較大的活動區域,自由安全的玩耍;需要陽光充足的教室,讓他們視野開闊、身心健康。甚至他們使用的物品也要和身高相匹配,有小桌子、小椅子等小型傢俱。最好還要配備合適的櫥櫃,讓孩子們能夠輕鬆打開、選取自己喜歡的玩具。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社會化需要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遊戲,孩子們觀察模仿單個成年人,注意遊戲對方的反饋,完成社會化的第一步。第二個階段是比賽,孩子們在團隊中學會融合和協作。

時下有個很流行的詞彙叫做“遊戲力”,和蒙氏教育法不謀而合。配備適合孩子的玩具,能夠幫助他們成長,讓他們在合適的時機“社會化”。

需要“減”的是我們的功利心和掌控感。

喬治小王子都去的蒙臺梭利幼兒園,到底藏著怎樣的育兒秘密?

《童年的秘密》這本書提到了一個例子。在兒童之家,一群孩子集中在一起,看著一盆水。一個小孩想擠進去看,但是人太多,他怎麼也擠不進去。於是,他搬了一把凳子,想站在凳子上看到裡面的情景。老師發現了這個小孩的行為,把孩子抱了起來,幫助他看見那盆水。可這個孩子並不開心。

瑪利亞·蒙臺梭利主張要淡化老師的主導作用,倡導在教育中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希望老師更多地觀察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對孩子提供協助。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嘗試和試錯的過程。其實,不僅僅是老師,我們每一個父母都要提醒自己——不要用“武斷”的幫助,打擊了孩子小小的探索,剝奪了孩子通過努力實現願望的“成就感”。

想把日子過好,要把握輕重緩急,會做加減法。

聰明的父母,在育兒中也擅長做加減法。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確,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然而,養育孩子卻需要修行。想讓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就需要了解“童年的秘密”,順應“童年的秘密”,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最佳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