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齊聚,餘額寶遭遇“中年危機”?

五大行開設理財子公司

五大行齊聚,餘額寶遭遇“中年危機”?

2月17日晚間,中國銀保監會網站發佈公告稱,工商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已經正式獲批。

至此,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五大行理財子公司全部獲批。而工商銀行也是五大行中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最高的一家。

公告同時表示,目前銀保監會已受理多家商業銀行申請,其他多家銀行也擬提交申請。截至目前,已有近30家銀行公告擬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而按照《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建期為批准決定之日起6個月。據此推算,首家理財子公司最快或於2019年上半年正式開業。

而五大行開設理財子公司,又和餘額寶有何關係?我們不妨先看一看,餘額寶的發展過程。

五大行齊聚,餘額寶遭遇“中年危機”?

2013年,餘額寶誕生,它憑藉著隨存隨取的流動性,簡單的操作,以及遠高出銀行活期存款的利率,迅速受到了大眾的歡迎。

從此之後,餘額寶的擴張便一發不可收拾,從100億到1000億,從1000億到1萬億,最巔峰之時,其規模甚至達到2萬億

2萬億是什麼概念,中國銀行的活期存款總額還不足2萬億。餘額寶從公眾手中吸取了如此巨量的資金,相當於吸收了本屬於銀行的存款,銀行自然不會坐以待斃。

五大行齊聚,餘額寶遭遇“中年危機”?

銀行的反擊

餘額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果,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它的利率遠高於活期存款,而餘額寶並不是存款,而是貨幣基金,是一種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風險,只不過風險很小罷了。

銀行本身也有這種理財產品,但是苦於監管原因,不能做到與餘額寶一樣便利,而且吸收公共存款就能給銀行帶來豐厚利潤,所以銀行一直不太在意對理財產品的推廣,而餘額寶的出現,則迫使銀行做出改變。

五大行齊聚,餘額寶遭遇“中年危機”?

2018年9月28日,銀保監會發布了理財新規正式稿,理財購買門檻下降,將單隻公募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5萬元降至1萬元。而隨後發佈的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中,規定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不設銷售起點,且對產品銷售渠道放鬆。

銀行如今迫不及待地設立理財子公司,也可以看作是對餘額寶們的反擊。

餘額寶還能走多遠?

五大行齊聚,餘額寶遭遇“中年危機”?

去年12月,餘額寶公開數據顯示,自從2013年6月上市以來,餘額寶在五年內為用戶累計收益1700億元,平均每天收益1個億。

但是近幾年,餘額寶的利率從七日年化6%的高點不斷下降,下降到如今的3%左右,勢必會使一些公眾逐漸選擇其他理財方式。

事實上今年餘額寶的規模已有下降趨勢,如今銀行強勢入局,憑藉其龐大的客戶量,以及國民對其強有力的信任力,可以想象將來會對餘額寶造成強有力的競爭。

五大行齊聚,餘額寶遭遇“中年危機”?

在餘額寶未推出之時,馬雲曾說出“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豪言壯語,不得不說,馬雲的豪言變成了現實,餘額寶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國內金融市場,讓公眾更加了解理財產品,也使整個金融市場更加活躍,促使銀行不斷創新,使公眾更加受益。

最後提上一句,雖然今後的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多,但是國家資管新規明確規定,理財不再保本,所以大家在進行投資的同時,也要充分了解其背後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