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以前,我真的很不喜歡看科幻片,高科技特效於我而言沒有任何吸引力,我看電影更喜歡關注故事情節和傳遞的情感。

前天看完《流浪地球》,感覺到這部片子重新刷新我對於科幻片的認知。它完全跳脫老套的西方科幻災難片的限制性思維,一個個故事深深地觸動著我,而且將我拉到廣闊的宇宙中,去重新看待人類世界。

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看完電影回到家的當天,我就去微信讀書上找到劉慈欣的短篇小說《流浪地球》。

雖然人物刻畫並不細膩,故事情節也沒有太大的曲折,但是原著中大劉對於世界末日來臨時人們心理狀態的描寫和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結合原著和電影,和你聊一聊《流浪地球》帶給我的3點思考。

1、希望,是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原著中提及,當太陽即將爆炸,吞噬地球,人類決定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

而逃亡要經歷五個階段: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新太陽時代。一共要歷時2500年。而我們現在生存的年代被稱作前太陽時代!

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電影是從小說中截取地球通過木星引力區這一片段進行改編,把它具象化,故事化。通過鋪陳當時當下人類的生活狀態,以木星撞地球這一意外事件作為突破口,用高科技特效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時電影也沒有忘記原著中最核心的要素:希望。

片中地下城的教室裡,老師問希望是什麼?班長回答“希望是這個時代比鑽石還要珍貴的東西”。

當時的我對這句話毫無感覺,但是後來,楊朵朵在全球連線呼籲救援的時候,那段語言卻一下子觸及心底。

是啊,在太陽老化,我們帶著地球去流浪的這個時代,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是否有錢有勢,已經毫不重要。

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這個時代,人類住進地下城,生育孩子都是抽籤決定,人類連活著都難。可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希望,那就更加沒有未來。

而劉慈欣,給了我們一個選擇,一個希望。他在原著《流浪地球》中寫道:

“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因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前太陽時代,做一個高貴的人必須擁有金錢、權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擁有希望,希望是這個時代的黃金和寶石,不管活多長,我們都要擁有它。”

迴歸到我們的生活裡,當你遇到了困境的時候,你是選擇放棄,還是選擇希望?當你的孩子遭遇失敗,你是否定他,還是繼續鼓勵他,跟他一起面對?

當你的孩子付出努力,還沒有馬上產生結果的時候,你是選擇信任等待,還是灰心喪氣。

我相信:如果一個母親懷有希望,孩子就有希望。

正如電影結尾的那句話: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2、感情,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最強優勢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最大的衝突,其實是人與人工智能的選擇衝突。

空間站裡的主機Moss應該是最先進的人工智能,人類根據他的各種分析建議做出決策。比如引爆木星的設想,在中國救援團隊提出之前,以色列的一個團隊已經提出過了,Moss否定了這個想法,因為成功率0%。

它控制著整個空間站,冷冰冰地決策一切事宜。最後,劉培強決定要犧牲自己去點燃木星,Moss留下一句經典臺詞:“讓人類完全服從理智,真是一種奢求。”

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人類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類是有感情的。如果沒有感情,所有人都是Moss。

人工智能的選擇是理智的,它在算法上用更大的概率保證人類文明的延續,但是人工智能卻拋棄人類最難可貴的精神,那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因為人類有希望,有愛,有感情,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正是因為人類的不理智,我們不斷挑戰極限,不斷嘗試,才會出現生命的奇蹟。正因為人類是有感情的,我們的世界才不是冷冰冰的,人與人之間才能彼此溫暖!

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有些父母會焦慮未來,想象著未來有很多的職業會消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該培養何種能力去應對未來。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焦慮。正如20年前,我們的父母也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會怎樣!但教育最基本的核心是永遠不會變的,我們要給孩子的就是看不見的競爭力,讓他們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有應對未來紛繁複雜的世界的能力,有面對困境微笑面對自己的能力。

我們的孩子是人,他們有感情,有愛,就有希望。

作為媽媽,你的眼光和格局就是孩子的未來。放下急功近利的想法,站在整個宇宙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世界,當你願意真心地擁抱人工智能的時代,你的孩子才會擁有解碼未來的能力。

3、親情,在災難面前更顯彌足珍貴

原著中《流浪地球》中寫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幾乎沒有,人類沒有這份閒心,這是人類最忙的時代,人們無法理解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不明白前太陽時代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感情,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

其中父母子女的親情也要完全服從於政府生死分配的安排,小說中地下城岩漿滲入,按照年齡順序乘坐電梯逃亡,男主角和其母親之間隔著倆萬名大學生,母親因此死去。

而電影《流浪地球》中,涉及很多的親情,其中父子情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組人際關係。

劉培強是名在空間站服役的宇航員,他肩負著帶領人類生存的使命,在兒子劉啟4歲那年,他選擇離開,將兒子留給姥爺照顧,隻身前往空間站。

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當17年後,長大的劉啟卻對父親當年的“欺騙”和“拋棄”一直耿耿於懷。

在片中,他一開始面對父親,一直是很叛逆的表現,不聽父親的指揮,不按照父母的指示行事,但其實在心底,他們卻又是最關心彼此的人。

父子之間的情感始終處於一種有愛卻又不表達的狀態,這樣的感情真實到觸及心底,我相信,幾乎每個子女都能在這個故事裡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是《流浪地球》最打動我的地方,因為它的落腳點在於人和情感,它不是一部冰冷的科幻片,在特效製作下還有最最溫情的一幕。

當劉培強結束了和兒子劉啟的最後一次通話,駕駛著空間站衝向木星引爆的時候,淚水滑落臉龐。

看完《流浪地球》後,你get到了什麼?

那一刻,作為母親,我想到的是我的兒子,而作為女兒,我想到的是父母,當我在抱怨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同時,我能夠理解父母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而我不懂你。我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家人,可最親的人之間,反而最不願交流。

帶著你最親近的人去電影院看一場《流浪地球》吧,因為它能讓你體會到家的滋味,情的可貴以及愛的美好!

也希望看完電影的朋友,去讀一讀劉慈欣的原著,它能讓你更加體味到什麼是溫情!

我是果媽李璇,喜歡我歡迎點擊上方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