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怎麼來的?你還過聖誕嗎?

今天是平安夜,明天就是聖誕節。很多人雖然也湊熱鬧過節,但對聖誕的由來一知半解,因此筆者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聖誕節的真實由來。

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出生而設立的,故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為“基督彌撒”,是西方傳統節日,大部分基督教徒都將聖誕節的日期定為12月25日,聖誕節的前一天被定為平安夜。東正教因為使用儒略曆,將每年的1月7日定為聖誕節。

那12月25日真的是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嗎?為什麼大家都過聖誕節呢?

聖誕節的真實來歷

實際上,12月25日與耶穌的生日沒有關係。聖經裡從沒有說過耶穌是在哪一天誕生的,沒有人知道他降生的正確日期,基督徒們也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早期的時候,基督徒只紀念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罪釘死而復活這件事,從不慶祝耶穌的降生。

聖誕節的起源,是從羅馬興起的。在基督教(我們現在說的基督教常指新教,當時還沒有分裂出新教,統稱基督教)傳入之前,古羅馬人的宗教信仰是非常多元的。

君士坦丁一世(約280-337)統治時期,他宣佈基督教合法並皈依了基督教,通過“米蘭敕令”和其他各種政策大力扶植基督教。

公元4世紀初,羅馬帝國東部各教會以1月6日作為紀念耶穌降生和受洗的雙重節日,稱為“主顯節”(Epiphany),亦稱“顯現節”,即上帝通過耶穌向世人顯示自己。但當時耶路撒冷的教會只紀念耶穌的誕生而不紀念耶穌的受洗。

那時,羅馬帝國東部還有很多人信仰源於波斯的密特拉教(Mithraism)的主神——太陽神密特拉(Mithra,印度–伊朗神話中的光明之神),特別是在軍隊中,大量的羅馬士兵都信仰太陽神。

12月25日是太陽神密特拉的誕辰,也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節,可以算是羅馬最大的節日。在這一天後白晝開始變長,崇拜太陽神的密特拉教徒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萬物復甦的開始。

為了更好地吸引密特拉教徒,也為了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一些教會將耶穌的生日也定在12月25日。

狄奧多西一世(345-395)將基督教立為國教,並頒佈法令禁止其它宗教信仰,強迫所有在羅馬帝國境內的異教徒都洗歸入羅馬國政教會。

這樣一來,12月25日就被大多數教會公認為聖誕節,因為在這天,基督徒可以對上帝進行敬拜,也不影響那些被迫加入基督教的異教徒紀念他們太陽神的誕辰。原來1月6日的主顯節就只紀念耶穌受洗了。

公元440年,羅馬教廷官方認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1607年,許多教會領袖聚集在伯利恆,進一步確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

聖誕節的裝飾

古羅馬人在農神節(12月17日)慶祝活動中常用歐洲冬青來做裝飾,認為冬青象徵太陽必定會再次回來;而古代北歐神話中槲寄生象徵著“愛,和平,寬恕”,人們常在門上懸掛槲寄生來祈求好運。後來,基督徒用這兩種他們認為神聖的植物來做聖誕裝飾。

大約在十六世紀,德國人把長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擺設,將之稱為聖誕樹。19世紀,德國阿爾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和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結婚以後,將德國裝飾常青樹的傳統帶入了英國,維多利亞式聖誕樹飾以亮閃閃的裝飾品、蠟燭和自制的小飾品、糖果等,用緞帶系在樹枝上。1848年,英國皇室在高達40英尺的聖誕樹旁合影的照片被刊登在雜誌上,從此以後,裝飾聖誕樹、慶祝聖誕節就在普通人家裡流行起來了。

聖誕節是怎麼來的?你還過聖誕嗎?

聖誕節的食物

18世紀初,英國的喬治一世在他的第一次聖誕節皇家盛宴中要求有葡萄乾布丁,從此聖誕布丁開始流行起來。

在古代歐洲冬至儀式中就有用到薑餅,因為當時像姜、肉豆蔻、肉桂和黑胡椒這樣的香辛料是很昂貴的進口香料,只捨得在重要節慶時使用,後來,聖誕取代了冬至後,薑餅就成了與聖誕節關聯的點心。

聖誕節是怎麼來的?你還過聖誕嗎?

聖誕吃火雞的習俗始於1620年的美國。歐洲人很喜歡吃烤鵝,在移民到美洲之後,發現美洲特產火雞比鵝好吃,於是烤火雞成了美國人的大菜,是象徵豐收團圓的感恩大餐。由於感恩節與聖誕節臨近,因此,象徵感恩的火雞大餐便延伸到了聖誕節。

聖誕賀卡與拉炮

1843年,一位英國青年人的朋友去國外讀書,他十分想念,就在12月24日拿了厚紙板做成卡片,上面畫了一些圖案,寫上"聖誕節快樂",結果他的朋友很驚訝且高興,聖誕卡片的做法就慢慢流行起來。而1860-1890的30年間是聖誕卡片最為流行的時期,新的印刷技術能夠做出精巧美麗的卡片,深受大家歡迎。

聖誕節是怎麼來的?你還過聖誕嗎?

順便說一下情人節的來歷,說有一年聖誕節後,一個卡片商印的很多聖誕賀卡沒賣出去,他要求他的員工必須在一個半月之內把卡片賣掉,於是員工們從歷史書上找到一個愛情故事開始炒作,說2月14是情人節,果然一下子賣掉了很多賀卡,後來商家們就將這個節日強化下來。

1804年左右,糖果店老闆湯姆·史密斯(Tom Smith)首次發明了聖誕拉炮,到1860年代,史密斯將聖誕拉炮完善,使這種糖果形狀的拉炮能發出“砰”的一聲爆炸響,聖誕拉炮逐漸成為聖誕節主打產品。

聖誕老人的由來

相傳公元三世紀羅馬基督教中有一位主教叫尼古拉斯,他是一個會幫助窮人的好心老人,經常派送禮物給小朋友與貧窮人家,歐洲各地都有關於他的傳說,很多國家還有傳統的“聖尼古拉斯日”(12月6日),人們在那天模仿他送禮物。後來,人們把這一傳統融入聖誕假期的慶祝裡,而尼古拉斯也就相應的被傳說成為聖誕老人了。

聖誕節是怎麼來的?你還過聖誕嗎?

早期聖誕老人的外貌和穿著並沒有統一標準,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穿紅衣的憨厚聖誕老人,是可口可樂公司在1931年設計出來增強公司形象的聖誕廣告畫中的形象。

聖誕節與商業

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聖誕節,並衍生出了相應的聖誕文化。

進入到20世紀,聖誕節不僅僅是民俗和假期了,而是一年中商業活動最為活躍的時期,在城市裡不少商家在聖誕假期的交易能佔到全年交易的一半左右。

早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廠家和店主就已經開始做聖誕節主題裝飾,以促使消費者更多的進行消費。聖誕卡片、聖誕拉炮等聖誕商品的出現和商家的大力推銷,也促生了聖誕節日氣氛的高漲。

後來,在商業持續驅動下,聖誕節逐漸成為商家藉機促銷的購物狂歡節,聖誕節的相關形象也在商家的一次次廣告和營銷中被固定下來。

聖誕節在中國

在十九世紀中葉,聖誕節傳播到亞洲,日本、韓國、中國等都受到了聖誕文化的影響。

在中國,最早只有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僑民過聖誕。後來,隨著教會在聖誕節前後舉辦演出、派送禮物,以及各大商家藉機促銷,中國人很快就愛上了聖誕節。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聖誕節在上海等地已經成為最熱鬧的狂歡節日,形成了以逛百貨、通宵跳舞、吃大菜為主的娛樂狂歡活動。到了40年代,從上海、香港、桂林到重慶,到處都洋溢著歡度聖誕的喜慶氣氛。

當然,抵制聖誕節的人大有人在。在1922年到1927年之間,廖仲愷、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政要名流,都發表過抵制聖誕節的言論。

新中國成立以後,聖誕節有將近30年的時間無人問津。直到1979年,深圳、廣州、福州、上海等地的一些教堂和大飯店才重新辦起了慶祝活動。至二十一世紀初,聖誕節有機地結合了中國當地習俗,比如平安夜吃蘋果,取意平平安安的意思,發展日趨成熟。

現在,年輕人將聖誕節改造成了“吃喝玩樂節”、“購物節”和“戀人節”。

關於抵制洋節

這兩年,國內關於“過不過洋節”的爭議此起彼伏,很多人認為把洋節過的比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過還要熱鬧,不利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甚至還有消息說政府禁止過“洋節”,包括聖誕節,但其實,那份網傳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全文沒有一個字提到禁止過洋節。

然而,今年確實有個別地方和一些學校和單位出了與聖誕節有關的禁令通知。

12月19日,衡陽市人民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強我市城區社會管理嚴禁在聖誕節”期間佔道狂歡的通知》。不過這個通知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由於安全隱患。近幾年來,衡陽市城區部分市民在“聖誕節”期間自發上路進行狂歡活動,造成了交通堵塞和市容環境破壞,引起了廣大市民的強烈反對。因此,今年衡陽下了“狠招”,嚴禁市民平安夜佔道狂歡,黨員幹部尤其不得參加。

這種禁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幾十萬人聚集狂歡確實容易出事,畢竟現在連春節大部分地方都不準燃放煙花爆竹了不是,還是安全最重要。當然衡陽市民在非公共場所進行聖誕狂歡是沒有問題的。

聖誕節是怎麼來的?你還過聖誕嗎?

另外,網上有人反饋說一些學校和單位也發了內部通知禁止搞聖誕節慶祝活動,當然,真正發通知禁止的也是少數。

結語

聖誕節並不是耶穌誕生的日子,不過是多種文化、傳說和習俗融合逐漸碰撞融合的產物,因為有商業的推動才得以持續傳承。

中國人過聖誕節,大多數人不過是湊湊熱鬧而已,沒多少人真正關心背後的文化和宗教。聖誕節對大部分中國年輕人的意義,其實就是提供了一個可以維繫朋友感情的時機,在這一天,可以和朋友們聚會、狂歡,或者相互贈送禮物,表達友情、愛情。

聖誕節是怎麼來的?你還過聖誕嗎?

個人認為,只要沒有給他人造成影響,想過什麼節是個人自由。不願過聖誕的不過就是,沒必要要求別人也不過;想過聖誕的文明過節就好,不要隨意狂歡擾亂公共秩序。

最後,祝想過節的朋友聖誕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