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導 讀

很多優秀電影,都擅用反轉手法。比如春節檔《流浪地球》,莫斯一再認定點燃木星可能性為零,卻沒想到中校劉培強會化身火柴來拯救地球。圓滿的反轉結局,讓觀眾拍案叫絕。

興奮的不止影迷,還有一干股民。類似的反轉行情,也出現在長期缺乏激情的股市中。比如近期負面纏身、利空不斷的康美藥業、同仁堂,連續走出了一波上漲走勢,讓人匪夷所思。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遇到質量、品牌危機,或遭政府部門調查時,股價都會持續下跌。康美藥業、同仁堂逆勢上漲的邏輯是什麼?吃雞股民的幸運感又能持續多久?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資本大佬意圖又何為呢?

上市公司的資本表現,一向備受關注。經歷政策調整市場洗牌的醫藥業,更是話題不斷。本期起,銠財將深度持續該行業的上市企業表現,拉開時間維度、縱深切入。穿越資本迷霧,抽絲剝繭,還原本來價值。

華海藥業,2018年自曝,在纈沙坦原料藥中發現含量極微的基因毒性雜質(NDMA)。其後,股價連續出現5個跌停。

長生生物,2018年被曝,疫苗產品過期。其後,以33個跌停創下A股連續跌停紀錄。

但是,麻煩事一籮筐的康美藥業、同仁堂,近日為何股價會持續上漲呢?

頂格處罰

2月12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仁堂”)又站到了輿論風口。巨潮資訊網披露《關於子公司北京同仁堂蜂業有限公司受到行政處罰的公告》,證實了此前媒體過期蜂蜜報道的真實性。

《公告》顯示,經過全面調查核實取證,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調查認定,同仁堂蜂業部分經營管理人員在鹽城金蜂進行生產時,存在用回收蜂蜜作為原料生產蜂蜜、標註虛假生產日期的行為。

因同仁堂蜂業違反了《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對其處以罰款人民幣 1408.83萬元,沒收違法所得11.17萬元,沒收蜂蜜3300瓶。同時,吊銷食品經營許可證,五年內不得申請食品生產經營許可。

根據上述處理,同仁堂蜂業預計將減少2018年度營業收入約1456.29萬元,減少利潤總額約11266.61萬元。同仁堂也帶來了直接損失。預計將減少同仁堂2018年度營業收入約1456.29萬元,減少利潤總額約11266.61萬元,減少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約5778.65萬元。

同仁堂高管也因此事件被辭退。同仁堂總經理劉向光、副總經理張建勳、宋衛清以及同仁堂蜂業總經理張闊海、副總經理王志永等高管被免職。

北京如佑律師事務所律師駱慧超表示,“本次監管部門對同仁堂蜂業進行頂格處罰,並對涉案主管人員實施五年禁業限制,力度較大,體現了其食品監管的決心。”

相比罰款和業績損失,同仁堂的品牌信譽影響也許更大。

根據《中國質量獎管理辦法》(原質檢總局令第167號)第三十二條規定,獲獎組織和個人兩年內發生重大質量和安全事故、發生違法、違規、違紀行為,撤銷獎勵並公開通報。市場監管總局2月19日對外表示,撤銷同仁堂中國質量獎稱號,收回證書和獎盃。

這對於同仁堂來說,是更嚴重的打擊。如何修復市場、消費者、監管部門信任、如何重拾投資者、企業自身甚至是整個行業的信心,是全體同仁堂人一道嚴肅思考題。

食藥質量,從無小事,觸碰紅線的企業,往往會吐下苦果。只是,對於同仁堂來說,這個苦果,也許比預想的更大、更苦、也更持久。

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股價不降反升

有意思的是,2月12日開盤後,同仁堂股價竟然一路上揚了。

由開盤27.35,最高漲逾3%,股價達到28.37元/股。此後數日,依然漲多跌少。截止到2月20日截稿,同仁堂股價連續多個上漲,股價最高一度達到29.42元/股。甚至高出了2018年12月13日,同仁堂出事前的開盤價29.30元/股。

如上文所言,子公司“蜂蜜事件”被頂格處罰,後續影響還會發酵,同仁堂股價反漲,為什麼?

銠財以“近日,同仁堂蜂業事件塵埃落定,食品經營許可證被吊銷,請問是否影響同仁堂蜂業的主營業務?未來公司將如何發展?同仁堂蜂業事件會給同仁堂帶來哪些影響?近期同仁堂股票接連上漲,請問原因是什麼?”等問題詢問同仁堂,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回覆。

處於風口浪尖的同仁堂,想必也無心無意回答這樣尖銳的問題。那就來聽聽專家觀點。

對於同仁堂股價的異常表現,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認為,這是因在2018年12月過期蜂蜜事件首次曝光時,同仁堂股價就已受到較大沖擊,市場對負面預期已很大程度被提前反映出來。

益學投資金融研究院院長張翠霞同樣表示,同仁堂蜂業的過期蜂蜜事件已於年前充分發酵,處罰結果塵埃落定,風險被充分釋放,反而形成了股價的向上彈升。

“當前,國家對中藥產業的政策扶持較為明確,中藥產業類上市公司將受到較高的政策傾斜,此外,同仁堂股價的絕對跌幅已達高點,在風險釋放完畢後,股價勢必有所回升。”張翠霞表示。

在股吧中,投資者也有類似觀點,不過意見出現較大分化。

比如Q8mgxf說:“再也沒有利空了!!!!出盡。”

也有投資者小神小仙小散說:“清倉別猶豫!僥倖不可取!問題很嚴重,等同於失去了金字招牌,後果很嚴重。百年老字號被同仁堂一夥人給砸了,國粹中醫被同仁堂一夥人給黑了,他們是響噹噹的歷史罪人!”

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多元化之困

對於利空出盡,反彈修復來臨的說法,乍聽起來有些道理。可仔細分析下,就值得考量了。尤其是股價一度高過負面事件發生之前,就更讓人稱奇。

難道,負面事件還能拉動股價上漲不成?

還有一種可能,蜂蜜事件也許只是偶發事件,同仁堂的基本面還是很好,具有不錯的成長性。

那麼,事實如何呢?

細分之下,似乎又多了幾分沉重。

既然分析發展前景、成長性,企業戰略自然就是重要考量。

而同仁堂這些年實施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一直伴隨爭議。此次的蜂蜜事件,更是成為外界質疑其多元化能力的一大把柄。

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清朝康熙八年),是我國著名的中藥老字號。“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正是靠著這樣的承諾,同仁堂經歷300年風吹雨打,從一家普通的家庭藥鋪發展為國藥第一品牌。

同仁堂集團,全稱“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國有獨資企業,也是同仁堂的控股公司。

近年來,同仁堂集團進行了一系列的開疆拓土。已由當年單一的藥品生產銷售企業,形成了現代製藥業、零售商業和醫療服務三大板塊,擁有六個二級集團、三家上市公司。截至2017年末,同仁堂集團擁有藥品、醫院製劑、保健食品、食品、化妝品等六大類產品2600餘種,36個生產基地,105條現代化生產線。

“打造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以中醫中藥為核心的健康產業集團”。是同仁堂的發展目標。

目標足夠遠大,具體表現卻差強人意。

在這一多元化的過程中,資產規模大幅提升的風光表象下,同仁堂的問題隱患也在堆積。

快速的行業拓展、資本擴張,首先帶來了經營管理滯後問題。所謂貪多嚼不爛,就是這個道理。頻頻爆出的產品質量問題,從側面反映了同仁堂發展的冒進與浮躁。

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值得考量的代表業務

突出表現,即在其大力多元佈局的食品、化妝品領域。

根據媒體統計,深陷蜂蜜門的同仁堂,開發的新產品中超7成為化妝品食品等。據同仁堂官網介紹,近20年,同仁堂開發新產品679個,其中食品288個,化妝品123個。

顯然,蜂蜜事件,已讓同仁堂的食品板塊遭遇重創。

而化妝品領域也暗藏危機,比如藥妝就成了又一個潛在風險點。

2001年,同仁堂開始試水藥妝,2005年,與香港同興集團合資成立同仁堂化妝品有限公司,正式進軍日化藥妝。

而就在不久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明確指出,不但是我國,世界大多數國家在法規層面均不存在“藥妝品”的概念。對於以化妝品名義註冊或備案的產品,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的,都屬於違法行為。

同仁堂藥妝在宣傳口徑上被堵死,未來如何如何發展還未可知。

即使是傳統的中藥領域,情況也難言樂觀。

中藥飲片方面,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屢次被通報生產的飲片不合格。僅2017年,該公司生產的飲片因不合格被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了7次。2月2日,該公司再次被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早在2013年,同仁堂健體五補丸就被爆汞超標5倍,牛黃千金散及小兒至寶丸硃砂超標,成分含量分別是17.3%和0.72%。

可見, 有著300多年曆史積澱的老字號同仁堂,多元化道路走的遠不是那麼順暢。

實際上,對於老字號傳統企業來說,多元化本身沒有錯,富有創新精神的多元化甚至是這些企業突破瓶頸、涅槃重生的重要路徑。但關鍵是要選擇正確策略、有序有度的進程。

顯然,同仁堂多元化擴張大步邁進,內控管理體系沒有跟上,不但主品牌難以真正發揮帶動效應,屢屢發生的質量和服務問題反而容易自砸招牌。

梳理同仁堂的多元產品體系,產品顯得過多、品牌存在過度泛用問題。

藥品、醫院製劑、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食品甚至化妝品涵蓋面可謂豐富。2600餘種產品體量也可謂龐大,這對其經營管理能力考驗巨大。而且,許多產品直接使用同仁堂的名稱,如同仁堂緊緻活膚面貼膜、同仁堂紅糖薑茶等等,這讓同仁堂品牌管理零碎化,進而透支甚至損傷了品牌可信度。一旦單一產品出現問題,整個同仁堂品牌或將都會受到波及。

看來,除了蜂蜜門,同仁堂還有更多的發展瓶頸有待突破。從上述多元化舉措來看,同仁堂集團在質量管理、產業選擇上明顯存在短板,且已經影響到同仁堂品牌、口碑。如不及時改善,後期發展或還暗藏大雷,這樣的擔憂也會映射到資本市場,成長性更值得考量。

而說到資本考量,同仁堂的盈利能力也略顯不足,5年來平均淨利率僅11.33%,與15%的行業平均盈利率有一定差距。同時,2018年又遭遇如此波折,全年的財務報表雖然未出,顯然也好不到哪去,後續的市場發酵效應,更難言樂觀。

如此來看,這一波同仁堂的反彈行情,與其說是修復價值,不如說是大佬尋機出貨、尋找韭菜接盤俠的陽謀,似乎更恰當。其中取捨,值得廣大中小投資者深思。

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康美藥業畫風變了?

如果說,單單是一家同仁堂的股價異動,或許還不能引起如此多關注。問題是,康美藥業,最近經歷與同仁堂頗有相似之處。

兩家行業龍頭,珠聯璧合,攪動股市。一時間,好不熱鬧。

康美藥業,全稱是“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於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

在國家振興中醫藥事業戰略指引下,其率先佈局中醫藥全產業,以中藥飲片為核心,以智慧藥房、智慧藥櫃為抓手,以“藥葫蘆”為服務平臺,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臺+大數據+大服務”體系,成為中醫藥全產業鏈精準服務型“智慧+”大健康產業上市企業。公司位列中國企業500強、廣東納稅百強,也是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

近日,康美藥業公告稱,公司股票於2月1日、2月11日、2月12日連續3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經公司自查,並向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核實,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目前生產經營活動正常。

更讓人側目的是,康美藥業股價以春節前最低點5.75元計算,到2月20日截稿的9.92元,僅僅幾個交易日,就已經上漲了73%。

而且,這時的康美藥業,還處於證監會立案調查中——2018年12月28日,康美藥業發佈公告稱,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與此同時,康美藥業還因貨幣現金高、存貸雙高、大股東股票質押比例高,以及中藥材貿易毛利率高等一系列財務問題,廣被市場質疑。

跨了個年,康美藥業的畫風突然就變了。像打了雞血一樣,股價蹭蹭往上漲,市值也重回500億元。

對於上述股票交易的異常波動,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康美藥業的償債危機化解是直接推動因素。

據瞭解,康美藥業2月12日發佈公告稱,當日公司兌付了此前發行的超短期融資券本息,本息兌付總額為20.87億元。

而此前的一個月,康美藥業還兌付了“15康美債”利息金額1.28億元,康美藥業的償債能力,無疑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另外的推動因素,可能是康美藥業決定聚焦主業,顯示出了值得期待的前景。

據康美藥業方面向銠財介紹,康美藥業未來將堅定不移地走中醫藥全產業鏈道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夯實主營業務,瘦身健體。包括業務瘦身,比如出售子公司資產廣發基金;組織結構瘦身,裁撤或合併部門等。

通過一步步調整,未來3年,形成以中藥飲片為核心,以智慧藥房、智慧藥櫃為抓手,以“藥葫蘆”為服務平臺,形成高粘性C端商業模式,實現由傳統型中醫藥製造企業向精準服務型中醫藥大健康企業轉型。

這樣的回應,似乎讓康美藥業股價飛漲具備了一定合理邏輯。結合近期股價上漲等利好表現,一些聲音開始高喊,康美藥業已翻開發展新篇章。

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四大危機

那麼,真的翻過去了嗎?一些跡象或許能讓躁動降降溫。

債券評級機構,還是下調了康美藥業中誠信證評的主體信用等級。

近日,中誠信證評決定將康美藥業的主體信用等級由AAA下調至AA+,將“15康美債”、“18康美01”和“18康美04”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AA下調至AA+,並將康美藥業主體及上述債項信用等級繼續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

中誠信證評的理由是,康美藥業公開債務到期兌付相對集中(3月26日和4月20日到期2筆債券,債券餘額均為20億元),使公司流動性壓力增加。

另外,考慮到康美藥業的控股股東股份質押比例高,未來公司面臨控股股東被動減持風險;以及康美藥業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

上述多種因素或將影響康美藥業外部融資能力,造成融資渠道收緊,所以下調評級。

評級機構的上述觀點,代表了不少行業專業人士的態度。仔細梳理下,雖然,短期償債危機化解,康美藥業的長期危機或依然存在,隨時都有爆發可能。

首先一個就是債務問題。多年以來,經營性現金流小於淨利潤,賬上擁有大量貨幣資金,流動性充足,卻頻繁舉債等情形,一直讓康美藥業及當家人馬興田受到質疑。

財報顯示,2017年及2018年9月底,康美藥業賬面貨幣資金餘額分別高達341.5億元、377.8億元。公司財務費用分別高達9.7億元、11億元。同時,據媒體報道,自2001年上市以來,康美藥業不計算貸款,其股權、債券累計融資額接近790億元。這也引發了外界對其曾經千億市值的含金量質疑。

問題的關鍵在於,每一筆債務都是要還的,更是有代價成本的。此次的危機化解是出售公司優質資產。後續的債務如何處理,康美又有多少優質資產可以出售呢?

第二個,是資金使用情況。

有媒體梳理康美藥業2013年以來的融資規模高達367.5億元。但查閱全部募集說明書後發現,這些資金,沒有一項直接對應具體項目,用途基本都是“用於償還銀行貸款、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前期債券融資”。

從具體項目來看,可以更為直觀,比如,中國-東盟康美玉林中藥材(香料)交易中心及現代物流倉儲項目,預計投資30億元,截止2017年底投入僅3268萬元。中國-東盟康美玉林中藥產業園計劃投資10億元,截止2017年底投入僅5401萬元。

一方是數額巨大的融資,一方是項目實投的巨大落差,甚至還連連爆出股份高質押,人們不禁要問康美藥業,錢到底去了哪裡。也讓外界對其財務報表的真實性產生質疑。

這也就自然引出了第三個問題,康美藥業的合規發展及馬興田的守法經營問題。

2018年12月28日晚間,康美藥業公告稱,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儘管具體原因未公佈,但此前媒體報道已經說明了不少問題。

比如貨幣現金高、存貸雙高、大股東股票質押高、王廉君因涉嫌操縱股價被經偵,操縱標的可能涉及康美藥業等。再加上,劉志清持續四年,對康美藥業多次違法違規、虛假回購的問題舉報。

況且,有媒體報道,康美的股價長期規律性尾盤拉昇,被質疑涉嫌操縱股價。再結合,公司實際控制人馬興田此前多次捲入的行賄案件。一時間,康美藥業的合規發展問題站上了輿論風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證監會還沒有公佈調查結果,懸在康美藥業頭上的利劍仍在。雖然,其被納入標普道瓊斯指數初篩名單,還是廣東普寧的第一納稅大戶,但這說明不了什麼。一切的關鍵,還在於康美藥業到底犯了多大的錯,以此決定是警告、行政處罰,甚至是強制退市。

梳理之下,看來康美藥業的危機還遠未過去,對於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而言,冷靜是十分必要的,畢竟接盤俠的滋味不好受。

即使拋開這樣或主動或被動攤上的煩心事,回到康美藥業自身業務、模式來說,依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財報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康美藥業研發費用1.15億元,佔營收比重為0.45%,但銷售費用卻高達7.9億元,相比去年的4.8億元,增長超50%。

上述數據顯示出康美藥業輕研發態勢明顯,其將更多資金押寶流通模式,忽視了核心產品研發,這樣的全產業鏈模式缺乏核心競爭力。

從去年起,帶量採購等重磅政策的出臺,讓醫藥行業的生存發展規則改變,鼓勵創新研發、打造品質產品,成為行業關鍵詞。從此來看,康美藥業的成長價值也值得考量。

仔細分析之下, 康美藥業、同仁堂的股市反轉,似乎遠沒想的那麼簡單。

股價反轉利空盡? 康美藥業、同仁堂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抗週期發展

醫藥作為抗週期行業,似乎談不上過冬一說,但是在經濟調整形勢下,2019年挑戰依然不少,再加上帶量採購和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對藥企生產發展提出了高要求。

更重要的是,因為港交所歡迎未盈利生物藥企赴港上市,藥企投資退出通道被打通,但是上市後的表現,卻是破發成為常態。投資機構逐漸放緩了投資步伐,藥企融資難成為行業現實。

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2019年春天,藥企似乎該準備過冬了。以此來觀,股價一時的漲跌,在即將到來的行業洗牌期面前,可能已顯得無足輕重。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方向,用核心競爭力打造合規高質量的發展,避免在風雪中迷失,努力活下去,才能迎來更廣闊的天地。對此,市場在看、媒體在看、資本在看、監管部門也看,康美藥業、同仁堂如何發展,銠財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