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老師的細心、耐心和愛心疊放在一起,叫做優秀

原創 老師的細心、耐心和愛心疊放在一起,叫做優秀


“一年級,畢業班,累死老孃扛座山”,聽一個鄉村代課教師、未婚姑娘,隨口說出這樣的話,不由令人噗嗤一笑。

這話表達的很形象。帶畢業班和一年級的孩子,相比之下,感覺任務更重、責任更大,身心真的很累。

這裡姑且只談一年級吧。

原創 老師的細心、耐心和愛心疊放在一起,叫做優秀

學過武術的人都知道,初學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師父會“整架子”:出拳、移步、轉身、旋腕等等,弓步馬步,一招一式都準確到位,不得含糊。孩子從學前班進入一年級,和“整架子”是那麼的相似!孩子進入了一年級,個人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班級紀律的形成,課堂秩序的維護……都要嚴格按學校的要求來整頓,“一招一式”要靠“師父帶進門”,為以後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實行的過程不像口頭說說那麼簡單。這就在教育一線的基層領導頭腦中,出現了擇師任教的潛在意識,配備“三心”更強的教師教一年級。

——細心。

孩子小,操心的事兒多,甚至於連上廁所,有的不說,出現過憋尿、尿溼褲子的尷尬。有經驗的老師,通過孩子的動作、神情等,就可以判斷出來,使之避免。

諸如此類,這就需要老師細心,從繁瑣細小處入手,瞭解孩子的情況。包括生活學習習慣、心理與年齡特點、個人的興趣愛好,家庭及個人身體狀況,前期的學習狀況、當前的課堂聽讀及口語表達的現狀,作業完成的效率等,發現後與家長及時彙報、溝通,家校合力共同進行輔導。

——耐心。

小孩子的課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大約能維持10來分鐘,容易分神。老師每次上課,不知要提醒多少次。久了易煩,難免要發脾氣。沒有耐心,真的不能帶一年級。

課堂上,老師適時調整講課的語速、語氣;反覆的領讀、示範、摹寫;督促改正課堂愛講話、做小動作、走神兒的壞習慣;觀察發現並培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這些都要老師有耐性。甚至於放學排隊,也得不耐其煩地幫不漲記性的孩子找到他該站的位置。

——愛心。

小孩子做事,大多帶有情緒化。同伴之間,師生之間,往往有突發的小事被情緒化。一支筆,一個本子,一次不小心的動作,都可能引起孩子之間的一場摩擦;老師對某同學的表揚或者批評,把握不住火候,可能給另外的同學帶來情緒化的想法。周旋於這類繁瑣小事裡,這就對老師的愛和包容作出了考驗。所以,有經驗的老師總把課堂上的孩子哄得開心,從而讓孩子保持心情愉悅,保持一個良好的授課效果。

然而,愛心不止於此。對孩子性格上的偏激、執拗做引導;對孩子生活上的瞭解與關愛,尤其是對貧困生、留守孩子、殘障兒童的關愛。有效地利用在校時間,讓老師的心與孩子貼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情。

原創 老師的細心、耐心和愛心疊放在一起,叫做優秀

做到“三心”,恪守崗位,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腦力、體力。而“三心”是老師的一張考卷,更能體現一個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心和恆心。想起那位未婚的代課老師,在那句“累死老孃扛座山”裡,“老孃”一詞,用的恰如其分。父母對孩子也不過如此吧。

原創 老師的細心、耐心和愛心疊放在一起,叫做優秀


真正俯下身子做到“三心”,工作起來也不是說的那般順溜。身處其境,才懂其苦。那番滋味,豈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能體味到的?

況且,不能保證每個班級裡都是身心發育正常的孩子。一年級本來就是銜接班,再有兩個殘障病疾之類的孩子,“行船偏遇頂頭風”,那可“真是要了血命了”(邳州方言,要命的意思)。

某老師曾經帶過一個患有癲癇的孩子,提心吊膽了一年,課間幾乎沒回過辦公室,都是待在教室的走廊留心孩子的情況。一次孩子突然課間發病,幸虧發現及時,也有應急的心理準備,及時送醫,脫離了危險。

細心、耐心和愛心,疊放在一起就是師者的責任心,請許我給它重新命名,把它喚作優秀。

原創 老師的細心、耐心和愛心疊放在一起,叫做優秀



我是文風,家校一線小編,關注家校一線,瞭解更多的家校生活,探討家校共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