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數學15分的爸爸如何教四歲女兒學數學

高考數學15分的爸爸如何教四歲女兒學數學

最近最讓我得意的事情是女兒四歲半竟然會心算了。

前幾天女兒在吃草莓,問她:吃幾個了。

九個。

你怎麼知道自己吃了九個?

中午吃了五個,現在又吃了四個,四比五少一個,五加五是十,十減一就是九。

我第一個感覺就是:一定是外婆教的。

我們家從來也沒有教過孩子做任何算數。因為在我們看來,數學不等於算數。我們認為的數學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刷題,所以更加不希望她這麼小時去刷題學算數,總覺得過早的刷題做算數會破壞她在腦子裡建立數的概念。但我還是忍不住好奇,問了一句:那五加三是多少呢?

女兒愣愣地看著我。這是預料當中的樣子,我甚至都想好了下一步和她掰著手指頭把這道題做出來的樣子。

她還在看著我,我笑了:你用手幫助自己算一下……

可我話音未落,女兒大叫:是八。因為三比五少二,五加五是十,十減二就是八!

當時我真的想跳起來翻跟頭。你們一定無法體會一個高考數學只有十五分的學渣爸爸看到女兒如此“天才”時的心情吧?

也許在每個親生父母的眼中,孩子都會在某個方面具有天才的。比如我的女兒,兩歲半時便會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靜謐的星空”,“去看看美好的世界”……這樣的詞彙;現在四歲半,她幾乎能夠熟練使用所有關聯詞“雖然……但是……”,“不但……而且……”,“不僅……還……”;最神奇的是,她現在只要聽過一次的成語基本就能記住,並立刻就能使用,且從未用錯過。這大約就是龍生龍鳳生鳳,編輯的女兒會打字吧。但對於數學……我是從未指望過的,畢竟我對數字……15分,你們懂的。

正因為我是個數盲證患者,所以更對數學重視。前陣看了郝景芳的書,也推薦過給大家,裡頭提到關於孩子關於數學啟蒙的:

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是建立數感;

第二步,是從具象到抽象的過度。

深以為然。也許是自己誤打誤撞正好與這樣的大人物在冥冥中取得了共識,所以覺得她說的格外對,並且在日常與女兒的相處中也正是這麼執行的。

會心算應該就是郝景芳所說的是“從具象到抽象的過度”,但如果僅此而已,可能我還不會如此欣慰。最讓我喜極而泣的是她在生活的字裡行間透露出了郝景芳所說的——“最核心的”數感。

女兒在幼兒園的教育體系中成功的被培養成了一個愛爭第一的人。即使放學接她回家,她也會要求我和外公和她一起排個路隊,她第一名,然後依次是外公和我。

有回我無意中走到她的前面,她就拉住我:你不能到我前面,我是第一名。你如果走到我前面,那就是第零名,零就是沒有……你走我前面,就沒有了……

她竟然知道“0”在“1”的什麼位置?

而到家吃草莓,問她:你想吃幾個?

十個。

你那麼喜歡第一名,為什麼不吃一個?

女兒用手比劃著:因為十比一多啊……

我能從她的比劃中看到一根虛擬的數軸。

於是問:那哪個數字最小,哪個數字最大呢?

女兒說,最小的數字是“0”,最大的數字是“無數”(我單方面認為就是無窮大)。

可能是親生爹爹的一廂情願吧,但我就把這個叫做數感——她腦子裡已經清楚知道數字是如何排列並且每個位置在不同使用環境時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排隊時,“1”是最前面,吃東西時“1”是少的,而“10”是多的。

有回和一個朋友吃飯,兩口子帶著孩子來。不到四歲的孩子,一週七節課外輔導課,其中就有數學。席間朋友特意表揚孩子在數學方面極有天賦,同班孩子裡,他比別的孩子快了一倍的時間背出所有題。然後立刻讓孩子表演算數,孩子站起來就背:1+1=2,1+2=3,1+3=4……10+10=20……

我忽然問孩子:5+3=多少?

孩子一愣……父母在旁邊開始著急起來,各種提示,然後孩子很聰明,開始背:1+1=2,1+2=3,1+3=4……5+3=8,5+4=9……

父母跳了起來:5+3=8!你都背出來了幹嘛還5+4……

然後嗶哩吧啦一頓數落。

其實我心裡在竊喜,但臉上卻真的很尷尬。

竊喜的是,當女兒說:5+3=8的時候我問她,那3+5呢?

她用特別驚訝地口氣反問:也是8呀……3+5和5+3不是一樣的嗎?你幹嘛還問我……然後一頓嘲笑,她那時一定覺得這個爸爸笨死了。

而尷尬的是——我怎麼能把女兒的神蹟告訴朋友呢?憋著好難受啊……

真的沒有一點想炫耀的意思……好吧……有那麼一點……算了……這回就是在赤裸裸的炫耀女兒。但我真正想說的是:很多父母,越是想讓孩子出類拔萃,就越用愚蠢的方式培養,就像背題學數學。

很多人會說我培養孩子的方式太各色偏激,同時他們也會說現在的很多教育機構是在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他們也不認同,但沒有辦法,現實如此。那我就特別想說:這些父母是精分了嗎?明知道不好甚至是錯誤的還要讓孩子去學,不僅去學還期盼著孩子在錯誤的教育裡拔尖……你在豬裡拔了尖,就算練成了仙,不還只是個豬八戒?

過年時有朋友從老家來玩,一邊說:你的教育還是蠻好的,一邊又不無擔憂地說:可她將來還是要面臨升學和高考的啊,那怎麼辦?

我說:我高考數學十五分,不也活挺好?你這個考十分的活的比我還好。那你還擔心什麼?你是覺得咱的孩子比我們更傻逼麼?

朋友聽完,啞然。

最後這一段其實是我最不想寫的一部分,但可能很多人看了上頭那麼多字就在等這一段,那就是女兒的那種數感以及數字的具象到抽象的思維是如何建立的。

坦率說,當我發現女兒有這些的時候我絞盡腦汁想了幾天到底做了什麼讓她成為這樣。然後得到的結論就是——啥也沒做。

我一直說,培養孩子,其實最考驗的是父母。用正確的方式去培養孩子,孩子自然會正確的成長。不要明知道不對,還要囿於現實的壓力而苟且。還是那句話,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親人,而他對於學校只是一屆過客,學校只關心他畢業時考了多少分,是提升了升學率還是拖了後腿,他們才不關心這孩子將來是成為馬雲還是馬東還是馬加爵。具體到今天的主題上來,只能說,太多細節了。

比如,女兒三歲時我會和她比賽撿紙片,看誰撿得多。我們撿好了之後,就會讓她負責點數,這個無聊的遊戲我們倆玩了一下午,然後她就能清楚的數數了,並且知道哪個數字是多,哪個數字是少;再比如,女兒之所以對五加五等於十印象那麼深刻,就因為她玩兒的時候總有不想停,但你又不得不讓她停下來的時候。那麼我們家的做法就是用手機開個鬧鐘,問她還玩多少分鐘,鬧鐘響了就停。剛開始,她每次都說五分鐘。其實她對於五分鐘是多久並沒有任何概念,只是每次都說:五分鐘。於是鬧鐘響了她還想玩就會說:再五分鐘。我就會說:不行,如果你下次想多玩一會兒,可以直接說玩十分鐘,就是兩個五分鐘。你不能先說五分鐘,再玩五分鐘,這是耍賴。於是她就慢慢知道了兩個五分鐘就是十分鐘,並且十分鐘的時間比五分鐘多……等等吧。

如果非要總結一句話,我只能說:讓孩子在生活裡去使用“數”,自然就會建立數感並且逐步能夠將具象的五個蘋果抽象成數字“5”。大聲強調一遍,在生活裡使用“數”不是隨時隨地考他——給你五個蘋果再加三個,現在是幾個……過了五分鐘,再加五分鐘是幾分鐘……不,不是這樣的。而是要讓他去看到“數”,觸摸到“數”,感受到“數”。

其實現階段孩子學習的所有內容大多數還是知識和常識。而知識和常識就像人的器官一樣——用進廢退。只要讓他時刻用到這些知識和常識,自然就會掌握並且熟練,算數如此,英語如此,運動如此……都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