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黃埔軍校建校於1924年,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的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黃埔軍校舊址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許光達大將

許光達,原名許德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南省長沙縣東鄉蘿蔔沖人。192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第5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裝甲兵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著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69年6月3日逝世,終年61歲。

革命需要堅強的軍事力量做後盾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開始。

孫中山在革命的多次挫折中悟出一個道理:沒有堅強的軍事力量做後盾,革命是難以成功的。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及推動下,孫中山在改組國民黨的同時,也積極開始籌辦陸軍軍官學校。1923年8月,他派遣了以蔣介石為團長的“孫逸仙博土代表團”前往蘇聯考察。在近3個月的考察中,蔣介石一行著重參觀了蘇聯的各種軍事院校,考察了紅軍的組織、訓練及裝備,瞭解紅軍的經驗,而且會見了蘇聯的高層領導,商談了雙方進行軍事合作方面的問題,為創辦黃埔軍校打下了基礎。

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決定成立軍校籌備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26日又任命王柏齡、李濟深等7人為籌備委員。軍校定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校址設在黃埔長洲島。該島坐落在廣州東南部,距廣州約15公里,全島面積6平方公里,山巒起伏,四面環水,築有炮臺多處,隔江與漁珠、沙路炮臺並峙,構成長洲軍事要塞,是由海上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孫中山在一次視察黃埔軍校後和官兵留影。左二為蔣介石。

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為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軍校縮短學制,規定學員只受一個月的入伍教育、半年的正式教育。軍事教育課程分學科與術科兩種。學科由教授部教官講授《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等軍事基本知識,繼而教以《戰術學》《兵器學》《築城學》《地形學》等4大教程,以及《交通學》《算制學》《戰術作業》《實地測圖》等軍事理論課程。術科由教練部教官負責,對學生施以《制式教練》《戰鬥教練》《野外演習》《夜間演習》《實彈射擊》等軍事技術。從第二期開始,實行分科教學,分設步科、炮科、工科、輜重科及憲兵科等5個科種。到了第四期,又先後增設政治科、騎兵科、交通科、無線電和航空等科,學制亦有所延長。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1924年8月31日,孫中山、蔣介石與蘇聯代表等一同走出校門。

軍校既宣傳三民主義又宣傳馬列主義

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傳出後,各地有志青年踴躍報考。但當時全國許多省區尚在軍閥統治之下,無法進行報名考試,因而只能委託各地黨組織及參加國民黨“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紹。

1925年底,中共湖南區委決定選調一批青年共產黨員前往黃埔軍校學習,許德華入選。

1926年1月,許德華等人經武昌、上海,到達廣州,考進黃埔軍校新生第二團。經3個月的入伍生訓練,編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攻讀炮兵專業。炮科駐地在沙角,步科駐黃埔軍校本部。五期炮科的同學有廖冠洲、郭化若等。

人民解放軍的十大元帥中,林彪、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5人曾在黃埔軍校任教或求學;十名大將中陳賡畢業於第一期,許光達畢業於第五期,羅瑞卿畢業於第六期。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時任黃埔軍校第四期步科一團七連連長的陳賡

在黃埔軍校,孫中山先生的遺訓是學生們的座右銘: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諮爾多士,為民先鋒。

日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由於當時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對創辦黃埔軍校給予了大力支持。早在1923年9月,應孫中山之邀,蘇聯政府派遣第一批顧問來廣東。這批顧問由鮑羅廷帶領,於10月6日抵達廣州。他們詳細介紹了蘇聯軍隊的組織、戰鬥和政治工作情況,併為軍校的創辦做了大量的工作。到黃埔軍校工作的蘇聯顧問先後有數十人,這些顧問都是蘇聯政府認真挑選出來的將領和軍事專家。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與孫中山先生合影

蘇聯政府還向軍校贈送了大批武器和經費。1924年10月,第一批支援廣東革命政府的武器運到廣州,其中步槍8000支、子彈400萬發。1925年又運來價值56.4萬盧布的軍械。1926年運來軍械共四批。除軍械外,蘇聯政府還多次給予經費援助,據統計,蘇聯先後提供軍校辦學經費共計達200萬盧布。

黃埔軍校內的師生由於來自兩個政黨,思想觀念和信仰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軍校建立後不久,國民黨右派學員便與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學員產生了激烈的衝突。1925年,屬國民黨左派的廖仲愷被刺殺就是國民黨右派分子所為。1925年10月27日,軍校發佈了《校黨代表訓令》,由政治部購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方面的書籍供學生閱讀。軍校既宣傳三民主義又宣傳馬列主義,對不同的革命思想理論兼收幷蓄,這在中國現代的歷史上是別開生面的。

軍校裡磨鍊意志,錘鍊精神

在黃埔軍校,先後有一批年輕的共產黨員張申府、周恩來、惲代英、葉劍英、聶榮臻等擔任著教學和領導工作,軍校的政治教育,可謂是共產黨人在一手操辦。在這裡,學員們可以公開閱讀馬列著作,接受馬列主義基本知識教育。許德華入學不久,曾聽到周恩來在黃埔軍校所作的題為《武力與民眾》的報告。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

黃埔軍校在教學形式上有講演、政治討論會、政治問答、政治調查等,併成立宣傳隊和血花劇社,共產黨員陳賡就曾是劇社的領導人,也是主要演員。他們經常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宣傳革命思想,培養訓練學生從事群眾工作的能力。譚延闓、張靜江、何香凝、毛澤東、劉少奇、吳玉章、魯迅等社會名流先後到校做過演講。軍校還辦有校報、校刊、專刊、叢書、畫報等眾多的刊物,在國內外廣為發行。

每逢星期六,軍校都組織學員過組織生活,許德華常和其他黨員一道由長洲坐船過海,徒步進城,或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去聽課,或到工廠、農村去做社會調查,接觸了社會,豐富了自己的知識。

黃埔軍校有自己的校歌,許德華入校第二天,就學會唱了: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行;路還遠,莫要驚。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本校精神,發揚本校精神。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校訓校歌

1926年9月3日,毛澤東應邀到黃埔軍校作題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演講。許德華在長沙師範讀書時就聽過毛澤東的演講,熟悉他的聲音。當時,毛澤東任國民黨中央委員兼宣傳代理部長。他聲音洪亮,用詞凝練,揮動著有力的手勢,侃侃而談。毛澤東那鄉音未改的湖南話,讓許德華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

在黃埔軍校,軍事訓練是相當正規的。軍校的軍事總教練是何應欽,劉峙、顧祝同、陳誠、錢大釣、季方等軍事將領擔任教官,還有蘇聯政府派來的鮑羅廷、加倫、巴甫洛夫、斯切藩洛夫等富有指揮作戰經驗的專家擔任軍事顧問。學員們的軍事訓練是一絲不苟地按操典進行的。許德華平時很注意養成訓練,軍政素質提高很快,他的軍人姿態一向是很標準的,是全隊的隊列動作標兵。18歲的許德華在黃埔軍校的訓練場上磨鍊著意志,錘鍊著精神。

要麼退出共產黨,要麼退出國民黨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統一全中國的綱領。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確定從各方面準備北伐。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前)在黃浦軍校主持公祭儀式,手持祭文者為周恩來。

就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一年後的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在中國歷史上反映國共兩黨關係轉折的“中山艦事件”。

1926年5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提出了“整頓黨務案”,主要內容是:共產黨員不得擔任國民黨的部長,國民黨員不能加入共產黨,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黨員名單須交國民黨主席。

後蔣介石在兩次軍校大會上步步進逼,學員中的跨黨黨員被軍校要求“要麼退出共產黨,要麼退出國民黨,限期3天完成黨籍重新登記”。當時軍校的共產黨員學員根據國共兩黨合作的規定,大都跨黨,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國民黨(黃埔學生入學時都需要加入國民黨)。許德華也是這種情況,他既是共產黨員,又是國民黨員,現在要重新登記,只准參加一個黨,這不明明白白地分裂國共兩黨嗎?當時軍校裡的學生陳賡、蔣先雲都公開了自己的中共黨員身份。許德華也旗幟鮮明地在登記表上寫下“死不退出共產黨”,交出了國民黨黨證,公開了他的中共黨員身份。他後來回憶說:“因為我沒有任何其他的出路,所以也更加忠於黨。”許德華以自己正確的選擇,接受了險惡時局對他的考驗,以堅定的信念指導了自己的行動。

這所軍校將帥雲集,在抗戰中犧牲率高達95%,教學思想別開生面

黃埔軍校畢業20萬人,為國陣亡19萬人,犧牲率高達95%。

本文系祖國網摘自《父親許光達》(曾正魁著)一書,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