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顯赫的嶺南三大家族之瀧州陳氏豪族你瞭解嗎?

雲浮文史 | 曾經顯赫的嶺南三大家族之瀧州陳氏豪族你瞭解嗎?

在梁、陳、隋、唐時期,今羅定市境內曾有一個輝煌了數百年的陳氏豪族,該豪族興起於梁朝年間,沒落於唐朝中期,是當時西江流域集軍政大權於一體的實力望族,具有說一不二的德望與權威,與當時的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並稱為“嶺南三大酋長”。然而,對於瀧州陳氏豪族的歷史,歷代文獻卻鮮有記載,僅有些許零星史料涉及,將之拼接起來,大概可將之分為陳法念、陳佛智、陳龍樹、陳普光、陳行範五代人五個時期的歷史,下面我將對這各個時期的歷史進行淺述。


陳法念的開拓期

陳法念,是瀧州陳氏豪族的始祖,說瀧州陳氏豪族就不得不提及此人。據考證,陳法念祖籍鄢陵,是中原衣冠之士,更是梁朝武帝的重臣兼駙馬。南北朝時,粵西地區尚未開化,是嶺南土著俚人的聚居之地,文明處處落後於中原;梁武帝感念於茲,決心要開拓粵西,讓中原文明傳播到嶺南,於是便起用自己的重臣兼駙馬陳法念為新州、石州刺史,讓其到粵西赴任,傳播中原文明。就這樣,陳法念身負著梁武帝賦予的歷史巨任,單車一騎來到粵西赴任,開啟了粵西曆史的新紀元。陳法念時任新州、石州刺史,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的新興縣、鬱南縣、藤縣一帶,舉家定居於瀧州。陳法念主政粵西后,並未因自己是朝廷命宮而魚肉百姓,反而是廣佈德政,團結俚僚,和輯漢粵,留下了“以孝義訓溪垌”的佳話。由於陳法念有出色的政績,因而梁朝封其為宋平郡公(郡在今越南河內),而粵西俚人也一致推選陳法念為大酋長,陳法念算是在瀧州立穩腳跟,而其家族延續數世的顯望亦由此而來。可以說,陳法念的南下為粵西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及文明,使粵西氣象為之一新,而陳法念也自然成為粵西境地及瀧州陳氏望族的開拓者,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陳佛智的奠基期

陳佛智,陳法念之子,襲父為瀧州俚人酋長,是瀧州陳氏豪族的第二代核心人物,官爵至宋平郡公、羅州刺史。陳佛智時期,因助陳霸先北伐侯景定帝業有功,在陳朝建立之後受封南靖太守、西衡州刺史、安靖郡公,為陳武帝所倚重。而與此同時,在鑑江流域的高涼郡興起了馮冼氏家族,該家族也是粵西地區的豪族,以冼夫人為核心人物,馮冼氏豪族的崛起直接干涉到瀧州陳氏豪族的勢力發展。隋開皇九年,隋滅陳,隋文帝派遣廣州總管韋洸安撫嶺南,高涼洗夫人願意歸隋,派其孫馮魂帶領軍隊迎接韋洸進入廣州,但瀧州陳佛智則念及陳朝恩德,不願歸隋,與廣州酋帥王仲宣聯合起兵抗隋,粵西兩大豪族由此分道揚鑣。開皇十年,冼夫人派其孫馮暄領兵討伐陳佛智,不料馮暄因囿於與陳佛智的友情,至瀧州停留遲遲不肯進兵,洗夫人旋即囚禁馮喧於州獄,改派另一孫馮盎領兵與陳佛智對陣,陳佛智親自披甲上陣迎戰,最後犧牲於戰役中,其子陳龍樹遂暫避欽州寧氏家中。如果說陳法念是瀧州陳氏豪族的開拓者,那麼陳佛智自然就是瀧州陳氏豪族的奠基人,是他將家族偉業發揚光大,承擔起庇佑西江流域百姓的責任,使瀧州陳氏家族成為在嶺南地區與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三足鼎立的大豪族,其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陳佛智雖然戰死於與高涼馮冼氏的戰爭當中,但是他作為瀧州陳氏豪族奠基人的歷史功績卻永不磨滅,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稱其“以孝義訓蠻俗”,由此亦足見其對粵西民思開化有頗大貢獻。


陳龍樹的興化期

陳龍樹,陳佛智之子,襲父為瀧州俚人酋長,是瀧州陳氏豪族的第三代核心人物,官爵初至宋平郡公、新州刺史、石州刺史、欽州刺史。陳龍樹生活年代,約為隋唐交替之時,隋開皇十年,其父陳佛智與馮盎交戰犧牲,其為避戰亂,遂投奔欽州寧氏。欽州寧氏也是嶺南地區一大豪族,其核心人物為甯猛力,世居欽州,主持當地軍政大權。甯猛力其人,因與陳後主同日而生,且貌有貴相,自思理當天子,不願歸隋,便收留陳龍樹,但後來隋文帝派遣桂州總管令狐熙招安甯猛力,甯猛力歸隋,由是陳龍樹一再請甯猛力出兵幫助其收復瀧州,甯猛力終是虛與委蛇,不得如願。甯猛力去世後,其子寧長真襲位,寧長真與陳龍樹相友好,恰逢其時李唐滅隋,寧長真與陳龍樹一起歸唐,受到唐朝嘉獎,陳龍樹被任命為欽州刺史,後又任瀧、南扶、建、萬、普、南、施等州刺史,陳龍樹終於可以如願回到瀧州故地。陳龍樹秉承先志,在回到瀧州後,即廣佈德政,致力開疆,明嘉靖《廣東通志初稿》稱其“所至鎮俗緝奸,盜賊屏息”,因政績斐然而受封鄱陽開國男,足見其大有乃祖、父之風。另外,陳龍樹還對羅竇諸洞(今信宜地區)的開發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唐武德四年,陳龍樹上書朝廷,請設南扶州,朝廷准許,並令陳龍樹任南扶州首任刺史,開啟了信宜地區的建制先河;後來羅竇發生酋亂,陳龍樹敗退瀧州,結果高涼馮盎乘機出兵,平定羅竇酋亂,接管南扶州,瀧州陳氏豪族自此斷了進入高涼的基地。唐永徽年間,陳龍樹因病重終日不食而病逝於瀧州。陳龍樹作為瀧州陳氏豪族的第三代核心人物,他畢生致力於維護家族地位、尊嚴的事業當中,他具有臥薪嚐膽的隱忍精神,亦有勤政愛民的仁愛品質,更有開疆拓土的偉岸雄風,他將家族事業推至一個鼎盛的時期,亦使文明教化振興於粵西諸溪垌之間,因而他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最為深遠的。


陳普光的守成期

陳普光,陳龍樹之長子,襲父為瀧州俚人酋長,是瀧州陳氏豪族的第四代核心人物,官至永寧縣(今羅定西南)縣令,至於其是否襲祖上爵位,文獻並未記載,因存疑。陳普光生活時期,已為唐朝初年,此時六合一統、政治穩定,經過陳家數代經綸,瀧州及周圍地區已經開化,經濟發展,百業繁榮,陳家本身也積累下雄厚的物力和財力,而陳普光的歷史責任就是固守家族本業,他很出色地做到了。唐武德四年,陳普光與僧人惠積共同開拓龍龕道場,首在瀧州地區宏傳佛教,使龍龕道場成為當時粵西地區著名的佛教道場,就連交趾郡(今越南)僧人寶聰亦聞聲前往朝聖、禮佛。史載:“武德四年,有摩訶大檀越永寧縣令陳普光,因此經行,逐迴心口,願立道場,即有僧惠積宿緣善業,響應相從,惠積情慕純陀,巧自天性......故得法流荒俗,釋教被於無垠;玄化遐覃,振錫窮於有截。豈如白馬馱經,翟泉創於萬丈;緇衣闡教,廬山頓其威儀者哉!”陳普光去世後,其子陳叔瓊、其孫陳仁謙相繼襲位,並相繼主持對龍龕道場的開拓、重修。至武周聖歷二年,陳普光之孫、銀青光祿大夫、都知兵馬使陳仁謙主持了對龍龕道場的大規模重修,重修竣工之日,陳仁謙請陳龍樹之次子、陳普光之胞弟、穎川郡開國公、上柱國、左豹韜衛將軍、冠軍大將軍陳集原撰文以志此盛事,於是陳集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下了流芳千古的《龍龕道場銘並序》,並鐫刻於龍龕道場中的巖壁上,石刻歷經一千三百多年風雨洗禮,赫然流傳至今,名聲遠播,被歷代史學家們譽為“嶺南第一唐刻”、“嶺南諸碑之冠”、“粵中第一古碑”。龍龕道場的開拓,宣示了陳氏豪族在瀧州至高無上的威望和地位,同時也體現了瀧州陳氏豪族雄厚的物力和財力,充分顯示了一個輝煌兩百餘年的豪族的實力。千年以降,龍龕道場就迎來了張柬之、馮龍官、儀克中、何仁鏡、何惠祁、陳士彬、周學仕、灣溪菊主人等歷史名流的探訪及題詠,維繫了瀧州城一脈相承的文風,這也是陳氏豪族在退出歷史舞臺之後亦能感到欣慰的。


陳行範的涅槃期


陳行範,關於其身世,史書文獻並無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繼陳法念、陳佛智、陳龍樹、陳普光、陳叔瓊、陳仁謙之後的又一位瀧州俚人首領,史書稱其為“春、瀧等州獠首領”,由此可以推考,他必定出自瀧州陳氏豪族,應為陳仁謙之子輩,同時也是瀧州陳氏豪族最後一位代表人物。陳行範生活年代,已到唐玄宗時期,經過祖上數代經營及發展,此時其家族已經成為地地道道的地方豪門,代表朝廷主持西江流域軍政大事。在此之前,與瀧州陳氏併為嶺南豪門的,還有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但此時兩大豪門早已沒落,僅剩瀧州陳氏一家獨大。瀧州陳氏豪族的壯大,嚴重影響了朝廷在南方統治的合法性、穩定性,這令當朝皇帝唐玄宗深感不安。為了打擊瀧州陳氏豪族日益壯大的勢力,唐玄宗於開元十一年降旨讓陳行範離開家族傳統勢力範圍瀧州,前方粵西西原蠻韋氏家族勢力中心的澄州任刺史。唐玄宗此舉,無疑是沉重地打擊了嶺南豪族的根本利益,更令嶺南諸豪首惶恐不安,於是諸豪首盡皆投奔陳行範麾下,謀劃舉義反唐。開元十六年三月,陳行範回到瀧州,在一眾豪族首領的簇擁下,正式稱帝反唐,國號大瀧,都太平,封馮璘為南越王,封何遊魯為定國大將軍,並迅速出兵,佔領嶺南四十餘州。陳行範稱帝事件傳於唐京,朝野大震,唐玄宗慌亂間遂命楊思勖率永、連、道等州兵及淮南弩手十萬人前往進討。後來,瀧軍與唐軍相遇便展開激烈鏖戰,戰爭一直延續至該年十二月,最後兩軍大戰於粵西雞籠山下,瀧軍因寡不敵眾而敗北,陳行範更是陣亡於是役中,嶺南豪族轟轟烈烈的反唐運動至此告終,而輝煌了兩百餘年的瀧州陳氏豪族也隨著陳行範的失敗而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陳法念的子孫並未因為陳行範的反唐失敗而消亡,而是隱居於羅定村鄉之間,繁衍至今,並發展為一個人才濟濟的大宗族;至於陳行範反唐稱帝,於當時為滅族之罪,這或許就是陳法念子孫為保宗族安寧而在族譜中不載陳行範的原因。


瀧州陳氏豪族作為粵西地區起源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官爵最高、影響最大的豪門望族,這在嶺南歷史中是極為罕見的,其歷史地位是極為崇高的,其影響滲透當時粵西地區社會的方方面面,對粵西乃至嶺南地區的開發、建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其德政、名聲都是不朽的,流芳今古、遐邇詩頌。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輝煌過後的瀧州陳氏豪族已日益冷清,終至默默無聞,即使在今天的羅定,亦鮮為人知,這無疑是該家族的悲哀,也是羅定歷史發展的悲哀。因此,我在此倡議在羅定地區為瀧州陳氏豪族建設紀念場所,最起碼在羅定學宮內的鄉賢祠為瀧州陳氏豪族的歷代代表人物塑像紀念,這不是宣揚迷信,而是完全出自對本土先賢的緬懷、追思之情。後人有聯雲:“豪族著聲名,果是感人懷德政;先賢在肺腑,並非迷我信神靈。”


雲浮融媒中心

值班主任:劉炳華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