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銀行人的親身經歷: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仍繼續做聚合支付?


一位銀行人的親身經歷: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仍繼續做聚合支付?


本文是一位銀行從業者的投稿。其站在銀行的角度,分析總結了近3年,其所在銀行在聚合支付領域的營銷推廣方式,遇到的難點,以及對未來的思考。


作者 | 江小魚

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還要繼續做聚合支付業務?沒有為什麼,就只是因為,做好這一件事,是筆者在三年前立下的一個從業願望。三年過去,感謝這一路過來支持和幫助過我的朋友。

在這裡,筆者想起清代詩人鄭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筆者用這首詩來歸納這幾年的業務開展歷程,是再貼切不過。

預計筆者及所在團隊們,仍然將花以數年的時間,繼續堅持盡力做好這一件事,直到達到主要市場絕對佔有率為止。

一位銀行人的親身經歷: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仍繼續做聚合支付?

C2B商戶普遍做,B2C商戶重點做

這個業務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地方,基本上各家行都在做,但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筆者還是把我們所說的聚合支付業務簡要說明一下,至少是劃一個業務邊界和範圍,同時,也對行裡與之相關的情況做一個簡要的說明。

當然,為了避免讀者對號入座,所以筆者也對文中部分數據進行了調整,希望大家能從緣由上多多交流討論,藉此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也對還在繼續努力推進這項業務的同業及同事,給予互相慰藉。

本文中所指的聚合支付業務,是指向本行小微商戶提供的一種二維碼支付產品,本質上屬於條碼支付,與銀行卡收單業務基本一致,只是支付方式和終端形式有所不同。

其主要業務形式以C2B支付的臺卡固定碼(以下簡稱C2B商戶)為主,次之為B2C的軟硬件終端的掃碼方式(以下簡稱B2C商戶),前者主要為零售小微類商戶為主,主要為餐飲、生活服務類行業商戶,後者主要以較大型或者支付場景頻率較高的商戶,如醫院民生、大型商超、公共服務類等。從商戶數量佔比上,前者數量較大,但總體交易額較小,後者商戶數量佔比較小,但總體交易額偏大。

在筆者及所在團隊一致認為,C2B支付形式商戶,在業務的形式意義更大,但業務利潤貢獻程度不高,推廣及維護成本率偏高,B2C支付形式商戶,在業務的營收上貢獻更大,推廣及維護成本率偏低。

所以,筆者及團隊所在行,在開展業務的時候,一直做了兩個要求:一是普遍做好C2B商戶的推廣,二是重點做好行業B2C商戶的推廣。


一位銀行人的親身經歷: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仍繼續做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營銷管理:從網點分組營銷到商戶費率補貼

在本行環境上,筆者所在部門為互金部,為總行直屬一級部門,與零售部平級。該業務在推廣上線前,所有工作具體由互金部負責,上線後開始由互金部與零售部共同開展工作。在績效考核上主要由互金部負責,在網點培訓及宣傳上主要由零售部負責,業務所產生的存款及中收、附帶衍生業務績效,由兩個部門分別進行雙算。

另外,我行也在開展銀行卡收單業務,由我行間連銀聯,因此我們在智能POS上加載了聚合支付業務,即主要為B2C支付形式,因此,銀行卡收單商戶也是聚合支付業務的B2C商戶。由於該業務,主要以C2B商戶為主,所採用的結算賬戶主要為銀行卡,本行的一線網點、櫃員等相關工作由零售部負責,因此該業務在本行納入了零售業務體系。

同時,互金部的本是由零售獨立而成的一級部,因此,在該業務推廣過程中,雖主辦部門為互金部,但零售部對該項業務的推廣也給予了最大化的支持。

截止目前,行內聚合支付商戶剛突破2萬戶,日交易額在1000萬上下浮動,日交易筆數約15萬筆,商戶日活約20%,結算賬戶月日均存款約6億,中間業務收入和支出在年1000萬,純中收未開展補貼前約10bp。這個數據對於大行而言很小,但對於六線城市城商行而言,能養活團隊。全部商戶為本行網點工作人員直接營銷的商戶,無渠道類合作商戶。

在營銷管理上,從17年年中開始,持續開展網點分組營銷競賽活動,同時輔之於商戶費率補貼活動,才得以在0費率和低費率的雜亂市場環境下謀得一線生機。

在團隊配置上,目前部門主要由兩名同事專職負責該業務,一名同事負責業務管理,一名同事負責科技事項。在系統建設上,在業務開展初期,為減少項目前期成本,採用了系統租用的SaaS服務方式,在對業務不斷進行總結後,下定決心採用了系統自建的方式。


一位銀行人的親身經歷: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仍繼續做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業務具備的幾個特質

各家行,牽頭部門在開展此項業務的時候,各個行的情況不一,自然存在的出發點也不一致。有的是,為部門謀取一個增量業務,有的是為行裡謀取一個增量產品,有的是純粹的存款或者中間業務收入,有的是為了謀取更多的小微商戶,有的單純是為了和行內銀行卡收單產品競爭。當然,或許也有的是為了愛情。

以下,筆者講的不正確的地方,權當拋磚引玉,盡請諒解和指正。

從C2B的形態,來看聚合支付業務,聚合支付業務具備幾個特質。

首先, 聚合支付業務最大的特質之一是新渠道融合。在筆者看來,這是聚合支付業務與銀行卡收單業務最大的不同。眾所周知,傳統商業銀行的客戶服務渠道,主要以網點和電子銀行為主,但結合聚合支付業務的C2B支付形式來看,聚合支付業務在下一個階段裡,將成為銀行增長點最大的主要渠道和客戶入口。

傳統互聯網多年以來總是教育我們,得終端者,得天下。聚合支付業務其特殊的技術實現方式和信息流轉方式,當聚合支付業務佔有率達到一定階段後,樂觀預估,既得終端,也得天下。

當我們鋪設越來越多的C2B支付立牌後,我們的客戶服務方式將由以前的網點向電子銀行轉移,變為網點、電子銀行向聚合支付渠道轉移,當每日數十萬筆的交易量和客戶觸達次數,極有可能成為銀行對客服務的新的主要渠道。

其次,聚合支付業務具備新的零售獲客特質。這一句話,可能這麼講會有一些晦澀難解。以一組數據為例,由於聚合支付業務的技術特性,我們從一開始對每一位付款人,即小C客戶,對其進行了標記。主要是客戶使用微信支付時,我們通過微信的開放接口,獲取了用戶在微信唯一的openid,當用戶在使用支付寶支付時,我們通過支付寶的開放接口,獲取了用戶在支付寶的唯一id。

同時,通過活動及技術方式,引導用戶留存手機號碼,並同時針對每一個小C客戶預分配了客戶ID,進而實現了對小C客戶的標記識別,通過三年的時間,我們標記的庫存小C用戶達到了700萬戶,而我們銀行存量零售客戶不足60萬,有效客戶不足20萬,日活客戶就更低了。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單一某個特定客戶ID的具體姓名,身份證號等,但小C客戶的行為一直在庫裡以每日數十萬筆進行不斷積累,一旦零售產品群開始完善,先期針對這類客戶群體進行剛性轉化,將可能帶來新的潛在客戶群體,及新的業務增長點。

其三,聚合支付業務將可能是直銷銀行3.0的初期形態。如果我們把從2013年開始逐漸流行的搭建直銷銀行APP看成是直銷銀行1.0版本,把2017年開始逐漸流行的基於賬戶的聯合貸款、聯合存款等看成是直銷銀行2.0版本,那麼聚合支付業務將有可能,立足於本土,演變為在跨界獲客、異業展業的直銷銀行3.0的初期形態。

當然,也有可能是銀行業務O2O結合的最佳案例。結合聚合支付業務的形態,我們可以在業務交互的任何過程中,對用戶進行銀行服務或產品的直接轉化,無論是小B商戶還是小C客戶,無論是負債,又或是貸款類產品,都可以嘗試性開展直銷銀行業務形態的直銷銀行業務。筆者始終認為,直銷銀行不應該是一個APP,而是一種業務形式,也或者說是一種業務形態。

其四,聚合支付業務可以作為新營銷、新業務的試驗田。

隨著人民銀行217、281、296的規範性和監管性文件出臺,聚合支付業務的合規標尺已經逐漸形成,給了開展此類業務的銀行較為明確的規範化指導綱要。那麼,這也表明,聚合支付業務已經從市場亂象的狀態,逐漸轉移為標準化的支付收單業務。前期各家機構開展的費率戰、地推營銷戰等手段,將在後期逐漸乏力。

什麼意思呢?我們很難再去通過價格優惠、市場培育期的福利來提高市場佔有率、業務體量的較大增長點。前面已經提到了,我們從未間斷的開展費率優惠活動,即便如此我們的商戶活躍度也只有20%,有時甚至不到20%,但我們也可以預見的是,一旦補貼活動取消,或不再延續,商戶的活躍度將進一步降低,我們不可能再繼續進行價格費率戰。

那麼,接下來要做的重要事情,商戶後服務,或許將成為該項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這裡要講的商戶後服務,不止是銀行工作人員對商戶的持續營銷和跟蹤,更主要的是,通過聚合支付業務的技術和業務流程特性,為商戶提供其他非金融性服務的可能。

前面有一段數據,已經提到,目前日均交易筆數15萬筆,絕大部分交易是由C2B支付形態的構成,那麼根據支付即會員、支付即賬戶、支付即服務的特性,理論上,我們有機會與小C客戶進行日月50萬次的觸達與交互,這50萬次對於商戶而言,則意味著流量,我們可以嘗試性將這50萬流量在不同類型的商戶之間,進行有償和無償的兌換與流轉,如對新進特惠合作類商戶進行全庫導流曝光,由於商業銀行的市場局部性,這種流量的運營,或許對庫存內商戶更有價值,更有優勢。所以筆者堅持認為,聚合支付業務,或許可能是銀行能自建運營的場景之一。

其五,結合B2C的業務形態,以及大商戶的服務方式,聚合支付業務或許是最典型的B2B2C的業務形式。配合B2C的業務形式,已經可以預見,這已經是《Bank 4.0》裡提到的,我們可能不知道未來銀行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但我們可以肯定是未來的銀行是一種服務,存在於任何介質和形態的銀行服務。

筆者始終認為,最近火熱的開放銀行,終究開放的不是一套接口那麼隨意,而是開放的銀行的中後臺能力,開放的是銀行軟實力,開放銀行業務開展的好與壞、是否能落地,絕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銀行的中後臺能力是否足夠紮實。

舉個例子,銀行的運營管理是否足夠健壯,業務流程管理是否足夠規範,風險識別能力是否經過了長期了生產驗證和逐步迭代,以上的種種,都集中體現為全行性質的中後臺能力,絕非某一個部門,如科技部、或互聯網部主導去推進一個開放一套API這麼簡單,但凡這些中後臺能力不足的,最終都會去踩很多的坑。有計劃開展開放銀行的同業,或許可以嘗試一下,先期開展聚合支付業務的開放,然後依次類推和借鑑複製。


一位銀行人的親身經歷: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仍繼續做聚合支付?

從聚合支付到銀行內部資源整合

迴歸一下正題的前半句,為什麼我們是千瘡百孔呢?

聚合支付業務,我們從2015年開始調研,那個時候,內部還叫移動支付業務,現在內部的發文文件統一稱為條碼支付業務,但筆者更願意叫聚合支付業務,主要還是因為這個業務具備很多銀行卡收單業務不具備的特質。

在合規性文件出臺以前,我們一直在參考銀行卡業務規範文件,但由於受於的市場偶發性誘惑太大,團隊處於成長階段,行內大環境對業務的理解程度逐漸成熟,初期業務體量不足亟待業務增長上量,管理不善等,在一段時間,曾誤入了歧途,導致給行裡和團隊帶來了一些困惑,甚至是損失,幸得業內專家悉心指導,才得以迴歸正途。

筆者團隊,目前主要在做幾件事。一是自建自營創新性零售負債產品;二是自建自營數據類信貸產品,對客零售和小微;三是從系統建設層面,搭建內部的開放平臺;四是不斷修煉團隊的運營、風控和技術能力,修煉內功;五是不斷的告訴行裡,這個業務,在賬面上真不掙錢,但做好這個事情的長期意義巨大。

當聚合支付商戶數達到一定的體量,在筆者行所在六線城市,商戶數再翻一倍時,立即對渠道、產品、團隊進行優化整合,或許為實現由量變轉為質變。

經歷了數年的坎坷,沉淪以及浮躁後,現在逐漸開始變得異常的平靜。我們能夠清晰的認識到,我們所繪畫的藍圖,或許會很晚才會到來,又或許是,壓根就不會到來,但我們仍然堅持做著現在看起來都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們仍然保持樂觀的心態,去等待未來最終美好的那一天。


一位銀行人的親身經歷:為什麼千瘡百孔的我們仍繼續做聚合支付?

結語

最後,引兩則宋詞作為本文的結語。

一則是,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另一則是,蘇軾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今後之事,不可言,盡隨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