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清香與千年西商,說的正是秦晉之好 行走的汾酒

陝西、山西兩省在明清時代形成兩大馳名天下的商幫,晉商與秦商。

秦晉之間,一河之隔,自古就有秦晉之好的佳話。當時,山陝兩地的商人為了對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鄰省之好,互相結合,人們通常把他們合稱為“西商”。

山陝商人結合後,在很多地方它們的名字往往連在一起,統稱山陝商人,它們在全國各地的會館也往往建在一起,叫做“山陝會館”。

千年清香與千年西商,說的正是秦晉之好 行走的汾酒


1.千年的秦商與晉商

秦地的富饒其實並非全部源於自然的恩賜,這裡的秦人聰明、勤勞、善於抓住機遇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算秦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秦帝國時期,商鞅變法讓秦國的*一統也讓經濟變得通達而便利,而到了後來的漢朝,國家一改過去政權“重農輕商”的做法,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重視商業、手工業發展。

也是在這一時期,地中海貿易興起,歐洲人對中國商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對中國出產的絲綢等青睞有加。

同樣,早在先秦時代,晉南就開始發生了"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贊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商業交易活動。

公元前139年(西漢建元二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向西的商路,中央政府先後設置了河西四郡,建起四大西域都護府,把通往西方的交通、貿易納入國家管理之下。

於是,在歷史中揚名的“絲綢之路”便是那時候呈現在世人眼中,而近水樓臺的秦商開始在更大的國際舞臺上暫露頭角。據說,彼時的絲綢之路堪稱造富機器,很快長安的田嗇和田蘭、韋家(今西安市臨潼區境內)的慄氏、安陵(今咸陽市渭城區境內)的杜氏等都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商。

千年清香與千年西商,說的正是秦晉之好 行走的汾酒


相比於秦商的地理優勢,來自山西的晉商也不少不“地利”便利。

在宋代,山西地處北東邊防,宋王朝所需戰馬大都依靠北方的遼來供應,而遼更需要宋的手工業製品。

公元996年在山西"邊州置榷場,與藩人互市,"而"沿邊商人深入戒界"進行貿易。到了元朝,雖然戰爭對工商業有一定破壞作用,但是元朝政權結束了宋、遼、金的割劇局面,特別是元代驛站的完備,使商業活動的地域擴大了。

從《馬可波羅行記》可以看到"從太原到平陽(臨汾)這一帶的商人遍及全國各地.獲得鉅額利潤"。


2.明清年間的興起

到了明朝初年,西北邊患成為王朝最大威脅。為保障邊境穩定,朝廷在沿邊各地設立了9座邊鎮,其中陝西布政司轄下就有榆林、寧夏、固原、甘肅四鎮,兵力約14.5萬人、馬匹近萬。

打仗少不了糧草供給,更需要很多生活用品,這個時候,商人們四通八達的“物流體系”開始大顯神威。

而為解決後勤供應難題,朝廷推出了一項特殊政策——“開中法”,允許商人運糧到邊鎮,用糧食換取“鹽引”。

那麼,什麼是鹽引呢?

千年清香與千年西商,說的正是秦晉之好 行走的汾酒


這個鹽引是獲取食鹽的憑證。因為古代對食鹽實行國家壟斷經營,有錢也不能隨便買賣。鹽引作為一種特殊憑證,可以說非常稀缺,也是一種“新式貨幣”,也是正看到了這個機會,秦商們利用地理優勢籌集糧食運住邊鎮換取“鹽引”,再到兩淮都轉運鹽使司所屬的各鹽場領取食鹽,販賣食鹽獲得鉅額利潤。

同樣,因為明朝"開中制"政策的實施,也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明代沈思孝在《晉錄》裡的描述,廣為研究者所徵引:“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有人說:“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們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他們在商界以群體的形式活躍500多年,經營範圍十分廣泛,上至綢緞,下至蔥蒜,他們在清初即創建中國最早的銀行———票號,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

《清朝文獻通考》對山西票號評價:“山右鉅商,所立票號,法至精密,人尤敦樸,信用最著。”

作為晉商的一個重要分支,山西票號在中國近代經濟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通過把總號設在山西原籍,分支機構設在全國各地以至於國外,進行銀錢兌換、貨幣保管、資金接待、異地匯兌、過撥轉賬以及放款業務等貨幣技術性業務和信用活動。

千年清香與千年西商,說的正是秦晉之好 行走的汾酒


從1823年前後第一家票號日昇昌誕生起,到1940年大德通、大德恆票號改組為止,山西票號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到了清朝時期秦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晉商以祁縣、太谷、平遙為中心,形成輻射大江南北的兩大商業集團。

清末明初的宋應星在《野議·鹽政議》中論述:"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 。

隨著徽商快速崛起,為了抗衡徽商,秦商與晉商聯手合作,於是就有了天下第一會館——社旗山陝會館。

千年清香與千年西商,說的正是秦晉之好 行走的汾酒


3.山陝會館

陝西和陝西一河之隔,自古有“秦晉之好”之說。

起初,秦商和晉商都靠鹽業經營快速崛起,後又開闢出茶馬古道,為了維護同業利益,調解商業糾紛,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陝西秦商和山西晉商所到一處一般都聯合建館,這就是“山陝會館”。

有意思的是,秦商和晉商雙方合作雙贏,互通商情,所以,有時候他們往往被其它商幫統稱為“西商”,所以山陝會館也被也稱為“西商會館”。

陝西秦商講究“先義後利”,山西晉商講究“義中取利”,雙方共同膜拜的財神就是山西的武聖關羽。

而今,“秦晉之好”又有了新的表達。11月24日,“行走的汾酒”2018文化大巡展將走進西安,為陝西消費者帶來產自山西杏花村的“四最”汾酒,共同品味流傳千年的清香。(來源:蘇南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