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時代楷模”稱號

中央宣傳部16日向全社會公開發布王逸平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王逸平生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他不忘初心、胸懷大愛,始終把解除人民群眾病痛作為人生追求,研發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造福2000多萬患者;他追求卓越、銳意創新,先後完成50多項新藥藥效學評價,構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臺和體系;他堅韌執著、奮發忘我,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25年與病魔不懈抗爭,默默無聞投身科研,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藥現代化奮進者之歌。2018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在辦公室離世,年僅55歲。

王逸平的先進事蹟近日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科技工作者認為,王逸平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培養的新一代科學家典範。他的感人事蹟,鮮明體現了捨身忘我、服務人民的堅定信念,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淡泊名利、獎掖後學的傑出品格。他不愧為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不愧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廣大科技工作者紛紛表示,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使命擔當和創新自信,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積極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追授王逸平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宣部負責同志為王逸平的親屬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科技部、上海市委有關負責同志,王逸平的親友、同事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發佈儀式。


「時代楷模」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時代楷模”稱號


“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追記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逸平


「時代楷模」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時代楷模”稱號


王逸平研究員(左)與宣利江研究員在辦公室合影(2012年11月6日攝)。新華社發

丹參多酚酸鹽,是一種在全國5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造福2000多萬患者的創新中藥。其領銜研發者,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逸平。

而他自己,是一個與病魔“鏖戰”了25年的病人。

2018年4月11日,為新藥研發鞠躬盡瘁的王逸平,在辦公室溘然長逝,年僅55歲。


「時代楷模」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時代楷模”稱號


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現場,王逸平研究員(右二)向評估專家們介紹藥理儀器使用和共享記錄(2011年3月7日攝)。新華社發

最大願望:做出“首選新藥”

丹參入藥,在我國有悠久歷史。但丹參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麼?王逸平帶領科研團隊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艱苦攻關。

早期研究條件差,他們只有借來儀器,夜以繼日地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逸平在實驗測試中發現丹參乙酸鎂的生物活性特別強。經過進一步研究,他大膽推測這可能就是丹參中最主要的藥用成分。

王逸平帶領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以丹參乙酸鎂為質量控制標準,來研製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後經臨床使用證明,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等疾病,臨床療效顯著,高效、安全、質量穩定可控,被評為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醫藥品種,成為我國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典範。

此後,王逸平又主持了抗心律失常一類新藥“硫酸舒欣啶”的藥理學研究,目前已完成2期臨床試驗。該藥對心肌細胞鈉、鉀和鈣通道具有抑制作用,是一種複合型的離子通道阻滯劑,可使藥物發揮更安全、高效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現已獲得多個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王逸平還領導團隊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臺體系,為全國藥物研發企業完成50多個新藥項目的臨床前藥效學評價,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藥學研究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為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一絲希望。”王逸平曾說,他生前最大願望是做出“世界各地臨床醫生首選的新藥”。


「時代楷模」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時代楷模”稱號


這是大學時期的王逸平(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與病魔抗爭:以“有限”搏“意義”

早在1993年,剛剛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患有Crohn’s(克羅恩)病。同年手術,切除了1米多小腸。學醫的他,非常清楚克羅恩病目前無法治癒,只能靠藥物控制,自己的健康只會越來越惡化。

為了節約時間,與時間賽跑,王逸平總是自己記錄病情、給自己打針。他辦公室的冰箱裡,常備著許多針劑藥品。他手寫的《Crohn’s病程記錄》中,清晰記載了自己病情反覆發作的過程。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在不斷加重,他多次出現貧血、大量便血、疼痛、昏迷等情況,體重常年只有100斤左右。

但在同事們眼裡,王逸平卻是那樣風趣幽默、開朗樂觀。如果不出差,他每天7點多出現在單位,晚上八九點下班,甚至經常工作到深夜,週末也經常來單位加班。

由於多喝水容易腹瀉,王逸平平時喝水很少,因此得了腎結石。有一次開會,他的腎結石發作,疼得只能橫躺在會議室的凳子上。他和同事們到德國漢堡出差時,疾病發作,造成血尿、腹痛。疼痛難耐時,他就將自己泡在賓館浴缸的熱水中緩解。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著王逸平,但卻從未動搖他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他經常提及“3萬天理論”:“多數人的生命最多隻有3萬天,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

從30歲到55歲,長達25年時間裡,王逸平以抱病之軀,先後承擔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專項、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科院重大專項等眾多研究任務。


「時代楷模」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時代楷模”稱號


王逸平就讀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時進行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生命的踐行:求實、創新、協作、奉獻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是我國新藥研發國家隊,在我國新藥研發歷史上,留下過許多輝煌紀錄。王逸平特別珍視老一輩科學家“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精神的傳承。

新藥研發,動輒多年、耗資巨大,需要化學、藥理、毒理等各個環節科學家的精誠合作。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可能導致研發失敗。

王逸平說:“新藥研發領域,沒有單打獨鬥的孤膽英雄。”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無私地與所有人合作;即使取得了顯著成就,仍始終專注於工作。

進入21世紀,上海藥物所開始了從“出論文”向“出新藥”轉變。王逸平主動請纓,前往國家新藥評審中心學習。他帶回的第一批寶貴經驗,在藥物所整個科研流程的再造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些來,從“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鹽酸安妥沙星”的研發成功,到26個新藥進入臨床試驗,上海藥物所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原創新藥,成為上海張江“藥谷”的創新高地。王逸平,是上海藥物所改革進取、銳意創新、無私奉獻的典型代表。(新華社記者張建松、龔雯、王琳琳)


「時代楷模」中宣部追授王逸平“時代楷模”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