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歷史感覺總是用兩分法評價,不管是皇帝大臣還是太監後宮,總是用忠奸好壞評價,科學嗎?

趙趙趙77


古時的封建體制強調的就是忠君才是“愛國”,人的好壞不以人性而論,只看他是否忠君。

所以象唐玄宗身邊的高力士這樣的太監,民間沒多少人說他“好人”,但他卻自始至終忠於李隆基,因為也被歸入了“忠臣”之列。

給歷史人物加入人性刻畫,僅存在於當代的影視劇裡。確實,人性與忠君之間很容易產生矛盾,對該歷史人物形象的刻畫會顯得更立體,不過在古代,哪有這麼多規矩?一朝反叛就是叛臣,哪管是因為什麼原因造反?

再比如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其為人是不錯的,他造反是因為獨尊儒術裡的“儒道之爭”、統治思想不同造成的分歧而已,不代表他就是奸惡之人。但是在西漢的統治體系裡,他就是“亂臣賊子”,因為跟漢武帝的思想步伐不一致呀!

這種評判體系固不論是否科學,但它簡單直白,對封建王朝的穩定是有正面意義的,畢竟“百家爭鳴”造成了戰國之亂,“焚書坑儒”、“獨尊儒術”這樣的統一思想,才能讓社會回到統一局面,中國太大了,不這樣做真的容易亂。

所以,這種簡單的忠奸論調,也是出於當時統治需求的一種“科學”。


坊間五千年


這種看法是由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決定的,忠孝禮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所以但凡觸碰了這一點,那人們對你的評價自然就對應到忠奸好壞。但是這種看法是極其片面的,在哲學上它不符合”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看問題單一化了。

舉一個例子,大家應該就能明白了。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個例子大家都很清楚,他就是隋煬帝楊廣。在很多人眼裡,他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暴君,弒父奪位,魚肉百姓……

但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他為什麼能成為皇帝?還是晉王的時候,他南征北戰,打了多少勝仗?一個草包能金戈鐵馬,指揮千軍萬馬?他的勇略遠超哥哥楊勇,兵法詩詞樣樣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有夢想啊!為什麼因為自己不是嫡長子,就不能繼承皇位呢?即使全方面比哥哥要優秀。他不向命運低頭的態度,不值得我們去思考嗎?為什麼只看到他殘暴的一面呢?即使修大運河勞民傷財,但是歷史成就早有定論。

所以只以忠奸好壞來評論一個人,那是不科學的,應該全方面來分析,對他的各方面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自我的進步,才是正確的態度。



憤怒的小鐵鍋


歷史升級大法(秘不外傳)文中圖片來自網上搜索並截圖

高兩分法:兩分法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忠奸好壞的評價又是單方面的。

題主想要評價那一方面?

初級:先說一下忠奸好壞

歷史人物事件,不僅僅是故事,其具有社會性,在學識較低,手中參考資源較少時,不能明確判斷人物的性質時,用單一評價,起教育作用,孩子入世未深,什麼都喜歡對與錯,出於興趣瞭解歷史,分辯好壞,增加情懷,我以前學歷史初中,總是喜歡單方面否定,肯定,要求觀點明確,但年齡增加,視野拓寬,我不僅出於興趣,更是出於需求,開始瞭解,學習。

進階:兩分法

兩分法評價依然有的些簡陋,將人物評價分為兩部分,既看到好的,也看到壞的,簡單的例子:秦始皇,l既看到不世功業,也要到百萬伏尺。





最後是高階大法:看到某段歷史事件,要查閱相關文獻,結合當時背景,社會動態。必須處理好個人和人民群眾的關係 ,要具體地分析人物思想發展的各個階段,不迴避和篡改歷史事實。看出本質 要顧及全面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巍山妖


兩分法,在中國歷史研究當中是很晚才引進的。實際上全面鋪開應該是在解放以後。

先談一下兩分法。所謂兩分法,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當中的一種歷史評價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不能光看一面,要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但同時往往要確定某一方面居於主導地位。

接下來談一談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後者實際上就是前者的核心,也可以作為其代表。在晚清時期就已經有少部分學者通過各種資料間接瞭解到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在民國時期,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媒體是國民黨的黨報民報。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李大釗為首的左派知識分子開始系統地向國內介紹馬克思主義。這個時候中國歷史學界第1次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應該說從晚清一直到解放以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並沒有取得主導地位。中國傳統史學和西方近代其他歷史學思潮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左派知識分子當中比較受歡迎從總體來看情況要差一些。解放以後,進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歷史學者都要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成為中國歷史學界的主流。改革開放以後,西方近代歷史學的思想通過對外交流,重新在國內傳播開來。而與此同時,以港澳和海外華人學者為主體進行傳承的中國傳統史學思想回傳國內此類思想也有一定的復興。

最後談一下兩分法本身。這種評價方法相對來說比較全面,但實際上和某些一邊倒的評價方法相比也沒有本質區別。因為無論如何兩分法不可能各佔50%,總要有一個方面居於主導地位,而這種主導地位的判斷實際上還是依賴於評價者本人的主觀意識,真正意義上的客觀是做不到的。


zyb38537240


這其實是一種錯覺,有關中國歷史對於人物的評價,從來都是辨證出現的,功過是非都一一記敘在史書之上(當然也有一些出於政治或者其他目的的刪改,這各暫且不論)。總而言之,史書是將歷史人物的事蹟都記錄下來,至於大家所謂的忠奸好壞評價,那其實大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結果。




而這樣的評價肯定是多元化的,因為每個人讀史,都會有他自己的側重點或者關心的地方。所以,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其實本質上都是差不多。

咱不妨舉幾個歷史上幾個代表性人物的例子。

首先秦檜,我們的一致印象是超級大奸臣,害死岳飛的罪魁禍首,結黨營私,陷害忠良,十惡不赦,大白臉,其評價可以說是一邊倒。但在歷史上,其評價其實是多樣性的,有過不假,但其能力和功勞同樣得到了肯定。



趙翼評價他:書生徒講文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家國者。宋之南渡,秦檜主和議,以成偏安之局,當時議者無不以反顏事仇為檜罪,而後之力主恢復者,張德遠一出而輒敗,韓侂冑再出而又敗,卒之仍以和議保疆。

胡適:秦檜有大功而世人唾罵他至於今日,真是冤枉。

趙構:秦檜力贊和議,天下安寧。自中興以來,百度廢而復備,皆其輔相之力。誠有功於國。

張岱:嗚呼!秦檜力主和議,緩宋亡且二百餘載。



除此之外,秦檜的書法藝術成就,也得到了肯定。秦檜字體尚工,書寫齊整工穩,擅長篆體。陶宗儀在金陵文廟的中欄上曾見過秦檜的書法“玉兔泉”三個字,稱其字“頗有可觀”。而目前我們所熟悉的宋體,也是秦檜所創造的,這些都有著記載。

所以,秦檜的歷史評價多樣性是存在的,只是因為他千古罪人的名頭,使這些成就在歷史中逐漸暗淡。(各位請輕噴,我只是隨便舉例,他絕對是奸臣)



這是咱們中國民間文化傳播的一種特性,在各種文學作品以及戲劇表演中,需要對其有著這樣一種臉譜化的標籤式刻畫。所以,秦檜的“過”,就被更多的呈現在了世人面前。其中最為誇張同時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便是三國群雄了,因為《三國演義》等一系列文學作品的渲染,其人物的歷史原樣被改動了許多,比如周瑜,正史中天涯文武雙全,青年才俊,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藝術刻畫的需要,成了一位嫉妒心頗強的小氣鬼,一代梟雄曹操成了一代奸雄,關羽諸葛亮等人更是被神化。


這顯然不是歷史的真相,但在許多不瞭解歷史的人們心中,那就是真實的三國,他們認為《三國演義》就是“三國史”,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所以,並不是中國歷史在對歷史用忠奸好壞這樣的標籤化,兩分化評價。只是因為民間文化的演變傳播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產生。



當然,我並不是要抨擊或者批評,在民間傳說中,忠奸好壞評價沒有錯,這是傳播民族精神的一種需要。只是歷史研究中,還是實事求是,不能功過相抵,要以真相示之。文學和歷史,我們還是要分開來看。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必須要清楚,中國歷史不比西方差,咱們幾千年的傳承,早就有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歷史記載方法。這個是無需置疑的。即使是廣為後人所詬病的成王敗寇,統治者改史等等。咱們也有著“曲筆”這樣委婉的辦法。

這可比西方學者高明多了!


白話歷史君


人的一生不能簡單的用對錯來評價。

而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就好用封建禮教的道德規範來評價古人。

如曹操,扶持漢室多存在了數十年,沒有他獻帝連口饅頭都沒的吃。屯田制安定北方百姓生活。平定戰亂。這些功績幾乎被視而不見。

但‘挾天子以令諸侯’、‘亂世之奸雄’,這些幾乎就是曹操的全部。

如秦始皇,因為尊崇法家,被扣上‘焚書坑儒’的罪名。

統一七國使中國恢復大一統的功績被忽略。

總之,評價某人應以不同時期,不同事件的具體行為,對應自己的道德觀進行衡量評價。不應人云亦云,隨便被人左右道德綁架。



難得浮生閒半日


人性是很複雜的。一個人其實不能用完全的非黑即白來評判,不同的人,所處的立場不同,每個人都會自發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場去看待問題,去實施行動。

同樣,針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也應該辯證性地看待,找出其身上的矛盾點,客觀的對其作出評價。南宋權臣秦檜是害死岳飛的大奸臣,專權獨斷,陷害忠良,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也是其抹不掉的黑點,但是,我們拋開歷史民族感情因素,單純審視這個人,也會發現不同的地方,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宋體,其發明人就是秦檜,這個也算是其所作出的貢獻,也不能完全抹殺否認。同樣,人們普遍認為隋煬帝好大喜功,荒淫無度,是導致隋朝滅亡的首要負責人,然而,其開通的京杭大運河,也為後世帶來了諸多便利。

因此,歷史人物應該多維度地去審視,辯證地去評判,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下定論。



平淡是真151500


一個階級勝利了,一個階級失敗了,一個興起了,一個滅亡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學習歷史吸取歷史失敗的教訓,接受歷史成功的經驗,失敗和成功的過程需要我們認真的去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那就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看待這個問題,忠與奸,不是兩分法,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耒看世界的一切事物,即要看到問題的正面,也要看到問題的反面,比喻:秦始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禦敵,修長城難勉引起百姓不滿,修國道通南方以治番邦,就因這些在歷史上說他是混君的不在少數,再就是焚書坑儒,儒家學派的顛倒黑白等等。但那個時代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中央集權制現在還續用,再說了,有些人說改革開放這好那好難道就沒看見他的反面嗎?有錯不怕就怕不改。所以說看歷史不能用忠奸耒看。忠奸不是兩分法,只有毛主席一分為二的哲學觀才是兩分法。


小白龍569


所以您最需要的是瀏覽世界史。


尼德蘭的鯡魚船


中國傳統中: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根深蒂固';陷害忠良:諂顏媚骨賣國求榮:禍國殃民者為漢奸'奸臣::人人唾棄:

君主開明:促進政治穩定:經濟發達雄才大略:仁義愛民者:為有道明君:忠臣孝子人人敬∵民族英雄人人敬仰:賣國求榮:禍國殃民者遺臭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