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如果蜀國與吳國合併,你覺得其能完勝魏國嗎?為什麼?

lierenhuichang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比較

蜀漢和東吳合併,就暫且叫季吳吧。

蜀漢的疆域面積(單位:平方千米)是107萬,東吳的面積是145萬,則季吳的面積是252萬。但是北邊的曹魏面積是291萬,季吳失敗。

蜀漢的戶數是28萬,東吳是52萬,則季吳有80萬;而北邊的曹魏是103萬,季吳失敗。

蜀漢的人才有諸葛亮、 龐統、趙雲、關羽、張飛、黃忠等;東吳的人才有魯肅、周瑜、呂蒙、黃蓋、甘寧等;而曹魏的人才有張遼、徐晃、于禁、張頜、 樂進、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郭嘉、程煜、荀彧、荀攸、賈詡,季吳失敗。

季吳地區開發較晚,曹魏地區開發較早,科技曹魏勝,季吳失敗。

結論

蜀漢和東吳(此篇文章簡稱季吳)完敗曹魏,根本完勝不了曹魏。這是悲催的、也是無法改變的。

個人拙見,見笑諸公。


水調大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三國的土地面積,人口,那個國家更佔優勢。

魏國:103萬戶,443萬人,有兵60萬。面積291萬平方公里。

蜀國:28萬戶,94萬人,有兵10.7萬。面積107萬平方公里。

吳國:52.3萬戶,280萬人,有兵23萬。面積145萬平方公里。

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吳蜀兩國合併,在人口,土地面積兩方面也不佔優勢。古代戰爭都是冷兵器時代,靠的就是人力,物力,沒有人怎麼去和對方拼殺?沒有土地,就沒有出產,靠什麼去維持戰爭?士兵餓著肚子去打仗嗎?

再看看雙方的軍事人才, 魏國方面的重要謀士有早期的郭嘉,後來的程煜,荀彧,荀攸,賈詡,這五個人對魏國的建立和貢獻最大。

魏國大將級別的有曹操的五子良將,張遼,徐晃,于禁,張頜, 樂進。另外還有大將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等名將。個個都能獨擋一面。

蜀國的軍事人才,謀士諸葛亮,龐統早亡。別的都嘛不出手。

蜀國大將級別的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別的能獨擋一面的將領似乎只有魏延比較出名了。

吳國軍事人才。謀士周瑜,可惜早早就死了。魯肅不能算是軍事人才,後來有呂蒙,陸遜。

吳國大將級別的有程普,黃蓋,韓當,甘寧, 人才奇缺。

綜合上述,無論從那方面考量,即使蜀國和吳國合併,都不可能戰勝魏國!





草堂夜語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時代,曹魏政權實力最強,蜀吳兩個地方割據軍閥要想聯手抵禦強敵曹魏政權,首要前提是目標要一致。但是,孫權為人貌似屬於胸無大志,不思進取之輩,歷史上的蜀吳結盟來看,他並不真心希望蜀滅魏,他想得到的結局是魏蜀兩敗俱傷,吳坐收漁翁之利。

首先蜀吳合作的一旦達成就屬於是多黨派政權,蜀吳聯盟的政治目標要明確,戰略思維要一致集中,這是合作的首要前提。從這一點上來看,蜀吳的合作幾乎為零,因為蜀吳的決策層都有著各自的小算盤,沒有站在統一大業的戰略目標上出發。所以說雙方即使合作也會存在嚴重分歧。蜀吳合作是為了徹底北伐,推翻曹魏政權,建立新政權。但是我們從孫權本人執政近半個世紀來看,孫權本人最大的長處便是善於利用矛盾製造矛盾。我們都知道孫權最為擅長平衡術及靈活的權謀,孫權在三國鼎立爭雄之中將權謀之術運用到了極致。當時曹、劉兩家的戰略目標及其政策針鋒相對,毫無妥協餘地。曹魏政權必欲取蜀漢天下而代之,劉備、諸葛亮政權則稱漢賊不兩立,雙方拼得你死我活。而孫權卻沒有這種政治道義上的負擔,他能夠隨時改變政策以左右逢源,這就是孫吳賴以生存的基本信條。

所以說,蜀國與吳國合併屬於天方夜譚,即使蜀吳合作也絕無完勝魏國的可能。單從蜀吳政權的國民經濟實力來看,就沒有絲毫勝算。單論曹魏政權和蜀國劉皇叔、孫吳三方的軍事力量,文臣武將對比上來看,曹魏政權屬於是一黨派,決策權高度集中。而孫吳和劉漢政權內部矛盾突出不斷。再說曹魏政權長期以來盤踞著整個北方地區和江南地區,糧草錢幣兵馬軍械實力雄厚,錢糧充足,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什麼都不缺。孫吳政權僅有江南地區和荊州部分轄區,錢糧雖說不愁,但是孫吳的軍事力量相對比較薄弱。蜀漢政權盤踞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以至於糧草充足兵員頗多,但是和孫吳及曹魏政權相比來看,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能力和數量上相差太多,而且蜀國兵馬糧草富裕但也經不起折騰。

所以說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沒有永久的敵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蜀吳聯盟之舉,我們一笑略過吧。


趙劉果兒


這個問題其實沒啥如果的,因為這個情況在吳國滅亡後66年就成為現實——這一年,桓溫入川滅掉氐族人建立的成漢政權,東晉的旗幟插在了成都城頭,標誌著蜀地正式和吳地連成了一起。

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且不用說百年後的南北朝時期,宋齊梁三朝把自個兒的地盤越打越小(陳朝其實就和原來的孫吳差不多少了);就說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還完全沒捏合在一起的時候,又能怎樣呢?哪一次北伐不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南朝縱使出了桓溫、劉裕、陳慶之這樣不世出的名將,又能如何呢?有人罵前兩位是惦記著回建康搶班奪權所以放棄勝利果實,其實哪有這麼簡單?分明是補給線跟不上了啊。就連陳慶之只帶七千兵馬北伐,最後都因為沒有補給被爾朱榮團滅;更別說桓溫、劉裕的部隊動輒數萬,哪裡那麼好補給的啊?

這個問題,其實是中國歷史上兩次南北對峙時期,南朝一直打不過北方的重要原因——南方的補給線一直跟不上。由於缺乏重要的運輸工具——馬,導致南方的大宗物資運輸幾乎沒有辦法的選擇走水路。

而在北方,水網不密集,自然只能靠開挖運河來完成任務。而挖運河的話,時間耗費長,任務也重,就不容易取得奇功;同時,一旦遭遇長期大旱,運河干涸,那就真個是陷入一片死地了。(可參看《南北戰爭三百年》一書)

回到三國時期。東晉和南朝時期,由於大批北方士子南渡,使得彼時南朝的人口和經濟還是獲得了一些發展的。而在三世紀的中國,南北雙方的人口差距有多大呢?我把《三國志》裡,三國亡國時的數據貼出來就知道了:

蜀漢: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口;

魏:壹佰零叄萬戶,肆佰肆拾叄萬人口;

吳:五十二萬戶,貳佰叄拾萬人口。

比較戶口數的話,南北比例是80:103;比較人口數的話,南北比例是324:443。這樣的仗,還有的打嗎?這樣的國力對比,還能說它不懸殊嗎?



青言論史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兩國對戰,不僅僅對比的是戰力,還有經濟與人才數量。魏國地處北方,三國時期漢人還沒有進行過大規模南遷,南方相對與當時的北方來說,還是相對落後。加之魏國控制著當時的人口大州——冀州以及東漢軍事重鎮——幷州。三國時著名的幷州鐵騎,白馬義從都是來自北方大陸。即使蜀國與吳國合併來看,他們也沒有大規模提升戰力。加之蜀漢與孫吳兩國後期人才調零,而曹魏即使不提前期的眾多名將,到了三國末期仍人才如雨後春筍一般,百花盛開。正所謂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蜀漢與孫吳既沒有金錢也沒有名將支撐,加之南方的軍隊到了北方,面對常年與匈奴等五胡對戰的魏國騎兵,在廣闊的平原之上根本沒有絲毫勝算。

由此可知,即使蜀國與吳國合併,也不是北方曹魏的對手.。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蜀國與吳國合併就是後來的東晉,曹魏就是後來的北方的北朝,南北朝時期始終北朝比南朝強大就是實例,加之曹魏時漢人還沒大規模南遷,實力更勝後來的北朝。可見,即使蜀國與吳國合併,也不是魏國的對手,更不要說完勝了。

以上只是我個人見解,如有不足歡迎指出!


夜襲糖多多


答案很顯然,並不能完勝魏國,最多也就有一戰之力,或許可以拖更久。但是無論從當時的歷史軌跡來看,還是從實力來說,由北方一統南方都是趨勢。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可以如此篤定即使吳蜀聯合也打不過在北方的曹魏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時整個中國最發達,不管是經濟還是文明程度,最高的還都是中原一代,而這塊土地幾近完全掌握在曹魏手中。

要知道雖然現在江浙滬要比陝西、甘肅、河南跟河北有錢,但這可是經歷了五次“衣冠南渡”慢慢積累下來的,而東漢末年一次“衣冠南渡”都沒發生,換句話說那時候江浙滬跟西北的差距就跟現在的西北跟江浙滬的差距一樣大?請問怎麼打?而作為天府之國的蜀國,只能說易守難攻,但是真心沒有多少攻擊力的,基本上完全處於兩個完全不同的量級。

這裡拿最直觀的數據來打比方,在農耕文明時代,幾乎就是誰人多誰打架厲害。滅蜀國之前的魏國人口為1300萬,與之相對當時蜀國人口為400萬,吳國為550萬,也就是說吳蜀聯合也還少曹魏整整一個蜀國的人口。在科技,經濟,文明上更是差魏國一大截,那這仗怎麼打呢?

很明顯,蜀吳兩個即使相加也打不過魏國。當然了,這裡還有一個事實就是,不同於小說中赤壁之戰曹操狼狽逃走,實際上在真實歷史中曹操撤軍的原因是當時曹操軍中發生了瘟疫,而北方隱有戰患,加上糧草沒有跟上,權衡再三之後曹操才決定撤軍的。

曹操的意思很明顯,我北方丟了那就是真丟了,退一步說,哪怕你蜀吳聯合,我都滅你易如反掌。事實證明確定如此,曹操怕丟後方,但是根本不怕蜀吳聯合,只是可惜沒算準一個司馬懿。

所以,你大爺還是你大爺,曹孟德依舊是曹孟德啊。


三觀粉碎機


我們還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來分析,吳蜀合併能否戰勝魏國。我認為不能。

第一,政治上

1.正統性方面,漢禪讓於魏,在形式上做足了功課。即使魏王也是漢獻帝冊封的。劉備自稱漢中王,孫權是魏帝冊封承認的吳王。不要輕信演義,正史一直是漢魏晉這麼記載正統的。名義真的很重要。

2.魏國的政權組織更緊密完整。從曹操一直到司馬氏,核心組織,文官系統,國家的資源調配能力一直是比吳蜀強。蜀國益州派和荊州派始終不分勝負,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法統籌。就是缺少強有力的領袖人物。吳國是宗族聯合的政權,各個豪強的實力決定不亞於君主。所以吳軍守國善戰,進攻惜命。請問新的國家,是哪種政治組織形式呢?

第二 經濟上

1.土地。魏國佔據中原,九州有六州半,當時這就是開化較久,農業水利較發達的地方。土地多就是糧食多,人口多,經濟強。

2.人口。各種資料不一,魏國有七八百萬,一千多萬等等,但是絕對是超過吳蜀人口之和,約多三分之一。

3.糧食,馬匹,人才,軍器。不用說,都佔優勢。

第三 軍事上

1.地利。從當時的中國地形和開發情況看,魏國居於內線。軍力和資源的調動較方便。而吳蜀通過長江流域的調動交流並不容易,所以,南方很難防守,也不容易並立進攻。其實,吳蜀分立,在防禦上反而更有優勢。

2.軍隊。因為缺少馬匹,冷兵器時代南方永遠比北方吃虧,而且魏國還可以徵召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南方水師的厲害是對防禦有利。倒是北軍只要國力強盛,總會造出戰船,練好水師。而南軍的騎兵劣勢永遠無法彌補。

3.補給。因為缺少馬匹,北方又缺乏河流,南軍進攻北方,即使一時戰勝,總是無法守住。畢竟,中原是騎兵的天下。

綜上所述,吳蜀合併還是無法戰勝魏國。實際上,三國早期,因為魏國有東西兩線,機動部隊不足,所以只能採取守勢。一旦北方經濟發展,國力強於南方。立刻分兵滅了兩國。


白夜夢囈


吳蜀連手軍事同盟,去打魏國曹孟德。就算聯盟去打曹魏徵權,也打不過曹孟德。三個國家勢均力敵,各有所長。劉備打著復興漢室的旗幟想一統天下,孫權坐勢天下最富熟之地也想一統江山,曹操三國中最強勢的一個,抓著漢獻帝號令天下,想打誰就打誰,也想吞併天下當皇帝。天命也,地命也,人命也烏乎哀哉。最多是兩敗巨傷天下更亂,遭殃的還是天下的老百姓.。

蜀國是三國裡面最後一個建國。國力平弱百姓窮困撂倒,蜀中蠻夷有多不服管教。五虎上蔣都以上了年歲,從體力精力不如年付力強者。謀士首推諸葛孔明,致於其他人有名無實。

吳國國富民強以立三世,以長江天險防禦外敵。其國內兵多蔣廣,兵蔣以年青力壯者盛多,足智多謀者畢畢皆事。且糧草充足,百姓多居江南褔熟之地。地域廣茂,財力,物力,人力,福甲一方。

魏國雄霸北方多年,經營有道,管理有方。謀士如雲戰蔣如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擊壓群臣,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東征西討。可為兵精糧足,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浮手為雲反手為雨的氣勢做風,無人能極。


封啟宇


各路大神羅列分析一堆實力對比的數據,結論完全貼近結果,因為事實才是真理,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根據大家的邏輯則可作出如下的判斷:楚漢戰爭項羽必勝,劉秀復國絕對失敗,解放戰爭國民黨贏定了。

我始終有一個觀點,我們研究歷史不能困頓於結果然後去思考其必然性,再去找證據去支持自己的觀點。我覺得現在很多人都這樣做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我看歷史是想強化自身的判斷水平,我始終認為每個歷史結果都有極大的偶然性,而可以改變其結果的諸多因素中的任何一個爆發都足以令之改寫。

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亦是如此,我們任何一個重要的決定都可能改變未來發生在自已身邊的一切,這正是人生最有趣的地方。

困於一堆數字的人數字做得再精確都不得真象,邏輯推理都用不上回答什麼歷史假設呢?我們所處的教育體系是一個缺失哲學的體系,而學習必要的哲學思想是靠自己的。這也是我眼見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處理實際事務無比低能的原因,因為任何事情的處理方案都是基於假設的。


鹽坪冰舞


兩個不同利益的國家,即便合併在一起也是貌合神離,難成大事。歷史上六個國家合在一起攻打秦國,最後還是被秦國所滅,為什麼?人心不齊,沒有真正的抱團,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起內訌。劉備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一子名封,一子名禪,封禪乃天子祭拜天地之禮,暴露出劉備的政治野心。孫權也不甘示弱,從小就被曹操欣賞:“生子當如孫仲謀!”所以,一山難容二虎,相互拆臺,上演了歷史上的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和夷陵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