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要繞遠路?為什麼不向北抄近道直接進攻關中平原?

絕世劍客三少爺


但為什麼偏要走祁山呢?首先就要提及地理因素,理論而言,按照提問者簡述內容走近路豈不是很節省時間。由於諸葛亮並不急於奪取長安,是想穩紮穩打,因地理因素,繞過祁山以北就是天水郡,奪取天水有利於拖住關中方向的魏軍。進而為日後逐步吞噬隴西打下有利條件。在第四次北伐期間的滷城之戰(231年)就可以看出了。

在蜀軍諸將領和諸葛亮看來,關中的要害就在秦州,也就是天水,拿下了秦州,那麼就可以切斷魏國與隴西的聯繫。是雙方必爭的軍事重地。

還有一個後勤問題,出祁山其實也有利於後勤,而且祁山道上也有鹽井,對糧食的輸送比較方便。要知道行軍打仗特別是大規模遠征離不開後勤。

另外作為三國中勢力最弱的蜀漢由於之前的夷陵之戰導致大量精銳、人才損耗。使蜀軍長期都不能恢復元氣。而當時的魏軍駐紮在關中的軍團實力相當於蜀國總兵力了。所以面對魏軍相對蜀軍而言的龐大兵力。肯定不能急於求成。

而且出祁山奔魏國的西邊也可以防止羌人與魏國聯合對付蜀漢。這樣也可以避免北伐過程中羌人攻擊蜀軍側翼的情況。而其他小路捷徑有一定的風險,畢竟蜀漢的情況實在是不冒不起這個險。

故而諸葛亮的意圖可能就是慢慢來,先奪取隴右五個郡(天水、廣魏、南安、隴西、武都),佔據魏國西部大片地區,也包括涼州和河西走廊在內。然後再穩固一下,以雍涼為基地東進,再加上漢中方向的配合去進一步打擊魏國。但是計劃總是被現實打破,魏軍強大機動力量給諸葛亮的北伐軍帶來不小的麻煩,主場優勢簡直一面倒,對蜀軍的後勤也造成不小的壓力。而且魏國方面人才很多,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最終也不能成功。

所以綜上所述,魏軍遠勝於蜀軍的雄厚實力和周邊潛在威脅還有後勤問題使蜀軍不可能直接抄近路拿下長安,否則關中加中央軍團的實力很有可能會出現北伐的蜀軍全滅的窘境,那後果就十分嚴重了。


黎塞留的野望


蜀漢大軍翻越秦嶺進攻關中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韓信能夠暗渡,主要是項羽已經回到東方去了,關中地區由三秦把守,防禦力鬆散。而曹魏的經濟政治中心就在處在中原的河南地區,另一個,秦末關中地區人口不多,偷襲比較容易。

諸葛亮沒有這麼做,就是條件根本不允許。那個時候雖然翻越秦嶺有幾條小道,但是,不是我們腦海裡想的那種小路,而基本就是我們放假的時候爬山的那種野路。想一想這種路幾萬大軍是不可能行走的,除去資重不好帶(糧草,軍械,攻城器備)之外,消息更是瞞不住。想一想前面的部隊翻過秦嶺該怎麼做,攻城人不夠,也沒有攻城武器。要是紮營等後面的人到齊,估計魏國的部隊早已準備好了。

所以諸葛亮的戰略就是率領大軍攻擊魏國的隴西地區,從西繞過秦嶺再東進,能夠拿下關中最好,拿不下也要在攏右站穩腳跟,從而切斷西涼地區和中原的聯繫。如果成功,那麼西涼的物資就會源源不斷補充到蜀漢軍隊,尤其是戰馬和糧草,隨後再從西向東,由高原而下,進攻中原就容易的多了。

可惜諸葛亮精心準備,步步為營,卻抵不過馬謖一朝揮霍。第一次北伐失敗後,魏國就在關中屯下重兵,而且魏國出了一個司馬懿,諸葛亮其實再也沒有機會奪下關中了。


yy210769041


1,蜀漢的國力和曹魏相比差多少?根據書記的記載和推算,大概7-8個蜀漢的國力才能和曹魏持平。而且通過司馬懿速推孟達的事就可以看出,曹魏的軍事實力比諸葛亮估計的更強。所以諸葛亮真去關中硬碰硬,來場蜀魏決戰,諸葛亮絕對輸的褲衩都剩不下,所以諸葛亮不能直接去關中的。

2,漢太祖劉邦怎麼打的天下,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直接佔領關中後才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這事是史實,諸葛亮知道,曹魏更是知道,你說曹魏會在關中投入多少防守兵力呢?又會做好多少準備呢?

3,從漢中通向關中的4天通道的出口都有曹魏的軍隊把守,還是標準的電視劇的城牆,器械齊全,後背又有關中持續的補給。所以諸葛亮幾萬人一個多月都拿不下郝昭1000多人防守的陳倉。

4,就算啃下關口來到關中,諸葛亮能在洛陽的援軍通過潼關前,佔領潼關嗎?另一方面,又得往西去防禦郭淮的涼州援軍,又是街亭。只要曹魏不傻,怎麼算時間都不夠諸葛亮用的。把兵力都防禦援軍,還有多少攻城兵力?

5,關中可是一大片地方,近百萬人口,諸葛亮的進攻兵力極限也就8萬,又是步兵,至少5成兵力都在補給隊,真沒法快速吃下關中。況且長安可是牆高溝深,還有護城河,一時半刻根本拿不下關中。況且諸葛亮在關中可算進了敵佔區,難以短時間獲得補給,漢中的補給隊鴨梨山大,短時間拿不下就得撤兵。

6,諸葛亮的進攻,一是為了滿足劉備的遺願,另一方面也是逃避高堂之上的鬥爭,更是以攻代守延長蜀漢的生存機會,所以在沒有足夠實力下絕對不和曹魏決戰。


該暱稱已被艹


一個人的做事風格跟他的性格相關。

歷史中的諸葛亮也是如此,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誇張,魯迅先生形容其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比較客觀: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千,優於將略。就是說諸葛亮的治國能力高於他的帶兵打仗的能力。並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全方位無敵的存在。

諸葛亮做事風格比較喜歡穩,不喜歡用奇謀,當年魏延請求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沒有采納,這跟他想要的穩紮穩打,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的戰略方針背道而馳。

所以終其一生,諸葛亮都在繞遠路,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大人請笑納


說實話,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問題,題主好好了解一下歷史,對比下現在,很快就能明白。

漢代秦嶺有四條道:散關、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這四條道是古人花大力氣整出來的,其中有些地方還有棧道,崎嶇難行不說,根本不利於大部隊行軍和糧草運輸。而且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後,一個國家稍有智慧的人都會在關口放置軍隊以防不測,更別論在牛人聚集的三國時期。起碼一直到季漢滅亡,這四條道一直沒人敢領兵從此進攻季漢。

諸葛亮選擇祁山大道相對來說更容易進行大兵團作戰,還有諸葛亮說的政治因素在裡面。


一隻熊貓壓海棠8899


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他的老對手司馬懿說的!空城計是小說家言,沒有史料記載。諸葛亮反對子午谷奇謀也說過,我走大路四平八穩跟魏國交戰,天下志士看到大漢氣數還在,定會反對曹賊進而揭竿而起紛紛響應;而走小路一旦被識破後果不堪設想,蜀漢經濟本來就不好,軍事上更禁不起這樣的挫折。諸葛亮為什麼大張旗鼓六出祁山,最重要的一點是打壓蜀漢內部矛盾,打擊內部反對意見(李嚴),統一思想維護蜀漢政權穩定,報答先主知遇之恩進而實現自己的政治報復(相仿管仲樂毅)。


鯨頭鸛哈


也許 諸葛亮深深的明白 根本打不贏魏國,只是轉移國內矛盾罷了


翊科


那時候沒有工程兵,沒有修穿越秦嶺的道路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