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三國時期其實還有第四個國家,是真的嗎?


誠邀,如題。三國時期,名義上只有魏蜀吳三個國家,實際上仍然存在著地方割據政權

這些政權包括遼東的公孫家族,蜀國南部的南中地區,東吳南方的交州都是半獨立的地區,既不給三國政府上稅,也不聽調遣,最重要的是,這些地方都有著自己的部隊,宛如一個小王國。


三國中期,南中孟獲公然起兵反抗蜀國政府,魏國的遼東地區也起兵對抗魏國中央,後更是直接自立為王,建立燕國,也許正是如此所以才會有三國非三國的說法吧。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三國時期的確存在第四個國家,這是漢末亂世的殘留。東漢末年烽火連天,各路軍閥割據混戰,歷經數十年戰亂,最終形成主要部分的魏蜀吳三足鼎立,是為三國時期。

為什麼要說主要部分呢?因為在角落裡還有一個國家存在,只是它的名聲很小,遠不如魏蜀吳三國的人物故事,廣為人知。

與三國相比,這個國家實力是弱了些,但國祚卻是不短,只是因為偏處遼東,沒有參與中原爭奪才名氣極小,這個國家就是公孫氏建立的燕國。

燕國奠基

沒有政權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國也是經歷公孫氏數代人的努力才佔據遼東,自成一國。

燕國的奠基者是公孫度,字升濟,曾用名公孫豹,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遷居到玄菟郡(在今我國東北及朝鮮北部一帶)。

東漢中後期的官場是比較看出身的,朝廷上的那些三公九卿,大多出身名門,而這些名門,到了漢末往往就割據一方,父死子繼,朝廷不過給個任命文書而已,像四世三公的袁紹。

漢末的群雄爭霸,光靠自己而沒有祖蔭是不太行的,比如劉皇叔同學,空頂著一個漢室宗親的稱號,自己沒有資本,歷經千幸萬苦才站穩腳跟,按他自己說,如果讓他從州牧開始,估計就能復興漢室了。

可公孫度的出身,比劉備好不到哪去,而且還沒有漢室宗親這個名頭,說不定混的會比劉備更慘,但他有比劉備更好的運氣,這個運氣,源於他的名字。

當時的玄菟太守是公孫琙,他的兒子公孫豹十八歲就夭折了,公孫琙很傷心。碰巧公孫度小時候時也叫公孫豹,而且他跟公孫琙的兒子年紀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彷彿見到了自己的兒子,不僅送他去學習,還給他娶了老婆,完全是把他當兒子對待,公孫度也不傻,自然以父禮侍奉公孫琙。

建寧二年(169年),朝廷下詔推舉有道之士,公孫度被舉薦為尚書郎(一說為郎中) ,不久升任為冀州刺史,但因為謠言,很快就被罷免。此後十數年,公孫度都沒做什麼大事。

初平元年(190年),公孫度的同鄉徐榮(董卓手下的中郎將)向董卓推薦公孫度,公孫度被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帶著家眷走馬上任,但因為他的出身,遼東郡的那些豪門貴族都看不起他,不把他當回事。

然而,公孫度不是劉備,什麼仁德,他連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一到任就推行嚴刑峻法,以各種小事為由誅殺了一百多家豪強,使得遼東郡人人自危,以最短時間建立了自己的威權。

公孫度對內高壓,對外也不軟弱,“漢獨以強亡”不是白說的,公孫度以一郡之力,就能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威震海外,讓夫餘國王尉仇臺主動成為遼東附屬。

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中原大亂,中原士人大多避難於遼東,如管寧、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是知名人物。

公孫度冷眼旁觀,敏銳看出漢祚將絕,開始與親信商議圖謀王位。同年他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對遼東的行政制度進行改革,還追封公孫延為建義侯,為祖先立廟宇,設祭壇祭天,諸多儀駕都效仿皇帝,正式脫離漢庭建國。

公孫度可沒有袁術那麼傻,他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所以沒有稱帝。

勢力擴張

之後十餘年,中原陷入混戰,公孫度雄踞遼東,也沒人來招惹他。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還曾徵召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對此公孫度表示:"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何用!"當然為了不跟曹操撕破臉,他也沒有拒絕任命,只是把印綬藏在武器庫中。

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遼東太守的位置,另一子公孫恭繼承永寧鄉侯。

公孫康沒有其父公孫度那麼出眾的軍事能力,上位第二年就丟了公孫度經營多年的東萊諸縣。至此,公孫氏的政權與曹操的地盤開始接壤,公孫氏要直面這個可怕的敵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征烏桓,大破烏桓及袁尚軍,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孫康。

袁尚、袁熙雖然是來投奔的,但手下還有幾千騎兵,他們打算做掉公孫康,自己佔領遼東。

公孫康豈是善類,他為了討好曹操,早準備好了埋伏。不久,袁尚、袁熙就被斬殺,人頭被公孫康送給曹操。

公孫康不敢打曹操,但高句麗他是說揍就揍的。因為高句麗不斷侵擾遼東,公孫康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高句麗王的長子拔奇率自己統領的三萬餘人向公孫康投降。

後來公孫康去世,其子公孫晃和公孫淵都還小,遼東官員於是奉公孫恭出任遼東太守。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派使者任命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爵平郭侯,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公孫恭身體不好,之前就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繼任之後也因病難以處理政務,在位期間並無多大建樹。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恭被長大成人的公孫淵脅迫,無奈退位 。

盛極而衰

公孫淵能夠逼叔退位,自然不是什麼善類,事實上,他是公孫氏三代四主之中野心最大的,上位不久就定下稱帝的目標。當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斤兩,沒有擅自稱帝,而是周旋於兩國之間,尋找機會。

公孫淵先是向曹魏稱臣,接受魏明帝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的任命,同時,他又派人向東吳聯絡,企圖向東吳稱臣來抗衡曹魏。

太和七年(233年),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舉朝反對,孫權固執己見,依舊派人攜帶珍寶前往遼東,要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開始重新考慮起來,最終他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誘斬吳使,吞了那些珍寶,還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魏明帝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當曹魏使節抵達遼東時,公孫淵又開始作死。聽說使團中有人力大無窮,他就派兵包圍使團住所,在之後的交談中,又對使節出言不遜,多有侮辱之詞。曹魏使節回國後,把此情況想魏明帝報告。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人帶兵徵召公孫淵。公孫淵聞訊,立刻出兵阻擊毌丘儉,一番激戰後,毌丘儉無奈退兵。

既然已經跟曹魏開戰,公孫淵也不藏著掖著了,當即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並設置百官,他還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以免曹魏集中兵力來打他。同時他再次向東吳稱臣,希望東吳向曹魏發動進攻。

此後魏明帝曾兩次進攻遼東,都以失敗告終,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封其為太尉,令其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

作為三國最大的贏家,司馬懿自然是個狠角色,他一出馬,沒多久,擁兵數萬的公孫淵就全軍潰敗,與兒子公孫修突圍後被司馬懿大軍追上並砍殺。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相繼平定。

公孫淵時代是公孫氏政權的全盛時期,數次擊退曹魏軍隊,偏偏盛極而衰,公孫氏政權至此而終。

燕國四十九年的國祚比蜀漢還長六年,在歷史上卻沒留下多少身影,被併入了《魏書》,不可謂不可惜。


平沙趣說歷史


三國時期是一個比較長的諸侯割據時期,真正形成三國鼎立的時候,確實有第四個國家,即遼東公孫淵建立的燕國。


公孫淵所建立的燕國源自於其祖父公孫度的遺志,公孫度是於遼東蘘平市奪取了公孫昭的政權,而後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震海外。隨後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壇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這也是遼東建國的雛形。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封賞公孫度的時候,公孫度居然懶得搭理曹操,認為自己是土皇帝,曹操沒資格封賞。

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


但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繼承“王位”,而將曹操封賞的永寧鄉侯的爵位讓給了其弟弟公孫恭。建安十二年,曹操徵三郡烏丸,袁尚奔逃至遼東投奔公孫康,公孫康卻斬了袁尚,並將其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因此封公孫康為壤平侯,拜為左將軍。公孫康死後,由於其子年少,曹丕便令其弟公孫恭領遼東太守,並拜車騎將軍。

由於公孫恭病重,無法治國理政,太和二年時,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權,曹睿見勢便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領遼東太守。期間孫權欲暗通公孫淵,願尊其為燕王,並派使節出使遼東。而公孫淵知孫權詭計,斬殺來使。曹睿欲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但賜封的使節到了遼東受到公孫淵冷漠以及惡言相待,至此與魏國翻臉。



景初元年,魏國派幽州刺史毋丘儉徵遼東,但被公孫淵大敗,此戰之後,公孫淵便自立為燕王,置百官,並挑唆鮮卑單于侵擾魏國北方邊境。後司馬懿率軍親征遼東,大獲全勝,誅殺了公孫淵父子,燕國覆滅。


棍哥觀史


這個第四國,其實就是當時的遼東的燕國,其創立者叫公孫度,該國從190年初創,至238年被司馬懿所滅,享國48年。

公元189年,董卓亂政,公孫度被舉薦出任遼東太守。此時,漢室已成危卵之室,公孫度已知天下勢必大亂,他對手下道:“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於是借中原大亂這機,迅速發展勢力,先後東伐高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小政權。

雖然此時的公孫度只有個太守,但已經儼然成了獨霸一方的王,他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曾徵召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明地裡接受了冊封,但卻對部下道:“我在遼東已經稱王了,要永寧鄉侯作什麼呀!”於是將印綬藏於武器庫中。

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沒過幾年,公孫康也也死了,遼東的大權就落到了他弟弟公孫恭的手裡。此時,曹操正忙著對付劉備和孫權,向南和向西發展,無暇顧及遼東,公孫家就在中原大亂的時候得到了發展和喘息。

228年,公孫淵奪其叔公孫恭的大位,開始了作死的節奏。他一上位,觀察了下中原形勢,覺得應該學秦昭王,也來個遠交近攻,一圖霸業。於是暗通東吳孫權,與之結盟,對東吳稱臣,並且接受孫權的冊封,成為燕王,聯合東吳對抗曹魏。

這下曹魏當然不答應了。於是魏明帝就派遣大軍前去討伐公孫淵,公孫淵一看這架式,害怕了。連忙殺了東吳的使臣,將人頭送去了洛陽,除去燕王稱號,再一次歸順曹魏,明帝於是既往不咎,拜其大司馬,封樂浪公,公孫淵暫時得到了安全。

公孫淵實然又不幹了。他認為魏明帝只封他為公爵,不承認他的王爵,覺得丟份,於是又想殺掉曹魏的使臣。如此反覆無常,自作聰明在魏吳兩國間走鋼絲,結果把自己也玩壞了。237年,魏明帝派毋丘儉前進討伐,結果戰敗,公孫淵於是乾脆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大封文武百官,關起門來當皇帝。

這下魏明帝徹底被擊怒了。238年,明帝使出殺手鐧,遣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大軍前去剿滅公孫淵。結果自然是毫無懸念,遼東軍隊打敗,公孫淵戰死,燕國也就滅亡了。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數十年,經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但實際上,在當時,確實還存在第四個國家,只不過這個燕國在哪裡呢?在當時的遼東,就在現在的遼寧省。

燕國的奠基者是公孫度,公元190年,董卓雄踞洛陽,公孫度同鄉徐榮向董卓推舉公孫度。而出於為了牽制公孫瓚和袁紹的目的。復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公孫度上任之後,正至中原混戰,這給了公孫度很好的機會,公孫度聰明的利用了這個機會,並沒有好高騖遠的試圖攻佔中原,與天下群雄爭鋒,而是趁此對內實行嚴刑峻法的高壓制度,對外則向東征伐高句麗,向西擊敗烏桓,依靠著自己的能力與當時漢族的強大,公孫度不但控制住了遼東半島,還把隔海相望的膠東半島也收入囊中。


公元204年。公孫度逝世了,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在歷史上唯一能讓人記住的,也就是他砍了袁紹的兩個兒子袁熙、袁尚的頭顱給曹操當見面禮。正好這個時候曹操的重點是平定南方,就暫時放公孫康一馬。公孫康死後,因為兒子年齡小,遼東太守由弟弟公孫恭接替。公孫恭身體不好,不能生孩子,到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侄子公孫淵上位,統治遼東。

公孫淵上位後,知道自己很難對付魏國,就跨海向東吳孫權稱臣。孫權當然高興,以孫權的智慧當然看得出公孫淵的打算,但是孫權還是高興,為什麼呢?因為終於有人承認他的政權了,說個題外話,其實孫權建立東吳特別尷尬,曹魏稱帝是漢室禪讓,不說是不是被迫,起碼法理上人家站得住腳,蜀國就不說了,漢室宗親,打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稱帝,也名正言順,就孫權尷尬了,所以此時公孫淵來了,孫權自然高興的不得了,終於有人承認我的政權了!於是派人送大批財寶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可過了一陣可能是公孫淵覺得東吳和遼東隔著大海,自己真有事,孫權幫不上忙。公孫淵又翻臉不認人,殺了東吳使者,向魏國稱臣。氣得孫權大罵公孫淵。


而看到公孫淵這麼活躍。魏明帝曹叡也曾在公元237年,派幽州刺史毋丘儉進攻燕國,被公孫淵揍得鼻青臉腫。這給了公孫淵一個錯覺,自稱燕王,設置百官,改元紹漢。更聯繫了鮮卑單于,夾擊曹魏。這一次,曹叡就不爽了,於是派出司馬懿出戰。司馬懿老謀深算,帶兵進入遼東後,佯攻遼隧,吸引燕軍主力,然後轉軍突襲燕國都城襄平(遼寧遼陽),燕軍回援又被司馬懿埋伏擊潰。此時又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遼河暴漲,魏軍船隻從遼河口直抵襄平城下。

圍困一個多月後,城內彈盡糧絕,燕軍將領楊祚開城投降。公孫淵極其狼狽的和兒子公孫脩(修)帶著幾百個騎兵向東南方向突圍,結果沒跑多遠就被抓了回來,人頭落地,送到洛陽展覽,燕國滅亡。


文淵君


這個國家就是燕國。這個小國家原來是公孫度建立的,國家領土主要在當時的遼東地區,自己稱自己為燕國國君。這個公孫度原本只是一名遼東太守,董卓禍亂朝綱之時,派遣公孫度鎮守遼東,後來董卓身死,公孫度便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勢力。


這個燕國實力實在是太弱小了。弱小到什麼程度呢?弱小到曹操根本就看不起這個一點點的小國家,而自己沒有滅掉他的原因也只是曹操根本沒有空理他。


遼東之所以能夠在戰火紛爭的時代中存活下來,不僅是他們運氣好,更主要的是他們實時務。燕國的統治者選擇了隔岸觀火的姿態,雖然不一定能夠指望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但是起碼,不能讓中原的戰火波及到燕國。燕國當時的君主是公孫家族,公孫家族採取的政治態度就是不參與中原的紛爭,在今天看來,燕國統治者的姿態,不失為一種明哲保身的高級策略。你們當你們的皇上,我當我的王。而且他依附過曹魏之後,又依附了東吳。也是各種想辦法讓自己在亂世中活下來,這種心態雖然好,但是當戰爭結束的時候,魏蜀吳其中任何一個都不會讓他這樣一個地方繼續逍遙,所以戰爭結束後,這個地方的好日子也就結束了。現在大家知道了吧,東漢末年還有一個公孫家的存在。


麥田守望仕


這個故事在我們所瞭解的歷史上,應該算得上鮮為人知中的有趣。有人說三國還有第四個國家,其實這樣說也錯,也沒錯。畢竟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雖然沒有真正建立,這個事實國家也確實存在了50年之久。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國家的故事。

首先啊這個“國家”其實也不算是實際意義上的國家。因為他沒有任何的鮮明的類似於國家形態的外在東西。我們說三國時期魏蜀吳這都有國號,有皇帝,有官制等等,當然最主要的是有地盤。一個國家,你說它存在,那必須就是有著這些東西。否則的話,如果今天有地盤就稱之為國家,那就顯得不太嚴謹。其實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公孫度稱霸遼東50年的故事。雖然他不是一個名義上的政權,但它在實際上確實有獨立王國的成分。當時的遼東地區有著獨立的政治、軍事,實際領導人當然就是公孫度。但是在形式上呢,他又接受當時曹魏的名義上領導。所以他也可以類似於一個地方歌割據武裝集團吧。

1、好命少年遇到豪門乾爹,從此青雲直上

公孫度這個人原本叫做公孫豹。也是官宦人家的子弟。當時在他這一代,因為要避免中原的戰亂,就帶著全家遷徙到了玄菟郡也就是今天的中朝邊界地區。讓人覺得他非常有運氣的一件事情出現了。那就是當時的太守也姓公孫,叫公孫域,而公孫域有一個已經去世的兒子,正是叫公孫豹。你說巧合不巧合,但正是因為這種天降下來的巧合導致公孫豹人生突然開掛了。有些時候吧,你還真不得不信命。公孫域也因為他和自己早逝的兒子重名,給了他很多的照顧,甚至他讓名師教公孫豹來讀書,還給公孫豹張羅著找老婆。簡直就是把他當成了親兒子來看待。所以隨後因為公孫域的舉薦,公孫豹就成為了尚書郎,也就在人生第一步的時候就遠遠的走在了別人的前列。而這一切卻只能歸於命運。

2、再遇貴人,霸業成就之契機

後來他把名字改成了叫公孫度。隨即便碰到了第二位貴人,也就是一個叫徐榮的老鄉。他真的是做到了在家靠乾爹,出門靠老鄉。把裙帶關係利用到了極致。當時國家大亂,董卓專權,徐榮是董卓身邊的紅人,正是因為徐榮的舉薦,董卓才把遼東太守的職位交給了公孫度。可能很多人覺得公孫度成為遼東太守,完全是靠著運氣。但其實後來的事情證明了這個人有著自己真實的本事。

3、龍入大海,遼東成為公孫家事實王國

慢慢的他在遼東生根發芽,成長為一代邊境梟雄。其實一開始確實因為根基較淺,在遼東上任的時候,沒什麼人鳥他。但是他通過一些手段和謀略,開始以重刑樹威,逐漸的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斷聚集影響力,同果恩威並施的果斷把整遼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當時中原地區連年征戰,各地戰亂頻繁。而遼東地區在公孫度的治下卻十分的繁榮。當時遼東地區有著65萬人口。雖然遠不及曹魏的430萬,一孫吳的230萬,甚至連蜀漢的90萬人都比不上。但它依舊憑藉著自己的勢力成為三國之外,戰亂較少的第四個事實國家。

4、雄才大略,成就東北亞地區霸主

當時公孫度所治下的遼東,成就其實並不小,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被人遺忘了。當時公孫度所掌握的遼東曾經打敗過高句麗,讓北朝鮮為之臣服。不僅如此,他還控制住了渤海和黃海的通道,佔領東萊郡。很有意思的是,他當時名義上的職位是遼東太守,但是他的部下在名義上比他還高,即曾派劉毅為營州刺史。以一個太守的名義,卻能夠任命手下當刺史,這也是歷史上曠古絕今的事情了吧。除此之外,他還打敗了烏桓,平定了遼東西部勢力,此外還將玄菟郡,樂浪,納入版圖。還讓扶餘國成為了自己的一個屬國。最輝煌的時候,在實際上是東北亞地區的霸主。他其實也是可以跟曹操袁紹並稱的重要歷史人物。

5、天命有常,五十載經營一夕傾覆

後來的子孫其實也多銳意進取之輩。只是在謀略上和國家實力上確實不如曹魏。又因為後來的公孫家的掌門人公孫淵背叛了魏國,自立為燕王。被司馬懿給蕩平絞殺。這可能也是稱之為一個國家的關鍵因素吧。但歷史是可笑的,他只不過剛剛當了一年的有名號的皇帝就被殺了。而沒有封號,沒有年號,沒有國號的事實上的遼東王國卻存在了50多年。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吧。

感謝大家聽我叨叨。如果覺得講的還算可以,多多關注點贊。在歷史好奇怪的領域,我們一起大步向前。


歷史好奇怪


沒錯,都是小國





Zo進行曲丿


三國時,有四國,一般將公孫氏的燕地當作第四國;但還有將馬氏西涼當作三國的第四勢力,我也是贊成馬派,因為馬超及其父兄戰功赫赫,威傳蠻夷,中原一地人只知馬超,卻不知其父兄,而且,馬家疑非中原人士,所以腐儒大家並不願承認其地位;而公孫氏與中原本有一源,所以被承認為三國之下第一家!


西門燚遙


有的,在遼東有個公孫氏的燕國,沒什麼影響力,三國初還像個龍套,還和孫權交易過馬匹

不過有了馬匹的孫碧眼驕傲了,組建了騎兵部隊在合肥一帶搔首弄姿

結果成就了張遼的威名,張遼一生最輝煌的一戰威震逍遙津殺的江東人仰馬翻

不過三國後期,公孫氏就更沒存在感了,只是司馬懿滅他的時候一筆帶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