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崇禎皇帝,你會選擇哪個詞,為什麼?

苓篤真人


明朝的滅亡跟其他封建王朝的滅亡還不一樣,漢朝、隋朝、唐朝、元朝都是朝代內部問題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進而導致王朝開始崩潰,經過激烈的角逐,有了新的皇帝。宋朝是根上的問題,軍事上不行被外敵所滅。

明朝呢?他是因為內部問題,導致爆發了農民起義。他還有一個一直對他虎視眈眈的外敵後金。崇禎皇帝經常是面對兩個敵人輪番進攻,總是在他快要消滅起義軍的時候,後金就開始寇邊了,間接上幫了農民軍一把!如此幾次三番,朝廷就被拖垮了,時間一長,官員離心離德,朝廷就完蛋了!

對於崇禎來說,你是明朝的皇帝,是領頭人,遇到這麼個情況,就是你該面對的!你成功了,你就會被後世歌功頌德。可惜你失敗了。所以,一句話,你就是亡國之君!





郭來說歷史


用一句‘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來形容崇禎一生命運,或比較恰當。

一、心比天高、幻想挽狂瀾於既倒

崇禎16歲登基時躊躇滿志,一腔激情,頗有幾分恢弘之君的氣象。 這位’少年天子’即位之初 ,即罷那位人見人怕的“九千歲’魏忠賢,定逆案,誅殺其黨羽;毀《三朝要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建立起自己的絕對權威,大有勵精圖治之志,挽狂瀾於既倒之勢,使得朝野上下為之一振。

崇禎在位十七年,勤政理事,幾無一日安枕,雞鳴起床至夜半,往往焦勞成疾。其不好奢侈,節儉自律,不近女色,宮裡從來沒有宴樂之事,曾六下罪己詔,是一個年輕有為的皇帝。

二、命如紙薄、大明江山已風雨飄搖

崇禎可惜生不逢時,其接下的就是一個爛攤子,內外交困,已積重難返。

(1)崇禎帝生性多疑,朝廷門戶之爭未絕,疆場將驕兵惰,大勢已傾,內地災荒頻繁,農民起義軍遍地烽火愈演愈烈,幾遍海內,雖經殘酷鎮壓,亦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外有後金屢屢犯邊,不堪其擾。

史上評價崇禎求治太急,所用非人。崇禎帝與臣子的關係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時期,其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其時,大明帝國已經深陷內憂外患之中,他倒好,舉起屠刀對著這個國家棟梁,一陣砍殺。殺得人心惶惶,君臣背離。

其殺掉了多少忠臣良將?

兵部尚書王洽死的稀裡糊塗。死後,崇禎帝還要“尋論罪,復坐大辟”。薊遼督師袁崇煥,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將袁凌遲處死。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崇禎帝的濫殺也日趨嚴重。大臣稍微犯了過錯,輕則遭到怒斥、問罪;重則以至於砍頭、凌遲。據統計,崇禎帝一共殺掉7個總督,11個巡撫。此外,崇禎帝還頻繁撤換大臣。短短17年間,就走馬燈一樣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

崇禎帝不但殺大臣,連他自己人都不放過。就在崇禎帝登上煤山自縊之前,他在皇宮中大開殺戒,他逼死了周皇后、張皇后、袁貴妃,親手殺掉了6歲的幼女昭仁公主,砍傷了15歲的長平公主。

(2)崇禎尤其寵任閹黨。各鎮將帥,必令閹黨人監軍,屢屢敗北,尤未醒悟,直一敗塗地,仍用閹黨出守要害關口,一誤再誤!前有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臨城下,後有後金努爾哈赤虎視眈眈,乘虛而入,崇禎曾想出戰,卻因膽怯錯過最佳時機,至使外城陷落。當是時,孫傳庭戰死,關寧鐵騎在抵禦清軍不能來救,大明已無將可用,無兵可調,全無退路,觀乎京師,已是岌岌可危,直到后妃自盡,性情剛烈之崇禎帝無奈喋血書詔,披髮投繯結束了自己卿卿性命,也葬送了二百七十七年之大明江山!


手機用戶50902211138


可憐。我會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心疼崇禎三秒鐘。

中國歷史上近五百位皇帝,亡國之君也有幾十位,但像崇禎這樣的冤枉亡國的還真沒有。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崇禎可憐在什麼地方:

一、早年喪母失父。崇禎的生母身份不高,只是個不受待見低級的侍妾,可以想見幼年的崇禎在太子府的地位必然也不高。然而就算如此,崇禎五歲這年,生母劉淑妃就暴斃了。到了十歲這年,好不容易熬出頭剛剛即位一個多月的父親泰昌皇帝也去世了,十七歲這年,哥哥天啟皇帝也走了,將帝國的重擔壓在了他稚嫩他的肩膀上。

二、童年陰影。都希望生於帝王之家,可以從小錦衣玉食。可這一切對於朱由檢一家來說並不好。他的爺爺萬曆皇帝一心想要廢掉他當太子的父親,改立小兒子福王。父親朱常洛因為身份卑賤,害怕太子之位被廢,一家人一直過得戰戰兢兢,生怕禍事臨頭。此外,有史記載,崇禎的生母因為得不到寵愛而失心瘋,朱常洛害怕讓萬曆知道而活活打死了她,對外宣稱是病死的。甚至在崇禎獲封親王后也不敢去拜祭母親。可以想見,年幼的他目睹母親被父親打死會造成怎樣的心理陰影。

三、對帝國的迴天無力。崇禎一直都是勤勉的,甚至超過了他的先祖朱元璋,也是節儉的,身為皇帝,衣服上卻有補丁。十七歲這年,他被趕鴨子上架,成了一個傳承兩百餘年,積病大爆發的帝國元首,而這之前,他只是被當做一個混吃等死的親王培養的,沒受過多少帝王之道的教育。所以他在位期間,政治手段玩不過東林黨這些人精,也玩不過皇太極。再加上他性格多疑的缺點,可以說是迴天無力,註定要亡國。

四、運氣太差。他在位期間,中國正值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天災連年不斷,等他亡國,滿清入關,小冰河氣候也過了。

五、親人大臣太監的背叛。崇禎後期為了籌錢,他組織了一場募捐,實現讓皇后給了岳父一筆錢當託,結果連這個錢,他的岳父都貪了一半再捐獻出來,而道貌岸然,家財萬貫的大臣們也像打發叫花子一樣,你一百我二百的捐款。到最後李自成進京時,打開城門的也是作為皇帝親信的太監。他選擇吊死煤山,我想也有可能是哀莫大於心死吧。

六、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女兒。亡國之際,為了不讓妻子兒女受到侮辱,他親手殺了自己的皇后和嬪妃,還有女兒。

六、身後事的抹黑。就算這樣,無恥的滿清和東林黨人也不打算放過他,滿清為他取廟號懷宗,是個即為貶義的諡號。後來甚至汙衊他,在北京城破的時候在皇宮搜查出數千萬兩白銀。這真是可笑。

所以說,他可憐,他這一生都不幸福,幼年不幸福,當了皇帝也不幸福,再次心疼他幾秒鐘。


歷史小跟班


需要三個詞:艱苦的童年,奮進的青年,悲慘的中(晚)年

一、艱苦的童年

崇禎帝朱由檢,明朝第十六偉皇帝,也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1627年登基,在位17年。父親明光宗朱常洛,母親為淑女(一種低級妾)劉氏。由於母親的地位比較低下,童年的朱由檢過得並不幸福,吃的用的玩的都低人一等。倘若只是這樣,也談不上太差,畢竟是皇子,生活條件總歸是不錯的。然而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朱由檢五歲的時候,史書記載,“失光宗意,被遣,薨”,翻譯過來就是,朱常洛發了一次神經,然後劉氏就死了。這麼隱晦的記載其實是在說,朱由檢的母親是被他父親害(逼、殺、賜)死的,你說朱由檢當時是什麼心情?萬頭羊駝奔騰難掩其悲傷。甚至在當時,朱由檢都不能公開祭拜自己的母親(朱由檢居勖勤宮,問近侍:“西山有申懿王墳乎?”答:“有。”又問:“傍有劉娘娘墳乎?”答曰:“有。”)此後,朱由檢被交給李康妃(熹宗朱由校養母,受寵)撫養,再後來,康妃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就顧不得朱由檢,朱由檢成了沒人管的孩子。



二、奮進的青年

按理說,朱由檢和皇帝的位置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但命這東西就是這麼捉摸不定。拜自己的哥哥——弱智皇帝但卻可能是魯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的木匠明熹宗朱由校所賜,十七歲的朱由檢搖身一變,登基成帝了。

可能和童年經歷有關,朱由檢年紀輕輕卻城府極深,每次見到魏忠賢雖然臉上笑嘻嘻,尊敬有加,但心裡卻是賣麻批,看著這個禍國殃民變態人妖被自己的哥哥當寶寵著,然後只能回過頭用一副關愛智障兒童的眼神望著旁邊的朱由校。於是,在登基後,年僅十七歲的崇禎帝用過人的智慧和政治頭腦將閹黨一舉剷除。



然而此時的大明帝國已是風雨飄搖,千瘡百孔。不幸的是,明末又恰逢“小冰河時期”,旱災連連,國庫空虛,無法賑災,吃不上飯的農民開始暴動、造反,要鎮壓造反就又要加賦稅養軍隊,這樣又逼迫更多的農民造反。其中,有兩支農民軍的首領聲勢較大,大家也不陌生:李自成和張獻忠(由於這兩人名氣太大,野史眾多,所以這裡提一下)。此時,在中國東北部,一支以十八副鎧甲為全部家當起兵,由努爾哈赤領導的後金軍隊開始發展壯大,虎視眈眈。

內憂外患。

平心而論,如果只有內憂或者只有外患,明朝不一定會那麼快滅亡,李自成最慘的時候,被打的跑到山溝裡,身邊只剩下十幾個人;努爾哈赤在關外被打的滿地找牙,後來在錦州還被袁崇煥一炮送上天。但,歷史沒有可能,用李自成檄文裡的一句話: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嗟爾明朝,氣球已盡。

崇禎也知道。所以他是最慘的。我們常說,死不可怕,最怕的是知道要死,還得一天天的等。崇禎每天就過著這樣的生活,他知道明朝就要終結在自己手上,但他每天仍要不停的忙,拆了東牆補西牆。史載,崇禎帝勤政勉勵,生活過得非常節儉,吃粗茶淡飯,穿的衣服內襯破了,都是由皇后縫補以後接著穿,即使已經過程了這樣,崇禎仍曾六下罪己詔,向天下臣民謝罪。這就是最悲傷的地方:明知道做了沒用,但還是要做,看著懸在頭頂的劍一天天落下來。

三、悲慘的中(晚)年

1644年3月18日崇禎帝登上煤山,遠望城外,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即將破城。回宮後,崇禎帝命朱純臣率部協太子出走,賜死周皇后、袁貴妃及眾多嬪妃,最後召來15歲的長平公主,“願來世勿生帝王家”,含淚說完後一劍砍向其左臂,隨後又刺死了六歲的昭仁公主。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無奈,有最偉大的愛(為避免城破後收到凌辱)。



1644年4月25日,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自此,明朝作為全國性的政權結束,明朝滅亡。

明亡於崇禎,但把所有的過錯歸咎於崇禎顯然是不合適,清朝在修訂明史時,張廷玉對崇禎的一段評價比較中肯的:

贊曰: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覆信任宦官,佈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諡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海大之子


“涼德藐躬”,這是崇禎上吊前,咬破手指,在絳黃色的龍袍上所寫的最後的遺詔中對自己的自評,鮮亮的黃色上書寫著血紅的手書,強烈地色差刺激正對應了王朝更替之時血色書寫的時代背景。

遺詔全文是: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其中的涼德藐躬一詞,似乎可以對應崇禎的一生。涼德藐躬的意思是才德微薄,身體孱弱。

崇禎努力了,但他做得還不夠好。

崇禎17歲登基時,大明已是內憂外患,千瘡百孔。年輕的皇帝努力想改變這一切,他的勤政也是出名的。但事實上,他做得還不夠好,面對當時明朝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他都處理得不夠好。

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當然大快人心,但與此同時,他沒有能力對東林黨進行壓制,文人誤國,最後他才會寫下“然皆諸臣誤朕”,這是其一。

面對後金,他用人多疑,又無力反擊,被其壓制,遼東戰事不斷惡化,這是其二。

面對國內的起義,他不能在政治上進行有效安撫,軍事上又裹足不前,最終身死國滅,這是其三。

崇禎很努力,但因為他確實“涼德藐躬”,所以他既無法推遲大明滅亡的時間,更無法拯救大明。當然,大明的滅亡是必然的,怪不到他一個人頭上,但他確實做得還不夠好。作為明朝末帝,他的表現是不合格的,大明,本來還不應該亡得如此之快,這一切,正是由於他“涼德藐躬”導致的。


小院之觀


朱由檢,皇帝的位置就算是白撿得來的。但是,把大明帝國徹底玩完了的責任,就只有他有資格必須承擔起來後果。所以,可憐?這個詞用到他朱由檢的身上並不合適。可恨?也同樣不合適,畢竟他的努力和付出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想開想去就有一個詞語比較適合於朱由檢的,超級幸運的倒黴蛋。說他朱由檢超級幸運?是因為,皇帝的位置原本就沒有他的份是他那個短命鬼的木匠皇帝哥哥的關係。天啟皇帝朱由校才是正牌的皇帝繼承人,不出意外的話?皇帝的位置應該是他們的老爸,泰昌皇帝朱常洛來做。備份皇帝是他的哥天啟皇帝朱由校,至於說,崇禎皇帝朱由檢?連進入到備份的機會都沒有。但是事實就是這麼神奇,他的老爸當不到一個月的皇帝就掛了。皇帝位置輪到了原來的備份皇帝,他哥天啟皇帝朱由校當起了皇帝,但是,由於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年輕?所以對於備份皇帝的事情,就沒有什麼人放在心上。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他哥也是個短命鬼,和歷史上朱家的朱壽大將軍。(朱厚照)一樣的死法,都是落水後因為驚嚇過度導致的死亡。也不排除有陰謀詭計成分,於是作為種豬飼養的朱由檢,當起崇禎皇帝。他的皇帝位置完全就白白撿來的,難怪名字叫朱由檢。白撿來的皇帝位置並不好做,再加上朱由檢的生性刻薄寡恩,又多疑把個原本還有一絲絲氣息大明帝國,徹底弄斷了氣,嗝屁朝涼了吹燈拔蠟。


愛看愛思考


多疑剛愎。

很多辦事的大臣怎麼死的,可以看出一二。14個兵部尚書全沒好下場,真正辦事的,也沒幾個有好下場。側面印證崇禎的多疑。

崇禎六次罪己詔,臨終前卻又把責任都推到別人頭上了,說什麼“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諸臣誤朕也。”把責任都推得一乾二淨。

很多政策都是想當然。例如在稅收上,一個勁的向貧民加稅,說什麼“再和朕辛苦一年。”但是稅收都是有加無減。【明朝的稅收幾乎都壓在農稅上,但是有權有勢的人,把土地掛在免稅階級名下,而明朝免稅階級空前龐大。】

王洽怎麼死的?清軍南下,周延儒說:“嘉靖殺兵部尚書丁汝夔以振軍心,然後嚇退了蒙古人。”然後崇禎就把當時的兵部尚書王洽抓了起來,準備砍了,但是王洽病死獄中後,還被崇禎用屍體施以大辟之邢。【這個人在之前,被稱為清廉能幹,當兵部尚書一年,就被崇禎弄死了】

陳甲新,跟崇禎分析局勢,準備幫崇禎秘密和談,結果被曝光,崇禎覺得丟面子,砍了。

孫元化,勸崇禎招降毛文龍部下,詔書被下面扣了,叛軍繼續作亂,然後崇禎砍了他。【僅有的西洋炮專家之一】。

孫承宗,用了又辭,辭了又用,最後一家人慘烈戰死。

盧象升,崇禎坐看其被斷軍餉、消減軍隊人數,最後在劣勢情況下,被清軍全殲,死後八十多天才有人收屍,三年後才追封官職。

孫傳庭,多次成功鎮壓叛軍,因多次被下絆子,辭職後被崇禎囚禁三年,李自成東山再起時,又把他放了出來,叫他去鎮壓,結果崇禎千里之外瞎指揮,導致兵敗戰死。崇禎懷疑詐死,不給加封。

薛國觀,皇親國戚,由於被崇禎懷疑貪汙,被砍了,不允許收屍。【可能有問題,但是明朝貴族都有錢,皇親國戚有錢就是貪汙的證據……這個……】

這種皇帝,不是亡國之君,就沒誰了。覺得崇禎可憐,不過是覺得他是最後一個漢王朝皇帝,外加勤奮。


咱來了


崇禎皇帝,殘殺,冤殺,枉殺能征善戰的大將袁崇煥,殺不說,還凌遲處死。其實,崇禎皇帝極其殘忍自私,殺了為他打江山保江山的大將袁崇煥。祟禎皇帝不是什麼明君,而是昏君,還是暴君。虎毒不食子。殺妃嬪,殺女兒,真下得手,不是人,是牛馬畜牲。崇禎皇帝親自處死自己最得力的大將袁祟煥,其祟禎皇帝極其自私,殘忍,險險,兇險,慘無人道,喪盡天良,作惡多端,罪該萬死。讓袁祟煥大將背一世大漢奸的罵名和大黑鍋,是崇禎皇帝強加給袁祟煥大汗奸這天大的莫須有罪名,大罪,死罪。這是祟禎皇帝在殺雞取卵,殺雞嚇猴,在收買人心,在嫁禍於人,讓袁祟煥代其受過,受罪,凌遲處死。祟禎皇帝十分殘忍自私,老奸巨滑,城府極深,包藏禍心,為了犧牲袁崇煥一人,來挽救在風雨中飄搖不定的大明晚期的統冶。袁崇煥死得冤枉,委屈,敝屈,不值得。最可悲可氣的祟禎皇帝,欺騙老實本分不明真相又好哄騙的老百姓,老百姓矇在鼓裡,恨死袁崇煥大汗奸,還互相爭搶吃其肉。大明有昏君崇禎皇帝,還有愚昧無知的老百姓。祟禎皇帝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借刀殺人,殘害忠良,公報私仇,這是在斷自己手臂,斷自己左臂右膀,自毀長城,自廢武功,老眼昏花,風燭殘年,老不死的,不可救藥,坐等死期,真是昏君。其崇禎皇帝最後成為讓人害怕,人見人怕的十分兇惡恐怖,罪惡的吊死鬼。祟禎這個狗皇帝,罪有應得。死得悲慘,是一個兇惡的妖魔鬼怪吊死鬼。這是崇禎皇帝殘殺袁崇煥大將的報應。用一個詞語形容崇禎皇帝,晚節不保,死有餘辜。作惡多端,罪該萬死。如果崇禎皇帝不輕信謠言,不中清軍苦肉計,不借刀殺人,不公報私仇,不冤殺袁崇煥。袁崇煥是明朝最得力最有才能和本事的大將,能輕鬆,毫不費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打敗李自成和劉宗敏,還能打敗吳三桂,清軍休想入關。有袁崇煥大將在,李自成和劉宗敏休想打進北京,吳三桂也不會投降清軍,清軍也不可能入關。有袁崇煥大將在,明朝不會滅亡,祟禎皇帝也不會弔死。正如,一棋不慎,滿盤皆輸。李自成和劉宗敏,吳三桂,清軍都十分害怕袁崇煥大將。歷史總是陰差陽錯,也才有昏君崇禎皇帝中了清軍反間計,冤殺袁祟煥大將。袁崇煥一死,祟禎皇帝也會弔死,有其因,才有其果,這是因果關糸。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只有袁祟煥大將,才能保明朝天子和江山。崇禎皇帝要了袁崇煥的命,也因此結果要了自己的命。崇禎皇帝不可救藥,自食苦果,活得不耐煩了,不死,找死。祟禎皇帝作惡多端,罪該萬死。祟禎皇帝吊死在荒山野林,罪有應得。


中國美6220


昏庸無能。

為什麼?

他上臺以後先廢掉了魏忠賢不要緊。但是關閉了東廠西廠,就好像先廢掉了自己的耳目和手腳。後來就隨便大臣糊弄。

這個人用人不看才能,不看品德,就喜歡用清流,以名高取人。實幹卻一塌糊塗。面對朝臣的各種說法,他完全不知道誰對誰錯,隨便糊弄。

面對天災,他的辦法就是拆了東牆補西牆,該撤的不撤,自己宗親的高福利,每年消耗不知道多少錢糧他不撤。卻在小民小吏的頭上動土,結果激起民變,鬧出了一個高鳳翔,李自成。

總之這人稀裡糊塗,犯下的錯誤不可計數。本來大明王朝雖然多災多難,到還可以縫縫補補。就像一個病人還可以搶救一番。但是遇上了崇禎,這個耳目閉塞,能力低下,喜歡清名,束手束腳,不辨是非的庸醫,赤腳醫生,蒙古大夫,一通亂整,結果大明就一命嗚呼,命喪黃泉了。

他到死前還說了一大堆的廢話,簡單意思就是說我很勤勞什麼的,都是天下臣工誤我!

狗屁,推卸責任!害大明亡國的就是這個無能之輩。

試想一下,如果他真的勤政愛民,那麼這麼多百姓怎麼會走投無路,跟著李自成造反?

如果他真的有上天都降罪與他一身的勇氣,他怎麼不對皇室宗親動手,撤裁他們的福利,讓他們自謀生路?

還有他讓大臣出錢,國庫沒錢居然要大臣來補,雖然這個太搞笑了。但是更搞笑的是大臣說自己沒錢,然後給了他幾百兩銀子就打發過去了。。。這個。。。

而到了李自成哪裡,隨便一弄就是上千萬兩。可以看來,這崇禎的能力。連一個反賊能隨便做到的,他都做不到!

所以他就是一個清名皇帝,名氣很高,與國與家無用。

這麼一個廢物居然做了十七年皇帝!天吶,大明不亡才怪!!


繁花若雪202


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看到這個題目腦子中想到的就是“志大才疏”。

一、為什麼說“志大”

當時的明朝可以用內憂外患來形容。內部小冰河期的降臨糧食減產,整個北方地區都在鬧饑荒。饑荒帶來的是大面積的農民起義。徹底破壞了北方的經濟基礎,形成了惡性循環。朝廷內部也是黨派林立,黨爭不斷。

外患上,滿清八旗軍隊在遼東虎視眈眈。一直像在龐大的明朝身上撕下一塊肉來。可悲的明朝皇帝發現自己根本無力抵抗這樣的蠶食。


就是這麼一種九死一生的殘酷條件下,崇禎還希望能夠實現中興,而奮力抗爭。想要解決所有的朝廷問題,將帝國的實力恢復到先代君王時期。誠可謂是“不畏艱險,志向遠大”

二、為什麼說“才疏”

崇禎的皇帝是從他哥哥天啟帝手中接過來的。他從小所受的教育絕對不是儲君的教育。空有滿腔激情,卻缺乏審時度勢的眼光。做個形象的比喻,明朝就如同一架奔馳中的馬車。長時間的奔跑已經令他瀕臨解體。恰好此時遇到了一段滿路坎坷,泥濘崎嶇的險路。一位年輕的御首掌控住了馬鞭。首先想到的不是小心翼翼安全的通過這段“爛路”。反而是快馬加鞭,最終導致了馬車的散架。


讓我們看看崇禎都做什麼?他打擊閹黨,致使朝中東林黨一家獨大,排斥異己,大量優秀人才喪失。針對內部的農民起義和外部的滿清敵酋,他數易其將,滿懷幻想希望快速解決問題,最終導致事態愈演愈烈。他頻頻變政,當國家如兒戲,在位十七年換了19位內閣首輔。他從來不懂得家大業大隻能徐徐圖之。“治大國如烹小樣”。歷史中他總說“自己本非亡國之君,卻有亡國之臣”。我看這君這臣是蛇鼠一窩。這樣的皇帝無法看清自身問題的皇帝難道不是“才幹不足”嗎?


結語

最終自己落個煤山自縊的下場。只是可憐了我華夏億萬百姓,要遭受兵戈之苦。這樣的皇帝我覺得當真是“志大才疏”,也許遇到一個稍微糊塗一點的皇帝,可能還不至於華夏民族還不至於受此大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