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毛澤東表示從中學到以弱勝強的訣竅

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毛澤東表示從中學到以弱勝強的訣竅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毛澤東表示從中學到以弱勝強的訣竅

我們先看看官渡的具體位置,歷史上的官渡即現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此地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差不多200裡,自古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名震天下的官渡之戰而聞名。

東漢末年,處在社會最低階層的農民被壓迫得無法活下去了,也是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農民軍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私人武裝,以鎮壓黃巾起義的名義,搶據地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一方的軍閥。

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毛澤東表示從中學到以弱勝強的訣竅

後來黃巾農民大起義被各地軍閥鎮壓下去了,但軍閥們並沒將手中的軍隊自覺併入國家正規軍,反而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中。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

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毛澤東表示從中學到以弱勝強的訣竅

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討伐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吞併了呂布的徐州。然後,曹操又利用張楊部內訌,矛盾尖銳,出兵進攻河內,最後取得了河內郡。這一年,曹操的勢力極大擴充,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形成與袁紹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但是袁紹的地盤經過了長年的經營,兵力遠遠勝過曹操,他一直尋找機會跟曹操一決雌雄。

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毛澤東表示從中學到以弱勝強的訣竅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南下進攻許昌,正式討伐曹操。

建安五年(200)一月,曹操率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與袁紹軍隊對峙。在此之前,曹操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已經先擊潰了與袁紹聯合的劉備。四月,曹操採取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斬殺袁將顏良,小勝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接受門客的建議,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袁軍集中優勢兵力,讓曹操連吃了幾個敗仗。兩軍逐漸收攏於官渡,相持數月。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退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如果此時退兵,袁軍必然乘機淹殺過來;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與我們相持日久,必將有變,我們正好出奇兵制勝。曹操大喜,按照荀彧的計謀,派兵奇襲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趁著夜色,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守軍,並燒燬全部囤糧。經此一戰,袁紹部軍心動搖。曹操乘機全線出擊,取得了殲敵7萬餘人的戰績。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向北逃串。官渡之戰,標誌著曹操統一北方,而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戰是曹操的代表作,毛澤東表示從中學到以弱勝強的訣竅

官渡之戰在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受到高度讚揚,認為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