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英國為何稱威海為愛德華市?

無聊芒果


金雀花王朝

是英國曆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存在於1154年-1399年,相當於我們從南宋到明初這一段時間,前後持續245年,是英國最長壽的一個王朝。

金雀花王朝有哪些有意思的人和事?

這個王朝不光年頭最長,故事也最多,比如“俠盜羅賓漢”、“獅心王”、英法百年戰爭、黑太子愛德華、還有被稱為“君主立憲制”基石的《大憲章》、還有《勇敢的心》裡邊梅爾·吉布森演的華萊士,這些人物、事件、傳說,都發生在金雀花王朝。

為什麼要讀金雀花王朝的歷史?

今天所謂現代化,很多要素,都發源於英國,比如議會制、保護人權、法律至上的原則,這些制度和理念就是在金雀花王朝的時候,在英國出現的,後來又通過英國人的傳播,成了我們今天現代社會通行的準則,所以,我們瞭解了金雀花王朝的歷史,也就瞭解了所謂現代化,究竟是怎麼來的。

金雀花王朝大事記

一.創業期(1120~1154)

王朝開創者亨利二世,是英國諾曼王朝公主瑪蒂爾達和法國安茹伯爵的兒子,他母親本來是英格蘭王位繼承人,但遭遇堂兄弟篡位,亨利二世成年後繼承父母雙方封地,又娶了法國前王后埃莉諾,打敗篡位的舅舅奪回英格蘭王位,集合父母妻三家地盤,開創地跨英法兩國的金雀花王朝,又稱“安茹帝國”。

二.帝國時代(1154~1204)

亨利二世通過和英格蘭貴族、教士階層的反覆鬥爭,王權越來越集中,但晚年時家族內戰,被兒子理查打敗,病死於諾曼底老家,之後理查繼位,號稱“獅心王”,領銜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後來又和法國國王開戰,最後戰死,王位由他的弟弟約翰繼承,後者進一步加強集權。

三.對抗的年代(1204~1263)

由於約翰國王對內專權,對外又連年征戰,丟掉了在法國的很多領土,國內普遍不滿,貴族們在1214年約翰在法國戰敗後要求他簽署《大憲章》,限制王權,保障貴族權利,經過一場內戰,1215年約翰被迫簽署,《大憲章》中保障人人身自由和財產自由的條款,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被譽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石。

四.征服的年代(1263~1307)

約翰死後,兒子亨利三世、孫子愛德華一世先後繼位,其中亨利三世時代重新頒佈了《大憲章》,愛德華一世則征服了威爾士,開創英國王儲擔任威爾士親王的先例,又遠征蘇格蘭,這就是《勇敢的心》的故事背景,英格蘭在愛德華一世手中重新成為強國,但國王對貴族的支配權始終被法律和風俗限制著。

五.暴力的年代(1307~1330)

愛德華一世死後,兒子愛德華二世繼位,為人懦弱無能,後來被王后政變囚禁,國家陷入混亂。

六.光榮的年代(1330~1360)

愛德華三世即位後,重振國勢,後來發動英法百年戰爭,佔領了法國的很大一部分地盤,同時,由於他的連年征戰需要不停地徵稅,作為納稅者的鄉紳和平民政治地位提高,直到獲得了在議會里的發言權,英國的平民打破貴族壟斷,進入政治圈,就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七.革命的年代(1360~1399)

愛德華三世去世後,10歲的孫子理查二世繼位,後來被推翻,金雀花王朝覆滅,兩個王室旁支開創的王朝蘭開斯特和約克先後建立,發生了英國曆史上最慘重的內戰,紅白玫瑰戰爭,《權力的遊戲》,就是根據這段歷史作為原型來寫的。

總結:

金雀花王朝時期,經歷長期的權力博弈和鬥爭,算是摸出了一些道路和遊戲規則。

概括一下:

第一,沒有人可以凌駕於一切之上。國王尤其不可以。

第二,如果國王想凌駕於一切之上,怎麼辦?大家用法律約束他,如果這還不行,造反有理。

第三,能開會談判解決的,就不要動刀動槍。

第四,談判的時候,大家各讓一步,妥協出個方案出來,總比什麼事情都辦不成要強。

以上這些規則和共識,奠定了現代政治文明的基礎,也是金雀花王朝的歷史和《金雀花王朝》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金句:

1為什麼要讀英國中世紀曆史?這段歷史對英國,乃至對世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這是一段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權力博弈和權力實驗。從中產生了現代英國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的規則和特點。想知道今天英國政治為什麼這樣玩(議會制、虛君共和、分權制衡);除了咱們中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官本位之外,人類是不是還有別的路可走——有必要研究英國古代史。

2 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蘭。他身兼二職,又是諾曼底公爵,又是英格蘭國王。身為諾曼底公爵,他是法蘭西國王的臣子;但身為英格蘭國王,他和法蘭西國王是平起平坐的關係。就好比,A公司的員工,自己私人時間開了一家B公司,同時還在A公司幹著。最後B公司發展得很好,和A公司差不多強了,甚至對A公司構成了威脅。A公司的老闆會開心嘛?

3 對英王來說,有一個問題:他的地盤分成兩大塊,英格蘭和諾曼底。這兩個地方語言不通,文化不同,各自有複雜的背景和社會關係,他很難把這兩塊融合成一個國家。所以,等於是一個人同時擔任兩家公司的董事長,但這兩家公司業務不同,也沒有什麼隸屬關係。如何平衡這兩家公司的利益,能不能從A公司吸血去補充B公司,員工會怎麼想,英王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4 什麼人反對王權?這個“反對派”的組成成分在不斷演變,這也是歷史的一個發展脈絡。開始是大貴族、然後是較低的貴族和士紳,最後平民也參與進來。而正是平民的參與政治,締造現代英國的資產階級政治文明。

5中世紀的英格蘭,與古代中國相比,中央集權弱得驚人。國王也不是中國這種九五之尊、真龍天子,更不是一個距離人民非常遙遠的神,而是一個相對比較接地氣的形象。比如,有這樣一個描繪英王亨利二世日常生活的場景,就特別有戲劇性:國王出門的時候,總會被人群攔住,被推來搡去;人們對他大呼小叫,推推拉拉;但他耐心地聆聽所有人,沒有動怒的意思。這種較弱的中央權力、接地氣的君主,無疑是英國能夠比較順利地發展憲政文明的重要條件。

6 國王的私產和公產分不清。為了保衛私產(如在法領地,諾曼底、加斯科涅等),國王需要打仗。打仗就需要錢,需要人。而貴族不願意出錢出力,為保衛國王的私產打仗。這個矛盾,決定了英國數百年的歷史走向。這個問題一再浮現。英國曆史的一個主要脈絡,就是摸索著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7貴族對國王的效忠不是無條件的。舉個例子,愛德華二世朝綱紊亂的時候,貴族們宣佈:“臣服和效忠誓言是針對國王的位置,而不是國王本人。”這是歷史上首次將國王與他所佔據的位置明確地作了一個區分。也就是說,王權,作為一個抽象的機構,和國王這個具體的人,是兩碼事。國王如果胡作非為,貴族把他推翻也是合法的,因為他們攻擊的不是神聖的王權這個概念,而是這個不稱職的國王。換句話說,如果國王不好,那麼造反有理!

8今天的我們,如果讀讀《大憲章》文本,就會發現,它都是非常具體、瑣碎和普通的條文,絕對沒有美國《獨立宣言》那種境界高、抽象寬泛的堂皇的言辭。如果你覺得《大憲章》是一個高唱自由民主的偉大宣言,就錯了。它是在英格蘭當時具體的情況下,由國王和貴族討價還價,妥協得來的。《大憲章》的誕生,與其說是正義壓倒黑暗,公理戰勝強權,毋寧說是獨裁之惡與寡頭之惡間的較量與妥協。憲政與自由,都只不過是雙方權力鬥爭中意外的副產品罷了。


德聞書院


清末軟弱無能,國家被被列強瓜分。英國在北方沒有立足之地。英國盯上旅順,“可惜”俄國搶先一步。英國打著“俄國威脅論”的旗號,嚇唬清朝說:俄國要獨佔渤海灣,你們就完了。為了阻止俄國欺負你們,你們不如把威海給我們。不過,威海衛當時由日本控制。英國和日本做互換交易。清朝不同意英國控制威海衛。清朝的藉口是威海在日本手上,我們要不來。英國和德國做交易,英國支持德國控制膠州灣,德國則支持英國佔有威海衛。

清朝還是不太情願,英國急了,說1898年4月2日是英國能容忍的最後日期,過了這一天,我們會以武力解決。

清朝很多大員都支持把威海給英國,比給日本更符合清朝的利益。清朝同意把威海給英國。

英國在清朝有兩個東方之珠,威海在英國的知名度,絲毫不遜於香港。威海是個典型的東方名字,英國不喜歡,就用英國國王愛德華的名字,改為愛德華市。

謝謝!





老趙說古錢


清末軟弱無能,國家被被列強瓜分。英國在北方沒有立足之地。英國盯上旅順,“可惜”俄國搶先一步。英國打著“俄國威脅論”的旗號,嚇唬清朝說:俄國要獨佔渤海灣,你們就完了。為了阻止俄國欺負你們,你們不如把威海給我們。不過,威海衛當時由日本控制。英國和日本做互換交易。清朝不同意英國控制威海衛。清朝的藉口是威海在日本手上,我們要不來。英國和德國做交易,英國支持德國控制膠州灣,德國則支持英國佔有威海衛。

清朝還是不太情願,英國急了,說1898年4月2日是英國能容忍的最後日期,過了這一天,我們會以武力解決。

清朝很多大員都支持把威海給英國,比給日本更符合清朝的利益。清朝同意把威海給英國。

英國在清朝有兩個東方之珠,威海在英國的知名度,絲毫不遜於香港。威海是個典型的東方名字,英國不喜歡,就用英國國王愛德華的名字,改為愛德華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