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唐仁健:全力抓好產業扶貧這個脫貧根本之策

全力抓好產業扶貧這個脫貧根本之策

字數:3923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在新時代,必須把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將貫穿其中的科學思維方法運用到工作實踐之中,統籌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抓好產業扶貧這個根本之策,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也是亟須破解的大難題,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緊緊扭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深刻領會“百年目標”。脫貧攻堅是“百年目標、全黨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局出發,把扶貧開發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具體實踐,也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要從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產生形成的思想源頭、實踐基礎、時代背景和初心使命等各個方面,歷史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把握其中所蘊含的要義,結合發展實際,統籌靈活運用貫穿其中的重要理念、導向和方法,力求落地生根。

深刻領會“精準方略”。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部分省區市扶貧攻堅與“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做到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既源於青年時期對“三農”工作實際的深刻體會,也源自長期以來對扶貧工作問題的深入瞭解,更來自近些年來對脫貧攻堅的深層思考,體現了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突出性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本性任務的準確把握。實踐證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策略、真招數,只有把精準落到實處,下足精細精確精微的“繡花”功夫,才能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深刻領會“創新思維”。創新,可以說一直伴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前行奮鬥的堅實腳步。無論是在梁家河建設沼氣池、創辦鐵業社、設立代銷點,在正定立足縣域資源發展人無我有的新產品、冷門產品、獨家產品,摘掉“高產窮縣”帽子,還是在寧德組織“經濟發展大合唱”,在福建探索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晉江經驗”等,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創新思維在扶貧開發、改革發展等多個領域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創新精神探索扶貧模式、完善體制機制,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加快貧困群眾的脫貧步伐。所有這些,彰顯的都是偉大實幹家一以貫之的創新精神,體現的都是改革領航者迎難而上的巨大勇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和時代命題前,給我們傳遞和增添了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心和巨大力量。

深刻領會“根本之策”。從“五個一批”中“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的優先擺位,到“五個振興”中“產業振興”的首要地位,都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扶貧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產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這些重要論述,把準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指明瞭決勝全面小康的方向。發展產業既是帶動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更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撐。領會好、把握好、踐行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產業扶貧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完成歷史使命、打贏脫貧攻堅戰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視察甘肅時作出“八個著力”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推進扶貧開發,儘快改變貧困地區面貌”,這是一份深切囑託和殷切期望。甘肅是一個農業大省,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重,截至2017年底,全省有貧困人口189萬,貧困發生率為9.6%,高於全國6個百分點。我們將把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重要論述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將貫穿其中的科學思維方法運用到工作實踐之中,統籌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抓好產業扶貧這個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提高站位、同步小康。從旗幟鮮明講政治的高度,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基礎性底線性任務,作為首先應該講到的“話語體系”、首先應該想到的“思維方式”和首先應該做到的“精力擺佈”,滲入血液中、骨髓裡。攻堅目標上,圍繞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倒計時的緊迫感加快各項工作進度。在攻堅任務上,把58個貧困縣特別是包括“兩州一縣”在內的35個深度貧困縣作為基礎的基礎、底線的底線,全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力以赴“託底”“守底”“保底”,堅決不拖全國的後腿。攻堅責任上,緊盯最貧困的縣,依次由省委書記、省長、省政協主席、省委副書記等省級領導聯繫包抓,進行重點抓促,合力攻堅克難,確保全面小康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夯實基礎、全面攻堅。認真貫徹“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等要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完善全省脫貧攻堅頂層設計,著力夯實精準幫扶基礎、產業扶貧基礎、各方責任基礎、基層隊伍基礎、工作作風基礎,進一步瞄準脫貧攻堅的“攻擊點位”。“五個基礎”當中,精準幫扶基礎是前提,主要工作是在全省制定落實了“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產業扶貧基礎是根本,關鍵是構建好生產組織體系、產銷對接體系、風險保障體系;各方責任基礎是關鍵,就是健全和落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省級領導統籌的責任體系;基層隊伍基礎是支撐,主要是圍繞提高能力水平、改善生活待遇等問題,配強優化脫貧一線的鄉村幹部隊伍力量;工作作風基礎是保障,就是強化“萬事俱備、只欠作風”的緊迫感,以紮實過硬的作風確保工作落地見效。

產業為重、增收富民。力爭通過三年努力,使147.6萬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一是主攻特色產業。立足農產品資源優勢,推進特色產業,制定六大產業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實現“戶有增收項目、村有致富產業”的目標。二是突出龍頭帶動。推廣在縣級統籌組建國有農發公司、鄉鎮設立分公司、每個村建合作社,探索各級合作社控股、國有和民間資本參股組建富民公司,按照鄉里引不來的縣裡統籌、縣裡引不來的市裡統籌、市裡引不來的省裡統籌,扶持做大本地龍頭企業,引進外地龍頭企業,實現貧困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使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強化資金保障。整合涉農資金,用於到戶到人產業增收項目,通過與農民的自願意願掛鉤、與“一戶一策”掛鉤、與真種真養掛鉤、與見錢見物掛鉤、與獎勤罰懶掛鉤,避免一發了之的問題;圍繞扶持企業,實施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設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加大農產品收購貸款力度,這些“真金白銀”正在逐步落實、發揮效應。四是構建營銷體系。成立省農業扶貧產業產銷協會,吸納省內外會員企業,對接市場,舉辦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暨特色農產品貿易洽談會,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機銜接。五是完善物流設施。對新建達到一定規模的果蔬保鮮庫給予獎補,實現有需求的貧困村果蔬保鮮庫和箱式冷藏車全覆蓋。六是加大技術支持。在做好技術技能培訓工作的同時,加大良種繁育調配力度,從省市縣鄉四級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到幫扶工作隊,指導提升農民種養專業技術。七是強化風險管控。促進保險保本墊底、入股分紅保底、公益崗位託底和低保政策兜底,實現農業保險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所有種養產業和“兩個風險保障”全覆蓋。八是推進“三變”改革。以“三變”改革為牽引,探索推廣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扶貧車間、社區工廠等扶貧新業態,帶動貧困群眾逐步從“耕者有其田”向“耕者有其股”轉變。

統籌推進、振興鄉村。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重點突出“五個振興”,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產業振興方面,做強做大特色產業,做精做優地方特色小品種。探索發展戈壁生態農業,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把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亞、中東歐的菜籃子生產供應基地,讓農業成為甘肅最靚麗的名片。人才振興方面,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提升“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等實用性人才隊伍科技素質,支持企業家和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在農村投資興業,引導各類智力服務機構聚焦農村、服務農村,培育壯大“鄉村工匠”隊伍,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文化振興方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推廣“兩戶見面會”等做法,讓身邊人說身邊事,身邊人教身邊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生態振興方面,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紮實推進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組織振興方面,著力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加快建立和完善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的村民共建共治體系,統籌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