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殺是因為沒有希望還是因為沒臉回去見江東父老?

情感婚姻調解中心


項羽到了垓下兵敗之後已經沒有希望過江東了,勢窮力盡,大勢已去。《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用曲筆的方式說了兩種項羽最後的過程:一是說項羽身死東城。另一種說法是項羽烏江自刎。項羽身死東城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韓信用了多層次的包圍埋伏,號曰:十面埋伏,況且漢軍精銳的灌嬰五千騎兵對項羽緊追不捨,銳軍戰窮兵。圍困在東城是有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重重的漢軍不可能讓項羽跑到烏江岸邊。

項羽垓下兵敗拼殺到烏江岸邊自刎這裡面有很大程度是司馬遷有意美化項羽的成分,項羽自刎在情理上對於人們有接受的認知,況且司馬遷對於項羽懷著極其憐惜與鍾愛,近古以來未尚有的大英雄怎麼能被殺,自刎是最好的出處。至於說到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那更是溢美項羽的個人品質,完美形象而已,看項氏一族,大將項燕,武安君項梁,楚霸王項羽,他們的最後結局都是自刎,這完全是在標榜這一族的英烈霸氣,靜心細思,又是文人在作文章而已。可以說既是項羽到了江東他也翻不起浪天來了,時勢已去,時勢不復,況且漢王不會給項羽一絲一毫的機會,可以肯定,在智慧與狠毒上劉邦比項羽多的很。


楊柳青青春之聲



談一談項羽,從成語“四面楚歌”說起。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大軍圍於垓下,兵少糧斷,夜裡聽見四面都是楚地的聲音在唱歌,以為劉邦已經戰領楚地,項羽失去了鬥志,上演了霸王別姬的悲劇
那種走投無路的場景,被琵琶曲“十面埋伏”

,激烈、振憾人心的獨奏刻畫得淋漓盡致
項羽喝酒當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與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眼睜睜看著虞姬自殺,自已帶著二十幾騎做了最後的衝刺後,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便在烏江自刎,死時大叫:“天亡我,非戰之罪!”

唐詩人杜牧不無遺憾地說,“勝敗兵家是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同時代的汪遵不以為然,“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英雄去盡羞容在,看卻江東不得歸”;於季子也同樣認為,“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更加明確地道破,“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到了詞人李清照眼裡,只剩下對項羽的無限悲憫——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孤壘西邊


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骨子裡就有一種傲氣,對他而言失敗是恥辱的。幾年前項羽還是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一時無人不對他畏服,他分封天下,享受著山呼海嘯般地讚譽。



劉邦不講誠信,與項羽議和以後去追殺他。項羽被逼迫到了亥下,他本有機會逃回江東,可惜他放棄了。項羽打心眼裡瞧不起劉邦,現在卻敗在這種人的手裡,項羽心有不甘,不過他是貴族出身,自尊心極強,無法接受自己被打敗的事實。

項羽好面子,如果他逃回江東,他沒有臉去見人。試想一個霸王怎麼能灰溜溜地回去呢?項羽想到自己回去會面對這種窘迫,就自殺了。


華聲1818


項羽劉邦成敗在於要不要面子。

項羽貴族出身,做事講面子顧名譽。毛澤東詩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指的是項羽失敗的最大教訓是沽名釣玉,鴻門宴上沒有殺掉未來的敵人劉邦。因為項羽劉邦是抗秦的戰友和兄弟,如果此時殺劉邦,怕天下人罵他不仁不義,在天下人面前丟面子。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講春秋面子。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也給他這個面子。把項羽作為帝王寫入項羽本紀。得了面子失了天下。本為反秦勝利者,成王敗寇,他可以在長安稱帝封功臣建皇朝。但他因出身貴族,以出將保國、諸侯稱霸為目標為面子,以秦一統掃六合為敵為惡為恥。楚人沐浴而冠,不回故鄉就如同穿新衣走夜路。所以要回彭城非戰之地稱霸。在家鄉父老面前光宗耀祖耀武揚威。項羽不聽范增殺劉邦建議,剛履自用,不聽不用陳平韓信的建議和才能,也是對韓信跨下之辱陳平盜嫂看不起不屑一顧。

垓下之戰,四面楚歌、不回江東、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本來多少名將反王都是屢戰屢敗捲土重來奪取天下。但項羽得了天下得而復失,雄霸天下威風八面的西楚霸王變成一敗徒地孤苦伶訂,當初八千江東子第橫掃強秦,現在統統戰死,一個人回到家鄉,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還是一個面子問題。天意亡楚,迴天無力。

劉邦平民出身,做事講實效重實際。不講面子。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沒面子不要面子,需面子就造面子。不需面子扔面子。先說造面子,造神鳥父,以丟小面子換大面子。以最大假禮物爭上座擺面子。硭山起義殺白蛇造赤帝殺白帝的面子。直奔咸陽滅秦,在義帝在義軍在天下人面前爭滅秦酬碼和麵子。鴻門宴上給項羽面子。把韓信越級提拔為三軍大將軍大元帥,一箭雙鵰給足了蕭河韓信面子。重用人才、吸引凝聚人才。從諫如流,與項羽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使每個人才盡其用,會用三傑,善於聽取張良陳平的意見。用人不疑,使文臣武將才能本事充分發揮,春風得意,得心應手。各人獨當一面。人人臉上有光有面子。會用人關鍵是會用人所長,會用人關健是自信信人成人成己。


tmmldjh18


如何評價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問題,我是這樣分析的。

楚漢爭霸是人們議論較多的話題之一,對項羽不肯過烏江,拔劍自刎的舉措,歷史名人評價不一。

唐朝詩人杜牧認為,項羽不該自刎,理應渡過烏江,重整旗鼓,奪回江山。他有一首詩寫得好。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女詞人李清照就讚美項羽這種甘灑熱血寫春秋的豪邁氣概!她寫到:

生當做人傑,

死弈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政治家王安石認為,項羽自刎就是命也,勢也!有詩為證。

百年爭戰壯士哀,

中原一戰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為君王捲土來?

其實項羽在鴻門宴上放了劉邦,已經決定了他的結局。毛澤東的詩也可以證明這一問題。

宜將勝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蒼桑。

綜上所述,項羽的性格決定了項羽的命運,自殺是項羽的唯一選擇。


張越智872


項羽是亂世之中的英雄,他幾乎創造了不敗的神話,可惜最後一戰失敗導致丟了性命。在與劉邦的戰鬥中他一直壓制著劉邦,正因為如此,導致他從自信變為自負最終失敗。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項羽是楚國的後裔,出生高貴、爭強好勝、一生沒受到什麼重大的挫折。在垓下之圍中,由於誤中韓信的“四面楚歌”之計,導致整個軍隊喪失軍心,同時虞姬達自刎身亡也給了其沉重打擊。項羽帶著少數部隊突圍,邊殺邊逃,一直逃到烏江邊,這時江邊有一位老人要用船把項羽帶過江東,讓其捲土重來,打翻身仗的希望還是有的。但項羽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萬念俱灰,覺得回去“無顏見江東父老”,羞愧難當、自刎而亡。

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用俗話來說就是,“咱丟不起那人”,所以選擇自殺,這就是“失敗者的驕傲”。


我愛布加迪之成都美食


國人評價歷史最權威的一句格言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之前項羽是英雄,劉邦是無賴。但後來卻偏偏顛倒過來,劉邦成了“真命天子”,項羽是土匪暴徒。

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呢?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既然打了敗仗,就該一死了之,加上貴族影響愛面子,虞姬和其他親信也都死差不多,無臉面對江東父老。

對於後世評價,最準確的還是李清照那首《夏日絕句》:生當為人傑,死亦做鬼混,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周雨果兒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史記·樊酈騰灌列傳》

樊噲是被灌嬰斬殺在東城,根本不是自殺,而且當時項羽還有12000兵,之後灌嬰獨自一人平定了江東,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可見江東根本不擁護項羽,想來也對,項羽是江北人,手下大將也都是江北人,江東人只有流血流汗的打工命,怎麼可能擁護項羽。


az2777


歷史我也不是很懂,不感興趣,一竅不通,文盲。🎍🎍🎍🎋🎋🎋🎋

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對尊嚴,面子,強大的定義有一些區別。比如都把能力,潛力發揮最大,取得成就最大,績效最大定義為強大。

發達國家認為,你即使失敗了,你沒有放棄,你還可以從頭再來,即使成為一個普通人,他也認為你是個曾經輝煌,現在也是個了不起的普通人。哪怕你走過一段彎路,你能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就一番事業或從此向善,她也覺得你很強大。他們把一直保持向上,前進,進取的動力,視為強大。

不發的國家,有一些東方國家,就要求你人品無缺陷,沒有瑕疵,並且要一直處在成功裡,如果你失敗了,也可以,如果你不能再次成功,你就失敗了,或者甚至要以死謝罪。🌴🌴🌴🌳🌳🌳

可能前一種強大更人性化,包容,呵護正能量成長????🎋🎋🎋🎍🎍🎍🎃🎃🎃🎃🎃🐿🐿🐿🐿🐿🐿🐿🐿🐿


向日葵8853161210914


項羽不是自刎是被殺。以項羽的性格,無論是喪失希望還是無顏江東,都不是他的選項。所謂自刎應該是後世為了突出其英雄氣概,善意美化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