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長袍及地就不怕髒嗎?

zx66wdzhangxin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方式回答,看圖。

▲隨便找了個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的局部,大家注意看路上的老百姓,沒有穿長袍的。

再看看右上角的那個字畫店,有兩個穿長袍的。


再來一個早一點的,下面這是魏晉時期的壁畫。

▲很明顯,這位耕地的農民穿的不是大長袍。其實,剛看到這幅畫,我就對這頭牛產生了興趣,看那傲嬌的牛角,以及不屑的眼神,牛氣沖天。

▲上面這一張是《天工開物》中的“造紙”,這兩位工人也是穿著褲子幹活。

▲這是一群聚在一起品茶的宋朝男人,後面那位似乎把茶當酒了,咕咚咕咚已經連幹第四碗了……

▲我們還是拿《清明上河圖》舉例子,大家可以看到這幅圖裡有穿褲子的,也有穿長袍的。有什麼區別?讀書人,有文化的,都穿著“長袍”。凡是幹活的,都穿著褲子。


因為中國曆朝歷代的服裝樣式非常多,一一說明的話篇幅太長。簡單來說,我們印象當中的寬衣長袍,都是讀書人、仕宦階層才穿的,他們基本不用幹活。就算是偶爾出去踏青喝酒,衣服髒了,家裡也有下人幫忙洗,不用擔心什麼。

▲這幅圖就是較為明顯的對比,幹活的和不幹活的,一目瞭然。


七追風


古人都長袍及地是影視劇的情形,具有強烈的表演性和藝術性,與真實的歷史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周朝是最早出現長袍的。古代等級制度森嚴,不同的等級人穿著不同的衣服,甚至款式和顏色都會不同。只有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之後,才能被允許穿著長袍。而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統治階級和富人,他們平時起居的地方每天都有下人做清潔,就算出行也是車馬轎子相擁,不會弄髒長袍;平時幹活兒的人都是普通的奴隸和農民,他們做事的時候都是穿著短打的,不會存在會拖地髒了衣服的情形。




青頭C


穿長袍的都是條件好的啊,出入有車坐,家裡地面也是僕人打掃乾淨的,或者鋪有紅毯的地方。想想一下皇帝登基皇后受封的場面,越隆重華麗衣服裙襬越長,那地上可不是咱這柏油路水泥地可比的啊。

像平時要幹活的,打雜的,當差的,穿個長袍工作都做不好,飯碗都得丟。再說上位者也不會允許他們穿的,那時候衣服都是分等級的,穿著不符合身份的衣服那是要受罰的。

其實到今天也一樣啊,這兩年迷戀穿長裙,但工作忙的時候真心礙事兒,蹲下來吧鋪一地,起來還容易絆住自己😂然後還讓人感到很焦躁,影響辦事心情和效率,所以打算明天起先把長裙收起來,等清閒有心情的時候再穿好了~


迷非謎


古人長袍及地,僅僅在某些場合。

從科技,農業,教育等種種行業表明,古代的人並不比現代人笨,在某些方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古人不可能不知道衣服太長,拉著地會弄髒。

題主很可能是受書中古代名人圖片,或者影視劇影響到,所以才會覺得古人天天穿的都是拉拉地的長袍。

那麼,古人什麼時候穿長袍?

1,重大節日。古人生活中,節日是極其重要的日子,要祭祖,要拜神,要祈福等等。這些事情在人們心中非常重要,因此也會極其重視,所以到節日時候,人們便穿上莊重的長袍進入重大場合。當然,即使重大節日,也並非所有人都穿長袍,普通百姓還是短衣長褲為主。只有族長類,縣官等人才有機會穿長袍祭祖。

2,家中有喜,或婚娶,或高中,但凡家中較大的喜事,祖輩等就會穿長袍,來迎接客人。

3,朝堂見天子。古代官員上朝或部門正式商議軍國大事時,就要穿官方長袍。而結束回府後,也會換上便捷舒適的短服。我們看明清劇,好像官員不管在朝還是在家,都是穿的官方長袍,其實不然,回到家各找各媽,也都是便服為主。

因此古人長袍及第,是形容家境優越或者官運恆通。並非日日如此

關注黑包子趣歷史


黑包子趣歷史


這個問題還可以說:古人有長袍,還有短褂。

在古代,不是所有的人都穿長袍。可以這麼說,穿長袍,是士大夫(或統治階級)的專利,大多數勞動人民是不穿(或穿不起)長袍的。而穿長袍的人,是不用勞動的,而不勞動的人穿長袍是不可能弄髒的。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說過:孔乙己是穿著長袍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


霧裡看花10056937


穿著十幾萬的皮鞋會去汙水橫流的地方嗎?


吾心亦飄零久


古人穿長袍者,多為富貴人家或讀書之人。富貴人家不用做什麼髒,累的活計。讀書之人,多讀孔孟之書,寧願餓死,也不做活。真正幹活的人或者農民都是穿方便幹活的短衣的。


琳琳124193222


古代也就養得起僕人每天充當人肉洗衣機和人肉拖地機,而且住得起水磨石地板房屋的大佬才會在戶內穿長袍,老百姓都是穿短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