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戰爭的勝負雖然由許多因素決定,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後勤。如果後勤補給跟不上,再周密的計劃、再勇敢的將士也無濟於事。沒有物資,便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連像隆美爾這樣的戰術家也要大聲疾呼:

大丈夫抱負如何伸展?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隆美爾到了非洲後,希特勒要求他只防御不出擊。但他堅持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率領並不是很強大的非洲兵團,一改意大利軍隊以往的頹勢,打得英國人一路敗退。

現在,就剩下重要的港口——託布魯克。但它易守難攻,是重要的橋頭堡,誰擁有它,誰就能相對容易得到補給,它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也是為什麼英軍放棄了所有地方,但丘吉爾依舊下令死守這座孤城的原因。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一路勝利的德、意聯軍卻止步於該城,幾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城內的守軍有著充足的補給,讓隆美爾一籌莫展。但這枚釘子不拔掉,攻入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的目的就無法達到,他不得不改進攻為圍城。同時,繼續東進埃及。

久攻不下,他把原因歸咎於意大利軍隊。說他們根本就是一群貪生怕死、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看到對方坦克,就四散奔逃,這情況和1917年時並無區別。(他曾在一戰後期和意大利軍交戰)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其實根本的原因還是補給跟不上,此時希特勒關注的重心在蘇聯,沒有把北非戰場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就連保盧斯視察過戰況後,認為非洲軍團的補給難以持續,攻下埃及的可能性並不大。

為了固守埃及,丘吉爾增調了200多輛坦克,並下令向軸心國部隊發動代號為“戰斧行動”的反攻。然而,擁有優勢裝備的英軍大敗而歸。這次戰役,他們損失了100輛,德軍只有12輛。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但是,接連的勝利,並未徹底扭轉軸心國在北非的形勢,英、美兩國的物資補給能力,讓英軍很快就得到補充;相反的是,德、意聯軍的補給越來越成了問題,尤其是在意大利地中海艦隊屢次吃敗仗之後,他們的補給就更困難了。

得到裝備和兵員補充的英軍,很快就發動了新一輪反攻。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雙方展開了一場裝甲大會戰。德國的88mm高射炮立了大功,犯了兵力分散錯誤的英軍第七裝甲旅141輛坦克中的113輛被擊毀。

但即便如此,長久相持之下,德、意聯軍缺少戰車,缺少汽油,補給不力的劣勢再次凸顯。雖然,英軍損失大大超過德、意聯軍,但是他們有不斷的補給,實力提升很快,一時間此消彼長。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當隆美爾得知有一支強大的英軍部隊從南方包抄過來,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便撤走了部隊。部隊一撤,託布魯克的圍自然就解了。

是役,雙方損失大抵相當。

這是他在非洲戰場的第一次撤退。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他採取速戰速決的背後,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補給困難。他只有通過快速解決戰鬥,來減少自身的消耗或者奪取敵人的物資為己用。

這種戰術的有效破解,就是持久戰、消耗戰。一旦形成曠日持久,戰事久拖不決,比拼消耗的時候,後勤的作用就顯現了。說白了,沒有實力和對方拼下去,也就只有早早退兵了。

德軍用高炮打坦克,英裝甲旅113輛被毀;圍託布魯克,因補給撤退

正如孫武在《作戰篇》中提到的“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就是說,在作戰中只聽說過指揮水平不高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了講究指揮技巧而讓戰鬥曠日持久的現象。從來就沒有,因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