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手握臥龍鳳雛也沒能統一天下?

姚岳飛



張永科38


水鏡先生說的清清楚楚,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

是得一個,而不得兩個都得。得兩個就壞事啦哈哈。

劉備沒有悟透啊,把臥龍鳳雛都招入麾下,所以只得了三分天下。


臥龍鳳雛都有王佐之才,都能輔佐劉備成就大業。關鍵是兩個在一塊相互內耗,一加一小於二,這就壞事了。

特別是龐統,性格偏激,小心眼,事事要和孔明比高低。立功心切,把諸葛亮對他的告誡,當做耳旁風,貪功冒進,丟了自己的性命,也耽誤了奪取西川的大事。


當然了,這只是一方面,還有其他的原因。

第一,劉備遇到諸葛亮和龐統太遲。

三國前期,遍地都是大小軍閥,那個時候顯然好混的多!如果有諸葛亮或者龐統的輔佐,劉備早就打下了大片的地盤。

可惜劉備遇到臥龍鳳雛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孫權已經佔據江東,劉備卻只有小小的新野!閃展騰挪的空間實在太小了!在這樣極端不利的環境下,能夠敗中取勝,死中得活,建立蜀漢,已經是一個奇蹟!

還要奢求北定中原、統一天下,實在太難為諸葛亮了。

第二,劉備並不怎麼聽話。

歷史上的劉備是很有主見的,在關鍵時刻往往都是他自己拿主意。

並不是特別聽諸葛亮的話!

諸葛亮勸他早早奪取荊州,他就是不聽。長坂坡,諸葛亮勸他放棄難民,率領軍隊快逃,他也不聽。稱帝以後,諸葛亮勸他不要討伐東吳,他還不聽。



劉備的一些決定性的失敗,都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的話。所以,他要為蜀漢前期的失敗,承擔主要責任。

劉備如果真的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就不會犯這麼多錯誤,成就也會大很多很多,中興漢室也有可能。可惜,劉備不是懦弱的劉阿斗,劉備是一代雄主,他有主見。

第三,就是劉備諸葛亮命不好,總是在關鍵時刻被隊友坑。

早年間,劉備好不容易得了徐州,正準備大幹一場,結果讓張飛把徐州弄丟了。劉備好不容易得了漢中,正準備大幹一場,關羽把荊州給丟了。沒想到坑他最狠的人,確實愛他最深的人,尼瑪,劉備欲哭無淚啊。他能怎麼辦,還得報仇啊,陪著一塊死吧。



諸葛亮也很悲催,第一次北伐,憋了五年的大招,一舉奪取隴右四郡,結果被自己最看重的馬謖給坑了,前功盡棄!

時也,運也,命也!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人力有時盡,而天道無窮啊。


上將噯福斯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司馬徽這句話是想表達這四個人都非常有才華。

劉備雖然將他們都納入麾下,但是龐統在攻打劉璋時就死了,劉巴的才華主要是在內政,而曹操手下的謀士也很多,武將更是數不勝數,而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在與曹操的交鋒中還穩穩佔據上風,可見司馬徽所言非虛。

劉備之所以不能平定天下,有一個原因,曹操在北方耕耘多年,根基很深,蜀軍如果長途跋涉與攻打,也很難打下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孫權。孫權胸無大志,劉備曹操都有一統天下的野心,而孫權沒有,他只想守著他那一畝三分地。於是,孫權就做了顆牆頭草。曹操平定北方時,孫權一直南面偷偷發育,等曹操攻打荊州時,孫權感覺到自己很危險,於是就跑去聯手劉備。擊敗曹操後,在分地盤時,孫權本來不想把荊州給劉備,但是又擔心自己如果做的太過分,會和劉備鬧翻了,萬一曹操再來,或者劉備再去聯手曹操,那自己就麻煩了。於是,他就把荊州借給了劉備,既給了劉備面子,也給自己日後收回荊州找個藉口。後來關羽攻打樊城,孫權又開始擔心,就在關羽背後捅了一刀。夷陵之戰後,孫權又擔心自己後方不穩,趕緊找劉備講和。所以,這三人互相牽制,誰也滅不了誰。





有粉必回有關必回


縱觀三國紛亂,劉備在擁有臥龍鳳雛二者得一者即可得天下的情況下,同時擁有臥龍鳳雛也最終沒能統一天下。我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

1.從出身方面,劉備的出身相比於曹操和孫權,雖然也是皇室後裔,但家道中落許久,已經沒有宗族勢力的幫助,可以算是一介草衣,空有漢室後裔的頭銜,反觀曹操孫權,曹操家族也是近幾代的朝廷重臣,雖然後面也有衰敗,但是根基還在,曹氏,夏侯氏宗族力量也都強大。孫權家族就更不用說,幾代長期經營江浙富庶之地,偏安一隅,長期統治,根基可謂極其深厚。

2.地理位置方面,蜀國雖然地處巴蜀險地,更有成都平原的糧倉,以天險拒敵,可謂天然屏障。但是,在你能以天然屏障拒敵的同時,你要出去攻打別人,也是致命的缺陷。從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失敗在糧草供應就可以看出,山地對於出征軍隊的糧草供應的影響。

3.從各國屬地的人民支持方面,曹操,孫權所統治之地的人民都是各自家族長期統治,人民支持基礎牢固,在東漢末年,紛爭四起,人民對於你漢的認知已經比較淡薄,雖然,劉備具有皇室後裔的血緣關係,但是人民對於劉備的承認程度還是不高,對於蜀地的人民,劉備的到來無異於軍閥強佔屬地,相當於侵略者的姿態,因為劉備並沒有屬地,之前都是四處流浪,到諸葛亮時才建議攻略屬地為發展基礎。以孟獲的反抗就可而知。

4.從個人性格精神來看,劉備所行皆是仁義道德之事。這種性格只適合治世,還不是統一亂世,而曹操的性格就屬於豪情萬丈,披荊斬棘,謀略深厚的創世者。

以上幾個方面就是我個人的角度分析所得,僅僅是個人觀點。





Hedarling


劉備擁有了諸葛亮和龐統!一個號稱臥龍,一個號稱鳳雛!那麼為什麼有了這兩位當時最高的智慧型人才而沒有統一呢?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和龐統在三國演義裡可以說被描寫成一等一的高手!如果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我們先來看看龐統之死!表面看龐統好像是替主赴死,命由天意,身死落風坡!這裡是三國演義的BUG!因為如果是一等一的謀士,他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至於己,也至於主公到如此地步!在三國志龐統傳裡,龐統主要功績就是建言劉備入川,智取巴蜀!後在雒縣被劍射死!

說白了就是也是有點言過其實,誇大了龐統的實際能力!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諸葛亮同樣也是被過分誇大!忠臣智慧肯定是有,但要綜合看還是需要對比!

我們看劉備集團從硬實力來說是最弱的,錢糧地盤稅收,經濟都處於下風,這個本來就比較困難!這就是文武大臣的努力結果了!諸葛亮能把劉備從危難之時拉起來到三分天下,這裡確實是諸葛亮能力的體現!但是我們對比一下歷代開國帝王就知道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都是在夾縫中生存起來!比如朱元璋,在開始也是最小的一隻部隊!在劉伯溫和文武大臣的努力下,由弱到強,最後統一!或者再來看看劉邦,劉邦在起初,可以說比劉備強不到哪裡去!比同時期各個軍事力量要弱的不是一點半點,最後統一!可以這麼說,如果諸葛亮和龐統真有那個實力,那一定會把弱慢慢變強最終幫劉備統一天下,但是他們好像比張良蕭何和劉伯溫還是有差距!

當然這和劉備自身也有一定關係這裡就不過多闡述!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九富盛


不光是有了龐統,諸葛亮,就是再有姜維也只是空歡喜一場,越折騰越完。因為他們還有幾個牛逼的對手:郭嘉,賈詡,司馬懿!

我們看下他們的外號:鳳雛,就是小鳳凰。臥龍,就是趴著的龍。幼麒,幼小的麒麟。這三個神物都比不上另外一個司馬懿的外號:冢虎。更別提還有鬼才郭嘉,毒士賈詡了。我們接下來主要說下冢虎。

"冢虎"司馬懿叫做“冢虎”。冢為墳,也指的是曠野,沒有了老虎。但在晚上,老虎進村,帶來災難。指代是禍害終能為患。冢虎是出自宋元以來的評書板畫,是說司馬懿是白虎星君負責鎮守三皇五帝墳的龍氣,曹操好像挖了這個墳造成龍氣一分為三。

而司馬懿作為曹魏的大都督,當時他層次和蜀漢諸葛亮相當,諸葛亮也稱為“臥龍”先生,且與司馬懿有些一生之敵的感覺,所以才會出來冢虎一稱,事實上這也是一個能力的評估。聞之令人望而生畏,這一別號符合司馬懿隱忍持重,令人可敬又可怖的性格形象。對於這個稱號並沒有文獻的記載,多半是後代野史附會的。



獨行彩雲間


古時朝代更換、國家興替,都離不開謀士們的精心謀劃,但戰爭的勝利和國家的統一,並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出色謀略就能成就大業,其間還有更多的因素。謀士謀略,能夠起到指明方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統一思想等作用,屬於思想理論範疇。由理論轉化為實踐,需要一幫精誠團結、執行力強的團體。


劉備擁有諸葛亮和龐統兩個頂尖謀士,並且為劉備在戰略上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在戰術上提供了作戰計策,提高了劉備作戰勝利的效率,加快了戰爭進程。但是,劉備在文有謀士武有猛將的情況下,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呢?

一是謀士間政見不同。諸葛亮在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方向後,龐統來投奔。在取益州問題上,諸葛亮與龐統有了分歧。龐統來投奔後,急於立功,極力鼓動劉備西取益州。劉備同樣想早曰取天下,便聽從龐統計謀。在戰鬥中,龐統在收到諸葛亮作戰提醒時,竟然是認為爭功,可見謀士間也是互有猜測的。



二是謀士與將領思想不統一。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是好的,但在具體執行上,出現了偏差,造成了嚴重後果。諸葛亮關照關羽,守荊州要“聯吳抗曹”,但關羽卻當作耳旁風,在東吳來以求婚為由試探時,被關羽痛罵而拒絕,直接因此而失和東吳,沒有認真執行好諸葛亮聯吳計謀,埋下了人亡政息的結局,讓蜀漢出現了亡人失地的不利開局。


三是巧取豪奪失去民心。劉備借荊州失信東吳暫且不說,但說劉備取兩川之地後,以仁義而著稱的劉備為百姓軍民分糧分錢,贏得了口碑,利於國家初建。但是,伐魏需要錢,此時諸葛亮的計謀又來了,造錢!於是,蜀國造出了價小值大的太平錢,以同樣的錢重,卻賦以百倍的幣值,瞬間,以百倍稅收速度搜刮到了民財,其慘烈的程度比董卓還狠毒!民生凋零,國疲久戰,不但難一統天下,自身能保已屬奇蹟!


星下靜思


任何事,都是有前提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也是有前提的。

拿著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爛的人很多,相對於袁紹來講,劉備算是把牌打的不算太爛的。

水鏡先生得知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諸葛亮雖得其主,卻不得其時”。這句話很精闢,一針見血。

諸葛亮輔佐劉備,他看中的是劉備的身世和劉備對他的“言聽計從”,在劉備那裡,他可以得到他想得到的發揮自己的水平,實現自己抱負的平臺和環境。他給劉備制訂了一個“統一天下”的戰略計劃,這個戰略計劃的前半部分的重點是“荊州”和“益州”,後半部分的重點是“待其時,南北夾擊,打敗曹操而天下大定”。但這個“時”,諸葛亮是無法控制的。

在奪取荊州的過程中,諸葛亮起到了他“臥龍”的作用,但是奪取益州,則幾乎完全是“鳳雛”龐統和法正的功勞,而為了奪取益州,劉備賠上了“鳳雛”(也算賠上了法正)。

其實,鳳雛龐統之才從某個角度講應該是高於“臥龍”諸葛亮的,這兩位一個是戰略上的翹楚,一個是戰術上的“大師”。在戰略上,諸葛亮的眼光“獨步江湖”,但是自從鳳雛在落鳳坡折戟,諸葛亮劉備集團在具體的戰術方面,成功的例子就少的可憐,特別是“荊州失守”,“夷陵之戰”以及後來的“六出祁山”。

事實上,劉備幾乎是沒有真正同時擁有過臥龍和鳳雛。最終,臥龍被他用殘了,鳳雛被他用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的“統一天下”的戰略當中,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就是和東吳的關係,寄希望於曹魏解決東吳的問題,其實是一廂情願。

諸葛亮有把握的只是能夠給“居無定所,行無常路”的劉備找一個他能控制的天下,這個天下就是“蜀漢天下”,而恢復漢室一統天下這個美好理想,諸葛亮在內心深處估計根本沒有“五成以上”的把握。

他能做到的就是讓劉備“天下三分有其一”,並且這個目標也需要“鳳雛”龐統用命來換。何談“統一天下”?

諸葛亮寄予希望的“待其時”,在水鏡先生看來他是“不得其時”,最核心的原因是諸葛亮“待”的那個“時”其實是不存在的。

假如孫權和曹操都犯錯誤,假如上天可以眷顧劉備,甚至是曹操就是一個除了搞“陰謀擅權”而什麼都不是的“奸雄”,而孫權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這才是諸葛亮的“待其時”。

事實證明,諸葛亮沒有如願,曹操的水平真的高於劉備,孫權也是一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一代豪傑,諸葛亮絞盡腦汁連哄帶騙也沒能忽悠住那個年輕的“孫仲謀”,最終破壞諸葛亮的大戰略的不是曹操,而是孫權。

對於劉備來講,當自己結束了“喪家犬”生活,有了荊州,益州甚至是漢中的時候,在他這裡,諸葛亮也得不著那個“時”了——劉備不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了。

這就是拿著“王炸”拆開來打的節奏。當“小王”被滅之後,手裡的那個“大王”就變得沒那麼大的作用,而打牌的劉備也就不再十分的倚重那個“大王”了。

不過,劉備得到了臥龍和鳳雛之後,成全了“漢賊兩立,王業偏安”的天下,這副牌打的也不算太爛。

畢竟除了大小王之外,劉備其他的牌並不算太好,而劉備打“爛牌”的本事的確不太在行。


步武堂


因為,戰爭講究的是綜合實力。是拼人口、經濟、錢糧、軍隊、裝備、後勤、訓練。

對於文人編纂的歷史來說,從來都在誇大君主與文臣的作用。

似乎劉備吼一嗓子,無數文人將軍來投誠,也不看看,劉備這麼一個徐州牧,是怎麼流落到荊州給劉表當看門狗的。

似乎諸葛亮搖一下羽毛扇子,曹軍就會土崩瓦解一樣。

歷代窮酸文人,不這麼吹噓怎麼能體現出文人的力量?

就如東吳四英將,除了寒門出身的呂蒙,都被吹噓為儒將一樣。

你看,儒將儒將,儒家的將軍也。總是比那些粗俗軍漢高等啊。


四川達州


我是敏學訥言,學習歷史以史為鑑,擦亮歷史的鏡子!
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

這是說明二人的厲害,說明這兩個人都很有本事,安國定邦之才!

再說,江湖傳聞,一般都是多少誇大其詞都,你看看鳳雛就沒有那麼厲害嘛!

至於能不能達到目的,還是有很多主客觀因素,來共同限制約束的!


諸葛亮確實厲害,隆中對三分天下,出師表鞠躬盡瘁,為劉備建立蜀國殫精竭慮,死而後已,輔佐弱主劉禪,最終命喪五丈原。的確已經盡了全力!

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能三分天下?就一開始劉備兩三個人七八條搶,被曹操追的如喪家之犬,還能三分天下?不可能的,諸葛亮先取荊州,攻佔益州,平定南蠻,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罵死王郎,嚇退司馬懿,盡顯英雄本色,在當時已經做到了極致。但是別的國家也很強啊!

至於沒有完成統一大業,是命吧,歷史已經不需要大漢朝代重新建立恢復了?

歷史是向前走的,不會重複過去的故事!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