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安寧:父親對人生有一個恰當的比喻

我的父親在解放前上過洛陽復旦中學,接著在西安學過西醫,最後在村裡行醫幾十年。他的醫療水平還是很高的,這一點不少人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他雖然在醫療之外的問題上經常判斷失誤,還莫名其妙地把“臀部”的“臀(tun)”念成“臀(dian)”,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人生和社會有一種比較透徹的理解,甚至他的某些觀點還深深地影響了我。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一次他說:“古代有一座橋上人來人往,路過的皇帝問手下大臣,他們都在忙什麼?一位大臣說,他們只為兩個字,一個是名,一個是利,皇帝歎服。”

我當時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對父親的見解十分贊同,然而最後知道,這個大臣原來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伯溫,而不是父親的原創。

而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其實人活著,有時還不如一張紙,你看那些從地下挖出來的字畫,雖然經歷了幾百年,仍然完好,而一個人,也就幾十年的光景,說沒有就沒有了。”

我知道“命比紙薄”這個成語,但我父親說:“人活著不如一張紙。”前者說的是某些人的命運,後者說的是所有人的命運。這應該是一種原創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說對了。

生命這種形式存在著明顯的缺點,尤其是對於比較敏感的人,對生命這種缺陷會感受得更加徹底。他們很無奈,因此就會不斷髮出感慨,這裡就不舉例了,在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中,這樣的句子俯拾皆是。

與追求名利相比,還有一種淡泊名利的說法,而在我看來,這完全是騙人的。任何人都不會淡泊名利,連老子和莊子都不會。

為什麼呢?因為任何人都是要死亡的,要想超越死亡,唯一的方式就是要有巨大的名聲,這樣的話,在數千年之後,你還可以用另外一種形式存在著。

而對老子和莊子的諷刺意義在於,他們是以反對名利而獲得名聲的,因此尤其可鄙!當然了,他們獲得的名聲並不是他們主觀故意的結果,但以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絕對應該在生前就意識到自己會永垂不朽了——不為別的,就因為他們分別留下了《道德經》和《南華經》。

現在中美兩國精英,尤其是比爾.蓋茨和馬雲他們,都在試圖以智能的形式來延長人類的壽命,但願他們能夠成功,並且可以根治生命這種有缺陷的存在形式。

說到底,弱者學叔本華,強者要做尼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