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觀象臺的文物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掠奪走,後來是怎樣迴歸祖國的?

蝶戀花緋


古觀象臺位於北京建國門長安街南側,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1442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這座古老的天文臺比1667年建立的法國天文臺早225年,比建於1675年的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早233年。
早在元十六年,也就是1279年,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人在今建國門觀象臺北側建立了一座司天臺。成為北京古觀象臺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後,於1442年在元大都城牆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臺,放置了渾儀、簡儀等天文儀器。並在城牆下建紫微店等房屋,後又增修晷景堂。
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改用歐洲天文學的方法計算曆書。
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清制8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外,在刻度、遊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1669年-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懷仁設計和建造了6架新的天文學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1715年,紀理安設計製造了地平經緯儀。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國傳統的渾儀再造一架新的儀器,命名為璣衡撫辰儀,總共是八架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
這是天體儀,制於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1673年,重將近四噸,高約2.7米,據說有六十多項用途。但它主要用於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座標系統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位置。銅球就代表天球,球面上佈列著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至今球面上還留有德國侵略者當年留下的彈痕。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德、法兩國侵略者曾把這八件儀器連同臺下的渾儀簡儀平分,各劫走五件,法國將儀器運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後在1902年歸還。德國則將儀器運至波茨坦離宮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於1921年裝運回國,重新安置在觀象臺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