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後主劉禪是“麻桿打狼,兩頭害怕”嗎?你怎麼看?

小興安嶺東麓


諸葛亮和劉禪,是一對歡喜冤家。

諸葛亮是劉備的股肱之臣,至死不渝的都在秉承劉備遺願,以北伐中原為、統一天下為己任,孜孜不倦。其實早已功高震主,明面上也是一直在以劉備遺願繼承和完成者自居,從不曾考慮劉禪的願望。如前後出師表等。

劉禪,相信內心早想趕緊親政,只是被管的太嚴,實在沒有機會罷啦,政權在丞相府,軍權在丞相府。劉禪根本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表達了,也是一句先帝…,就給駁回去了。

諸葛亮害怕被清算,劉禪害怕被篡位。諸葛亮害怕清算的太快,劉禪害怕篡位的太快。被清算必然有由頭,這由頭足夠夷三族。被篡位則篡位者理由不硬氣,不硬氣則會趕盡殺絕。

這就是兩頭害怕,微妙的平衡。

等諸葛亮死了,大家都有了臺階下,劉禪已沒有班底突然接手管理國家,還要用丞相府的班底,也就沒有必要對諸葛亮趕盡殺絕。


阿恆174541925


“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的意思,雙方為了並不真正存在的威脅而有所矛盾與糾結。由此可見,這條歇後語,完全不適用於諸葛亮與劉禪身上。



一、諸葛亮與劉禪,不存在互怕

諸葛亮連劉備都沒怕過,豈能怕小他二十六歲的娃娃劉禪!諸葛亮為人處世,帶兵打仗都太正!這或許也是劉備千挑萬選,三顧茅廬,相邀的緣由!諸葛亮的正人君子風範,體現在託孤上,可謂千古絕唱,一萬個讓人放心!但是在事業開拓上,卻顯得保守有餘,進攻不足!諸葛亮打戰很少使用陰招損招,不搞諜戰(只有一次採用馬謖的離間計,將司馬懿貶回草民),猶如自毀武功,違背“兵不厭詐”古訓。這也造成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雖無敗績,難有勝算。對敵作戰,諸葛亮都如此光明正大地幹,對待內部問題,他更無“偷樑換柱”的野心了!

劉禪更不會懷疑諸葛亮謀反,因為要謀反,那是分分鐘鐘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劉禪更是看透諸葛亮的愚忠,更不擔心這樣清高的君子,會玩出顛覆主公的勾當!諸葛亮越是君臣禮數周到,劉禪越是毫無後顧之憂,甚至耍小皇帝性子,任意干擾諸葛亮的軍務大事,不時刷刷帝王的存在感!



二、諸葛亮明知自己不是梟雄,所以絕無僭越之念

諸葛亮的的確確是個人才!論計謀,不遜於曹操的五大謀主和孫權的二張和周瑜;論內政能力,諸葛亮不差於荀彧;論軍事能力,曹操與司馬懿,雖兵多將廣,又奈諸葛亮於何!再加上諸葛亮還是個科學家,文學家。三國內外兼修集大成者,唯有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研修“帝王之術”,更多把自己定為在謀士位置上!

司馬師曾言:諸葛亮算不上“命世雄傑”!當這個“命世雄傑”,需有兩大條件:一是須有雄心大志;二是須有雄才大略!諸葛亮是典型的“有壯志無雄心”人物!“吞併九州,一統四海”是他孜孜不倦、死而後已的壯志,可惜他沒有“化魚為龍,沖霄凌雲”的雄心!幾番北伐,終因劉禪及元老們的牽制與非議,而功虧一旦,他仍然不信“攘外必先安內”!這就註定他是“壯志難酬”的苦命!

司馬師知道的,聰明的諸葛亮焉能不知!諸葛亮知道自己所受的教育,註定不會自立門戶當“大王”!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或許比當皇帝更為宏大,是在追求千餘年來儒家知識分子的理想境界!從這種意義上講,他個人修行與追求是成功了,受到後世讀書人的追崇;但是蜀國的江山,卻難逃土崩瓦解的宿命!



三、蜀國的命運,實際上是由領導者的教育程度決定的!

都說亂世出英雄,其實,翻看三國曆史,真正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人物,都是最高學府的“天子門生”!

洛陽太學,有四百年曆史,相當於今天的北大清華,校長是皇帝!曹操、袁紹、袁術、劉表、張邈、劉璋、楊彪、夏侯淵、周瑜、荀攸、種輯等,都是該校畢業生!他們不是同學,至少是校友!漢朝七成以上高官,均來自這家“官員與名流製造學校”!說白了,這裡教的就是“帝王御人學”!

可惜,諸葛亮靠的是自學;劉備再聰明,畢竟大好年少時光被賣鞋耽誤了;而後主劉禪,少年成長於戰亂之中,根本沒有機會系統學習“帝王學”!三國鼎立,最終先從蜀國破局,看似偶然,實際上蘊含著很多必然因素!最高領導層的教育程度與專業培訓,也是決定團隊能走多遠的決定因素!



曹操的老師橋玄,力排眾議,堅信小混混曹操是個人才!他通過“點招”,將不夠分數線的曹操,招進洛陽太學大學部!問曹操:“想成為我這樣的人嗎?”十五歲的曹操點頭!橋玄說:“那就請你要記住,活著一天,就該學習一天!”小混混曹操從此不見了,一個文武兼備、手不釋卷的曹孟德誕生了!

不愛學習,當老大也難以成功!


雲子落


很明顯這個問題缺少主語,是不完整的。麻桿打狼兩頭害怕,意思是雙方為了並不存在的威脅而感到顧忌。用漢語通用的說法來描述,應該是人用麻桿打狼,結果使人和狼都感到顧忌。而這個問題是諸葛亮和劉禪是"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缺少了"麻桿"這個主語,應該這樣問比較合適,"是什麼‘麻桿’使諸葛亮和劉禪感到兩頭害怕呢?"

實際上是沒有存在使諸葛亮和劉禪害怕的"麻桿"的,如果硬要說有的話,應該是劉備託孤的遺言。劉備託孤時將蜀漢大權交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好好輔佐劉禪,這是一個委託。而劉備要求劉禪把諸葛亮當做相父一樣尊重,這是一個要求。但總的來說,是基於劉備託孤遺言發生的法律關係,因此諸葛亮的責任和劉禪的依賴都是來源於劉備託孤的遺言的。

後世常常有人質疑劉備託孤的真實想法,因為劉備留下了一句模稜兩可的遺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用陰謀家的話來說,劉備是拋出一個誘人的陷阱,在測試諸葛亮的忠誠。說不定屋外早已埋伏了密密麻麻的刀斧手,只等諸葛亮野心暴露,當場擊殺。(場景可以考察虎嘯龍吟裡曹睿的託孤現場。)但歷史並不是虛無主義的,我們可以從諸葛亮和劉禪的真實相處情況來判斷。劉禪是真的將大權委託於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因此,不管暗地裡是否有陰謀,但現實是諸葛亮和劉禪和睦相處,堪稱君臣和諧的典範。

《三國志》的註解者孫盛,曾經對此有過這樣的評價,"幸值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幸虧劉禪本性淳厚,沒有猜忌之心。諸葛亮忠義且威信遍佈,足以抵消外界的質疑,因此沒有發生上下異同內部鬥爭的情況。我想這應該是比較符合史實的一種說法。






三國校尉讀春秋


諸葛亮執政的時候劉禪17歲,諸葛亮去世時劉禪28歲,也就是說正是劉禪血氣方剛的時候,蜀國由諸葛亮說了算,劉禪心裡不爽是肯定的。但是"麻桿打狼,兩頭都怕"的說法套用他們二人關係並不合適。

首先,諸葛亮主政是劉備臨終託付,劉禪就算有怨言也無可奈何。

其次,諸葛亮忠誠無私是可以肯定的,劉禪不會擔心諸葛亮篡位。

再則,諸葛亮瞭解劉禪,知道他不會生謀害之心。而且劉禪是個樂得清閒的人,他需要諸葛亮為他操心。何況,劉備臨終前讓劉禪把諸葛亮視同父親對待,減小了二人發生激烈衝突的可能。


羽書遲


我認為雙方互相猜忌是肯定的,這是任何一個王朝,任何一個帝王將相都避免不了的政治生態,作為諸葛亮這一方,他是蜀漢政權中荊州士族集團的首腦,他代表著一個團體的利益,在蜀漢政權的四大士族政治集團中(荊州之前的北方原從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中的東州系,益州系),佔據重要的地位,是劉備的原從集團凋零後,蜀漢政權賴以制衡益州本土士族的重要力量,是劉備留給兒子的一支可以信賴的政治力量,至少在劉備死前,他並不擔心諸葛亮有篡位的可能和能力,因為在當時的天下,曹魏的帝位是“合法”的接受漢室的“禪讓”而來的,劉備的帝位是“合法”的延續漢朝的法統而來的,這兩個皇帝除了政治上的“合法性”,還都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二者缺一不可。而這兩個條件諸葛亮都不具備,如孫權這樣擁有比蜀漢更強大軍事實力的諸侯,就是因為沒有政治上的“合法性”,所以遲遲不敢稱帝,甚至要卑躬屈漆的向曹丕討要一個王爵,以達到抬高自己身價的目的。

劉禪繼位的時候,雖然只有17歲,可能他並不知道該如何去運作一臺國家機器,不知道如何處理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但是他知道在這個“主少國疑”的大爭之世,必須有一個能夠掌握全局的人來支撐國家的局勢,這個人,就是劉備為他選好的,讓他“以父事之”的諸葛亮,而且,劉備為了防止諸葛亮過分專權,已經預先給劉禪設置了幾道“安全屏障”,一,讓李嚴以中都護統內外軍事,使得諸葛亮不能輕易染指軍隊,同時,李嚴有尚書令的身份,是可以名正言順的處理國家事務的。二,以親信魏延駐節漢中,掌握蜀漢的精銳軍隊,作為劉禪的親信武力,三,安排國舅吳懿,吳班等東州系的士族在軍政兩方面都參與進來,最終形成一個以諸葛亮的荊州係為主,原從集團和東州系進行制衡的政治生態。如此一來,即使若干年後,原從集團和東州系鬥不過諸葛亮,那時候劉禪已經逐步長大成熟,可以親政了,只要劉禪能夠親政,諸葛亮的權力肯定會被逐步削弱,君權和相權此消彼長,最終達到政治上的平衡。

讓劉備意想不到的是諸葛亮在專權的道路上進展太快,他安排的制衡力量在政治權術上遠遠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才幾年時間,就讓諸葛亮奪取了蜀漢的大部分兵權,而且在政治上跟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拉開了極大的距離(丞相,錄尚書事,領益州牧,領司隸校尉,假節,開府治事),成為名副其實的權臣,他以先帝“託孤”的藉口,拒不還政於君,劉禪都29歲了還是“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還是“慮陛下春秋正盛,朱紫難別”,而李嚴居然淪為諸葛亮的糧草官,還被諸葛亮藉機貶為庶民,成功打掉了這個有“託孤輔政”名義的政治對手,消滅了蜀漢政權內反對諸葛亮勢力的首腦人物。應該說,這個時候,劉禪和諸葛亮雙方都是彼此忌憚的,雙方的關係也是非常微妙的,劉禪具有合法的政治地位,是維繫益州各派勢力的合法政治旗幟,諸葛亮擁有除了皇帝頭銜以外的一切權力,權傾朝野,福威自用,他在南征之後迫使劉禪給予了九錫中的“金斧鉞一對,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虎賁六十”,活脫脫的半副鑾駕,諸葛亮舉著這套行頭出門,那是自皇帝以下,文武百官都要跪迎的,不僅如此,諸葛亮自開始北伐後就長期駐節漢中,牢牢的控制著蜀漢的兵權,偶爾回朝,他都是帶甲士百人上殿面君,真正的是威壓百僚,聲震幼主,其做派跟董卓,曹操毫無二致。特別是諸葛亮扳倒李嚴之後,聲威達到了頂峰,安漢將軍李邈說諸葛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恐“五大在邊,非社稷之福”,其實劉禪是心知肚明的,諸葛亮顧忌劉禪的合法的政治地位,劉禪顧忌諸葛亮權力太盛,雙方都心知肚明,但是諸葛亮因為北伐的屢次失敗,一直都不敢“晉爵稱王,加九錫”,雙方雖然是“麻桿打狼,兩頭怕”,但是距離公開翻臉還始終差了一步,只要諸葛亮沒有邁出“晉爵稱王,加九錫”這一步,雙方就可以維繫這個“麻桿打狼”的局面,雙方當時也都沒有發展到必須要動手的地步,但是,如果不是諸葛亮及時的掛掉,使這個局面發生根本變化,雙方很難說會發生什麼事。


狼的影子319


首先我們從這句“麻桿打狼,兩頭害怕”歇後語分析。這句歇後語講的是用麻秸杆打狼,狼看到拿武器打它而害怕,而打狼的人同時也看到狼害怕。意思是指爭鬥雙方都害怕對方。

那從這層意思來看,這句歇後語用在諸葛亮和劉禪身上是不合理的。首先諸葛亮和劉禪之間不存在爭鬥之說,尤其在劉備託孤之後,他們之間更多是類似於父與子的關係。

對於劉禪來說,諸葛亮是讓他是而感到辛福時而感到痛苦的相父。但是絕對沒有恨意,最多是對於諸葛亮大權握手和對他嚴格約束的不滿。雖然感到不滿,但他明白蜀國絕對不能沒有相父,相父絕非二心之臣。所以不難理解,在29歲真正掌握大權後,不準為諸葛亮立廟,更多是為了一雪曾經的不滿。

而劉禪對於諸葛亮這位相父更多的是愛和敬畏。劉禪不但執行了父親的遺囑,還加大了獎賞。封武鄉侯,賦予諸葛亮最貴地位;開府治事,授予諸葛亮獨立相權;領益州牧,授與諸葛亮牧民之權,這項三獎賞幾乎將整個蜀國交給了諸葛亮。由此可以看出,劉禪對諸葛亮是充分的信任和信賴。

對於諸葛亮來說,在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聽到這話,甚是感到誠惶誠恐,痛哭流涕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句話足以表明諸葛亮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絕不稱帝。

而一封《出師表》,我們足以感受到諸葛亮對劉禪深切的父愛。在諸葛亮出師北征前,諸葛亮把朝廷內外,宮中府中大小事都安排得面面俱到,他還鼓勵劉禪要做一個好皇帝,也希望劉禪能夠繼承先帝衣缽,早日恢復漢室。這封出師表已經完全超出了君臣的書信,更像是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裡面體現的是諸葛亮作為臣子的忠心合作為相父對於孩子的愛。

劉禪當初的一句:“如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給予了諸葛亮肩上沉重的擔子,有何嘗不是給自己收穫了一份沉重的父愛呢。諸葛亮的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表明了自己對於蜀國的忠心和對劉禪的愛。所以二者之間更多的是敬畏、包容和愛戴。


趣看古今


諸葛亮身負重任,事必躬親。他就象是一個嚴厲的家長,偏偏有一個‘不成器’玩物喪志的兒子。

兒子總怪父親太嚴厲,父親總怕兒子走彎路。

“禪兒,聽說你昨日又未上朝,是何緣故啊?”諸葛亮問道。

“相父,昨日我有些頭疼難忍,所以未曾上朝。”劉禪低頭回道。

“噢,這麼說你是生病了?”諸葛亮繼續追問。

“嗯。”劉禪有些心虛。

“那怎麼有人說看見你在御花園泛舟遊湖嬉戲整日呢?”諸葛亮將了一軍道。

“呃,這個嘛……”劉禪臉紅到了脖子梗,無言以對。

“先帝當年白帝託孤,言詞懇切。我終日為蜀漢大業不眠不休。你怎可如此這般懈怠?昨日北方姜維報魏軍來犯,望速派援軍。如此這般軍情緊急,你若一日不察,蜀漢一日危矣!”諸葛亮訓斥道。

“這些軍國大事,兒又不知如何處置方才妥當,相父自行安排皆可。”劉禪聲音低的像蚊子哼哼。

“我在,自可替你安排;我若去了,誰可替你處置?”諸葛亮話鋒一轉道:“曹魏兵精將廣,興漢大業一日難似一日。如你再這般不上進。叫我如何能放心的下?”

“既然曹魏勢大,蜀中百姓又不堪連年征戰之苦。依我看,何不投了曹魏,既保蜀中百姓平安,又使將士免遭殺戮,且不兩全?再說蜀漢也好,曹魏也罷,誰統一天下不是統一?這樣相父也可早日卸下擔子,何苦這般操勞?”劉禪抖膽說出了心裡話。

“一派胡言!”諸葛亮氣的臉上一陣青一陣白,一時激動的說不出話來。連連揮手讓劉禪滾蛋。

劉禪來到門外,對迎過來的太監道:“今個朕把相父氣大了,應該不會再喚朕。前些天嫻妃釀的酒差不多了吧?咱們喝酒去!”

書桌前,諸葛亮拿出毛筆奮筆疾書寫了八個大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寫到最後一個字的時候,喉頭一甜,一口鮮血噴在了紙上……




難得浮生閒半日


劉禪是先帝遣子,諸葛受白帝城託孤之重,會盡心盡力,先帝也看出長子劉禪人品雖佳,才能欠缺。對諸葛亮說:“當輔則輔,不當輔則取而代之”,說明劉備對劉禪有清醒的認識。諸葛亮跪地以頭杵地,磕頭出血,以表衷心,沉述並無取代之意。劉備今劉禪稱諸葛亮為父,要尊敬有佳。

諸葛亮對劉禪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也有見劉禪如見先帝一樣的尊重。

所以說諸葛亮沒必要怕不禪,但劉禪行為不端對諸葛亮有三分忌憚!


江山多此多矯


諸葛亮與劉禪之間的關係是否是“麻稈打狼,兩頭害怕”呢?

諸葛亮是蜀漢政權的重要組成力量,尤其是在劉備去世之後,幾乎掌管了所有國家事務。誠然,諸葛亮憑藉其出色的才能,幫助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功不可沒。自然最後位居權重。而劉備在世時也似乎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以致後來白帝城託孤時有了允許諸葛亮自領封王的說法,看去劉備對諸葛亮是十分的看重,感情也極深。

劉備真的對諸葛亮這麼好嗎?真的是想把親手打造出來的蜀漢政權交給諸葛亮嗎?我看不然。首先劉備是託孤在前,允諾在後。既有試探之意,又有設坎之嫌。這樣諸葛亮也就只有託孤之任,沒有奪權之份。再比如劉備罰漢中時,隨劉備入川的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這裡劉備是不是有意要分散一下諸葛亮的權,壓一壓諸葛亮的功那,免得功高蓋主。後來進攻東吳時留守蜀中的依然是諸葛亮。所以說劉備對諸葛亮並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

劉備對諸葛亮如此,劉禪如何,劉備這些思想難道不會傳受給兒子嗎。劉禪其人性格懦弱,雖然也有一些手段,但是不強。陳壽評劉禪是:即是明君,又是昏君。任用賢相是明君,信任宦官是昏君。他一方面依靠諸葛亮治理國家政務,一方面又聽信宦官所言防備諸葛亮,致使諸葛亮幾次北伐失敗告終,而諸葛亮也在行軍作戰中防備著朝中之事。

誠然,天下之事,沒有絕對的信任,何況封建制度下的君與臣。以上僅為戲言,博君一笑而已。



萬冬雪語


這要從兩人說起,當初劉備託孤給諸葛亮,一是看重他與諸葛亮多年深厚的情感和他的才華信懶,除諸葛而外沒別人了。但作為皇家,劉備既信懶也有所提防,最起碼有某種疑慮心理。以至他說出那些好象是試探,但又無法肯定的話。

諸葛對劉禪好比是一位忠誠的後媽後爸,還是難的。有事不得不說,不得不管。當又要恰到好處,免得為嫌疑。北伐被詔回兩次,除了問明事由,即便是有多大的怨由,也只是說請罷了,除了對奸臣黃皓有所責問並提醒對禪外,也沒有對劉禪怎樣,也不可能怎樣?

而劉禪呢,軍國大事從不多過問,一切由諸葛相父操持。他對相父是尊敬的!從來也沒責怪過什麼。壞就壞在黃皓等奸人上和劉禪自身上。他們迊合了劉禪貪安樂,不愛朝政的心理,獻媚討好,使其喪志,最後亡國。

謝謝!

說請應為:說清。特更致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