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戰爭中,作為參戰國的大清朝是徹徹底底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嗎?

李聰


主要是嘉慶帝過早廢除文字獄,導致邪說橫行!

文字獄廢除後,英夷、日夷,立即對大清實施“心戰術”,分化朝廷、漢人。英夷主打:“來幫助漢人驅逐韃奴”!日夷主推:“我乃徐福後人,來助漢人豪傑光復河山”!英、日的“心戰術”取得巨大成功,獲得了巨大利益。

反之、不會“心戰術”的漢斯、法軍、俄軍,常被打的死傷慘重,如法德最強野戰軍,只一戰,就在娘子關被打死3000人、傷無算(德法學術界的資料)。

甲午戰爭,漢人從上到下普遍同情日軍,不但海外華僑給日軍捐獻鉅額軍費(秘密獻金、購買戰爭債券等)。

並,(1):國內漢人主動給日軍充當漢奸,北洋水師不許配備實彈、及機密航路,就是被漢奸準確傳遞給日軍(日軍才敢伏擊北洋水師)。(2):漢人施法詛咒漢軍,打死日軍會遭報應,導致漢軍在戰場上,有組織的對天放空槍,甚至將黃豆裝在炮彈裡,打給缺糧的日軍。(3):日軍戰勝,漢人居然打出橫幅“恭迎王師北還”...上演了華夏五千年史,絕無僅有的種種鬧劇,


綠巨人的生活


甲午戰爭中,清王朝還談不上徹底失去百姓的支持。與其說失去百姓的支持,不如改成百姓對這場戰爭茫然無知更為貼切。

甲午戰爭爆發時,清王朝除了部分官員和知識分子階層知道這場戰爭大概是怎麼回事,其他更廣大的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根本不知掉髮生了什麼事,這就是後來梁啟超先生反思時痛心疾首的國民沒有國民意識的問題。

以甲午戰爭時期的一些史料來看,當時底層社會普遍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分不清大清和日本的區分,甚而在某些地區出現了一些老百姓將日軍的入侵理解為是三國演義版的蜀魏大戰,以為是改朝換代的內戰。

這種局面造成的惡果顯而易見。在清軍一方,更廣泛的社會大眾與清政府脫節,不理解甚至不知道正在進行的戰爭,並沒有能形成舉國一致的敵愾心。一些地區出現的民眾自發反抗日軍的行為,與其說是出自忠君愛國,不如理解為是為了保衛家園、鄉土更為貼切。

(日軍佔領後的金州城內街景)

在日軍一方,當日軍跨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境內以後,也並沒有遭到民間普遍的抵抗,甚至在一些地區,出現了老百姓在家門口貼上“大明遺民”“順民”等字條的現象,而日軍後來準備進攻山東威海市,在遼東的金州、旅順一帶徵用民夫,大量的中國人應徵,後來威海之戰時,日軍中實際上跟隨了大量從遼東應徵的中國民夫,幫著日軍運送糧草彈藥。

(日軍在金州一帶徵集的運輸車輛和民夫)

這種近似荒誕的慘劇,都是當時國民沒有國家意識所造成的,顯現了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還不是個近代化的國家。


海研會


甲午戰爭中,清朝庭沒有失去人民的支持!

在甲午戰爭最後一戰田莊臺戰役,有67歲老將軍唐宗遠組織鄉鄰帶著親屬和兒子幾百人,從老家安徽壽縣走一個月來到遼寧盤錦田莊臺參戰!

在田莊臺,唐將軍被日軍炮火包圍,最後壯烈犧牲!幾百鄉人也一起陣亡!

戰後,清朝庭對唐將軍頒了聖旨進行褒獎!

甲午戰爭中,遼東戰線,宋慶一下增兵30營!

兵源何來,結合文獻記述,所增兵丁缺乏訓練,因此,估計所増兵丁大多都是從後方組織的民眾來前線支援!






甲午戰爭歷史研究


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不會徹徹底底的失去百姓的支持,同樣也不會贏得所有百姓的鐵桿支持。所謂百姓對政府的支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指標來反映。一是百姓對政府的支持率,二是百姓對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就是說,遇到重大情況下,百姓願意為政府作出多大的奉獻。

具體到甲午戰爭爆發時的清朝來看。當時的清朝還是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清朝的體制及運作模式很符合社會的現實需要,所以清朝政府與清朝百姓,還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雖然社會和民眾已有了社會變革的強烈需求,但是社會運作體系還相對完整,社會利益分配體系也沒受到過多的反對。因此總的來看,清朝並沒有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只是百姓對現實已有不滿,對清朝的支持力度在大幅下降,這在當時是個全民普遍現象,與民族問題沒關係。無論漢人丶滿人還是其他族裔,對清政府的支持力度都在下降。

需要明白,政府支持率只有高低之分,沒有零支持率。支持率高不等於支持力度大,支持率偏低也不等於支持力度小。無論政府丶企業還是個人,死忠鐵桿粉絲的人數與力度,都極為重要。清朝的失敗就在於無法贏得足夠數量的鐵桿粉絲,這主要是其政策缺乏感召力,因而對民眾也就缺乏吸引力了。


鬼影147951010


其實中國人在近代以前,從來沒有國家的觀念,有的只是儒家傳統的忠於王朝,忠於君王。所以我們在近代史中經常會看見一種怪異的現象,朝庭與洋人打仗正如火如荼,而洋兵所到之處,老百姓賣米糧給洋兵卻一點兒不受影響,甚至被洋人招為使役,給洋人帶路,這些老百姓絲毫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在賣國資敵。


高建律師


在大清朝的統治者眼裡,一向視百姓如草芥,根本不需要百姓的支持,只需要利用百姓而已,利用完了趕盡殺絕如甲午戰爭之後發生之義和團運動是也。


元亨利貞1111


中國人注重家庭,臣子們效忠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