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做人不狠,地位不穩

今天開始,我們將共讀《曾國藩傳》,一起了解曾國藩這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曾國藩傳》是知名歷史學者張宏傑老師關於曾國藩的集大成之作。

曾國藩的一生,起點極低,但抵達的高度很高。

他出身平常,天賦堪稱同時代大人物中最差,身體也很差,一生與多種嚴重疾病相伴。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性格中還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

但是,他通過不懈的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他的人生經歷,一路奮鬥的精神成長,以及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進行嚴格的自我管理,都能給人以特別的啟示。

曾國藩生平第一大挫折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的一個清晨,曾國藩和父親曾麟書第六次並肩去考秀才。

這是年過四十的父親第十七次踏入考場,而曾國藩也考了快十年,因為屢屢失敗,這對父子在湖南湘鄉已經是一對“名人”,成為鄉人的笑柄。

每一次考試,對曾國藩父子來說,都是一次痛苦的經歷。

首先是辛苦。

去趕考時要帶考籃,用來裝筆墨紙硯、書籍和食物,加起來有二三十斤重,每次都得揹著籃子徒步往返六七百里。

其次是屈辱,考場對讀書人毫不尊重,考試前各種搜身,考試的房間也是狹窄低矮。

而最痛苦的:

莫過於看榜時名落孫山的打擊以及他人的嘲笑譏諷。

這一次,曾麟書終於考中秀才,而曾國藩不僅落了榜,還被主考官“懸牌批責”,考卷被當成了反面典型。

主考官說:

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筆尚可,道理沒講通,大家要引以為鑑。

被“懸牌批責”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相當於被全省示眾。

這一下,曾國藩不光在湘鄉出了名,還在全省出了名。

越笨拙越努力

這次全省示眾對曾國藩刺激極大,這是他長到這麼大第一次被當眾批評。

回家之後,他一頭鑽進書房裡,反思自己這麼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要找出失敗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自己太笨了。

連續六次考秀才失利,這讓曾國藩確認了一個事實:

那就是雖然自己有著極強的進取心,但是上天沒有給自己一個與雄心相匹配的聰明的大腦。

解決自己雄心與頭腦的差距,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發奮,挽回自己的顏面。

他把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裡。

看來看去,曾國藩總結出來,自己的主要問題在於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

那麼,接下來,自己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曾國藩又一次踏上了科舉之路。

這次入場,曾國藩自信已經找到了作文的門徑。

通過苦苦反思,曾國藩悟到怎麼寫文章,才能表達自己的真見解、真感覺,把道理講通講透。

看過考題後,曾國藩並沒有像以前那樣急於下筆,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個時辰,在胸中構思好了整體脈絡,然後才一股一股地展開,最後在文筆上細細打磨。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曾國藩果然中了秀才。

掌握了考試的訣竅,寫應試文章越來越得心應手。

緊接著,他又中了舉人。

事實證明,被主考官公示批評,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考進士雖然有些有波折,但最終還是高中,並一路順利地進入翰林院。

這樣,曾國藩就在仕途上獲得了一個絕佳的起點。

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不僅強化了他“愈挫愈奮”的性格特點,還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

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作為一個笨人,曾國藩發現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處。

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願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結果走不遠。

所以:

“笨拙”看起來慢,其實越到後來就走得越快。

這是曾國藩一生成功的秘訣。

“北漂”曾國藩的焦慮

中進士後,曾國藩前往北京當官。

到北京前,曾國藩是相當躊躇滿志的。曾國藩以前非常自卑,但是科舉的成功讓他找到了自信。

但是到了北京之後不久,曾國藩卻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翰林院集中了當時全國精英中的精英。

和他們一比,曾國藩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嚴重缺陷。

說著一口難懂的方言,人也土裡土氣。

更重要的是,因為他以前讀的基本都是應試教材,精力全用在了八股文上,閱讀量嚴重不足。

曾國藩發現自己視野狹窄,觀念庸俗。

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成了曾國藩新的焦慮。

此外,曾國藩發現自己性格上也有許多缺點:

第一個是浮躁、坐不住,愛閒逛串門,愛去刑場看殺人;

第二個毛病是為人傲慢,修養不好,經常和人發生衝突;

第三個毛病是“虛偽”,順著人情說好話,言不由衷亂夸人,還不懂裝懂;

第四是“好色”,愛看美女。

三十歲立志學做聖人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慾望。

三十歲這一年,是曾國藩一生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立志學做“聖人”。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要麼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要麼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曾國藩學做聖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寫日記”,為此他專門向唐鑑請教。

首先,他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記中規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記的作用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通過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

所以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動,甚至每一個念頭。

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曾國藩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對自己的性格、脾氣進行反省。

對於自己最愛犯的“言不由衷”“虛偽”“浮誇”,他在日記中也是高度警惕。

至於戒“色”,他也動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動了色心,多看了哪個美婦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記下來,痛切自責一番。

為了堅持聖人標準,曾國藩把日記送給朋友們傳閱;

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為坦誠地公佈在朋友面前,讓大家一起監督,這樣他就不好意思偷懶了。

曾國藩學做聖人取得的第一項成功是戒菸。

戒菸成功,極大增強了他“學做聖人”的信心。

他自以為通過記日課,便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點,但過了數月之後,他發現,戒菸乃是“脫胎換骨”事業中最容易做的事情。

要改掉其他缺點,則遠不如戒菸那麼容易。

在他的日記中,記錄了大量他自我掙扎的例子,比如:

經常因為抹不開朋友的面子而打亂自己的學習計劃;

別人喊他去菜市口看殺人,他很高興地答應了,走在路上又想起自己是要做聖人的;

他發誓不再與人吵架,卻又與人爆發了一場大沖突,事後又後悔反省自己……

經過不斷的失敗,曾國藩領悟到:

“學做聖人”是終生的事業,許多根深蒂固的缺點、毛病,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化解。

因此,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

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

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質就是“有恆”。

從曾國藩的日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這一生,就是不斷自我磨礪的一生,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

從青年到老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記中不斷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為。

六十二歲時已經功成名就的他,在日記中的自責自省,和他三十歲立志做聖人的時候,仍然一模一樣。

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後用三十年,來戒掉其他更難戒的毛病。

曾國藩的修身過程給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

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也可以成為超人。

他的胸襟可以擴展十倍,他的見識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氣質可以純淨十倍,再愚鈍的人也會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曾國藩一生成功的第一個要訣,就是立志高遠。

這一志向,驅動他一生不在小誘惑、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縮。

【結語】

今天,我們瞭解到曾國藩是如何通過笨拙的努力考上進士,到北京做官。

在發現自己和別的精英相比,存在許多嚴重缺陷後,他立志學做聖人,並從寫日記開始嚴格要求自己。

那麼這樣的立志對他接下來的京官生涯會有怎樣的影響呢?下次接著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