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後裔認為,把香港租借給英國是有功,不是賣國行為,你怎麼看?

嶺南人士葉生


那有這種說法,香港租給英國,是清政府無能被英國強迫之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而英國治理香港也全為了自己,他們利用這塊黃金地和優良港口,為英國賺取大量財富。如果沒有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的崛起,香港幾時能到祖國的懷抱是不可想想的。在香港迴歸之前,英國還幻想著繼續統治香港,是鄧公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拿回這塊幾代人夢想回歸的土地。今日還有這樣的人認為是英國統治,讓香港發展起來,真是奴才想法。那麼請問?今日之中國是誰讓她強盛起來,是我們中國人自己,依靠的是我們的智慧和勤勞。再想一想,現在的英國還想在南海建基地,是亡我之心不死!


米書叔叔


打個比方,一個老頭子好吃懶做還抽大煙,家裡窮的不行了,但是家裡有個眉清目秀的閨女。

村裡有個惡霸惦記上了她,把老頭拉來打了一頓,逼他給閨女寫了賣身契,好好一個姑娘從此就成了惡霸的小妾。

後來時過境遷,姑娘給惡霸生了兒子,也就是現在的小少爺,白白胖胖的。這時候老頭已經死了,老頭的兒子看到自己外甥挺闊綽,逢人便說:“俺爹當年把俺妹賣給惡霸算是賣對了”。。。。。

。。。。。。。做人就是可以這麼不要臉。

賣兒賣女,之後恬不知恥的說自己是為了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這就是無恥者的邏輯。

你肯把兒子送給富人,他讓他天天管人家叫爹麼? 當年英國到處巧取豪奪,不是惡霸是什麼?

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時代,對那些有錢便是爹,有奶就是孃的人,我還有何話可說?

這本就不是個問題的問題,能引起爭論也是我意料之外。反對者無非是拿現在的香港生活水平與大陸相比,得出一個賣國無罪割地有功的結論。。。。也有人批評我水平太低,沒有遠見。在此我就花點時間深入分析一下他們的心理。

首先這反應出了很多人對自身民族的自卑,認為只有外人統治中國人才會過得更好,他們認為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我不得不說他們的歷史關實在是太狹隘了。

香港的例子其實是很特殊的,就香港而言他如果不割讓的確不會有今天的繁榮。但這完全取決於香港只是個芝麻大的地方,一旦放大,看看鄰國印度就知道了,英國人為了維持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故意維持了種姓制度,百姓窮苦,政府貪汙。為了維持印度對自身的依賴還搞出了印巴分置,打了大小三次印巴戰爭到現在也沒消停。說英國統治會更好的,只看到了香港,沒看到印度,建議到印度去走兩步。

而且這麼多介香港政府港督永遠是英國人,其他政府首腦也是一樣,華人永遠都是二等公民。即便現在,香港還居住40萬英國外籍公民,但這些人既沒有選舉權,也沒有英國的居留權,英國真把他們當自己人麼?著這個你們又有沒有想過呢?

世界上無論哪個強國都努力向公民傳遞這樣一個意識,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是偉大的,我們不比任何人差。美國人為了把自己和英國人區別開連英語都搞了一套美式的。我們的前輩正是抱著這樣信念才讓如今的中國屹立於世界。可嘆有些人跪的太久了,還真的就站不起來了。

而且世間沒有常開不敗的花朵,世界在變,連香港的前主子大英帝國都沒落了,香港人再不努力,整日怨天尤人,老本是吃不久的。

至於笑話我是工人,窮人的,“肉食者鄙不足遠謀。”這句話請翻譯下。

注:1.(首先更正我前文的一個重要錯誤,就是租借香港的南京條約不是李鴻章籤的。割讓香港發生於道光年間由欽差大臣耆英簽訂,而李鴻章是慈禧時代的重臣,差了幾十年。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本身是個偽命題,我也是看了問題之後一時義憤填膺,沒能仔細甄別,這口鍋還行不是李鴻章的。但李一生賣國無數,也不差這一條了。)

2.(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賣國條約,1876中英《煙臺條約》,1884中法《會議簡明條約》,1885中日《天津條約》。。。。。這一系列條約列強都是利益均沾的。)

雖然問題是個偽命題,但我覺得還是有討論的必要,因為看看評論就知道,為了榮華富貴,可以豁出去的人真的不少。。。







漁陽戍


從長遠來看,從歷史的來俯瞰,可以這麼說當年出租香港是大功一件。首先它是租不是割讓。其次,如果沒有這次租,香港現在就是若干沿海荒島中的一個,不可能誕生這麼一箇中國的現代化的城市。第三、如果沒有香港,就沒有今天的深圳。第四、如果沒有香港,就不大可能有改革開放。最早提出改革開放的人,就是從香港得到的啟發。第五、沒有香港,就沒有中國經濟的今天。改革開放之處,中國已經與市場經濟絕緣幾十年,如何搞,誰心裡都沒數。是香港商人大量回來投資,不僅帶動了內地經濟的發展,也教會了內地人如何做生意,他們從國際市場拿回的訂單,溝通了大陸市場跟世界市場的聯繫,為大陸經濟的起飛奠定了條件。俄羅斯經濟的不成功,跟缺少香港這樣一個地方有關。


漂流木2


打個比方,也不知道恰不恰當。一位農婦因為生育了太多兒子供養不起,就把其中一個兒子送到一家別人家。多年之後,在農婦身邊的孩子日子依然比較清貧,而送出的孩子卻過得很出息,很富有。農婦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去找到這個兒子說,你要好好報答我,我送你走是有功勞的,要不然你還會和你的兄弟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地裡幹活,不會像現在這麼好!對這樣的人,我只想說: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關於香港的租借,是清政府的行為,不是李鴻章能決定的,他只是作為代表去簽字。但是你李鴻章的後人居然以香港發展得好這樣一個理由認為李鴻章有功,真是給祖宗丟臉啊!我想李公在簽字的時候也是會感到屈辱的吧,要是李公知道你們這一群邀功的後人,怕是棺材板都按不住了吧!


平步青雲285283246


李鴻章晚清重臣,但決不能說是功臣。從簽訂《中日修好條規》《中英煙臺條約》到《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李鴻章一生簽訂了十餘個賣國條約,這是誰也無法抹殺的事實。就如他同時代的左宗棠所說: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有人說,李鴻章是背鍋俠,替大清替慈禧太后背黑鍋。那我要問,是誰讓他背的?他自己主動去背的。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在無道的亂世,李鴻章可以選擇退隱,迴歸田園,獨善其身,而不是汲汲於功名富貴,去賣國求榮。

有人說,李鴻章把香港租給英國有功,看看香港發展得多好!中國古人有個傳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李氏後人不直接表明對親人的態度,避開親人的過失與罪孽,甚至為李氏正名,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把割地求和、分裂祖國的賣國行為說成有功於後人,簡直荒謬至極!

還有人說,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創辦工廠,創建北洋水師,使近代中國工業化。是的,在中國邁向工業化的進程中,洋務運動稍微起了點作用,可中國仍沒擺脫貧窮落後的命運。北洋水師在與日本人的黃海大戰中,全軍覆沒。

李鴻章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身上沾滿了起義軍的鮮血,後來又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賣命,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落個賣國賊的名聲,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歷史就是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顯示給世人的是公正無私。黑的不能說成白的,錯的不能說成對的,奸臣不能說成忠臣,否則就是顛倒黑白,是非不明,忠奸不分。

往前追溯一下,乾隆時期,秦檜的後世子孫祭拜祖先時,其中有人寫下兩句詩: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面對害死岳飛的先祖秦檜,秦氏後人感到慚愧,感到羞恥……這才是正確面對歷史的態度,而不是妄圖翻案,洗白……


融融118


三問李鴻章後裔:

◆ 租借香港有功?為什麼後人只記住了鄧小平,而不是李鴻章?

◆ 租借香港有功?為什麼香港沒有一處李鴻章雕像?

◆ 租借香港有功?為什麼一直選擇沉默,如今卻發聲?

作為清廷的中堂大人,我相信李鴻章是有血氣的中國人,我也相信當時的他沒得選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作為清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員,完全可以拒絕簽署告老還鄉。交給慈禧那個“遭老婆子”,讓她揹負百年罵名。租借香港的確是喪權辱國,從你提筆的那一刻起,你的名字註定會被後人唾罵,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何為主權國家?首先是領土完整,而租借香港是清廷的不作為

我想不用我向李鴻章後裔普及什麼叫“主權國家”了吧?我們常說的領土完整是指一個國家的:領土、領空和領海權在這個國家的手中,而不是別的國家說要就要說管就管。在此之前中國的領土達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而到最後被慈禧的清廷割讓的七零八落。八國聯軍侵略北京如同逛街,火焚圓明園如同孩子玩火一般,而清廷皇家只顧自己逃命,再強盛的國家遇到這樣的統治者,何談家不破國不滅?

從簽訂“不平等條約”那一刻起,註定成為民族家國的罪人

不可否認,李鴻章是有他的功勳的,但是自古以來功不抵過。從他提筆簽訂“不平等條約”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被釘在了民族的恥辱柱上,註定成為國家的罪人受到後人的唾罵。亂世自古以來就以成敗論英雄,管你曾經立下何等豐功偉績。在喪權辱國的罪責之下,任何解釋和行為都是蒼白無力的,唯有選擇沉默。

別看香港現今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如果沒被租借不一定比現在差

有人說,香港租借出去還是有所收穫的,曾經的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國家化大都市”和“深水良港”!棟哥以為如果香港沒有租借出去,若還一直是清廷掌權,那麼香港有可能還是殘破的小漁村一個。但畢竟新中國成立了,面對治國咱們共產黨人的眼光不一定不如英國人,香港的發展和治理不一定不現在差,說不定比現在還好。

所幸通過小平同志的斡旋,香港順利迴歸祖國懷抱

關於香港的迴歸,最終還是要感謝鄧小平通知的堅持,與英國當局的斡旋,才得以使香港於“租期”滿了以後重回祖國“懷抱”。回收香港迴歸的這20多年來,祖國與香港心手相連,“一國兩制”的發展方針使得香港,始終以健康的姿態發展進步。功過自在人心,到底誰遺臭萬年,誰名垂青史,自有後人評說,功過自在人心嘛!


棟哥曰


“租界”與“租借”,一字之差,千里之別!

租界指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他國強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時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區,在租借期內主權仍屬於出租國。如:九龍租界地、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而租借則是,一國為了實現某些目標主動將土地租給他國,如2017年中國與斯里蘭卡簽署的《漢班託塔港特許經營協議》,這份協議中的內容,就是屬於租借。

2017年1月,中國人民為了實現世界大團結的目標,受到斯里蘭卡人民的邀請(主動),雙方經過多輪協商、共同簽訂了中斯《漢班託塔港特許經營協議》。

協議規定,斯里蘭卡向中國某企業移交該港口的經營權,並租用該港口周邊的土地,租期為99年。

當然了,租借斯里蘭卡的漢班託塔港,完全是為了團結第三世界人們、促進共同富裕的,與那些帝國主義列強的做法完全不同!

租借與界的最大區別是:租借是主動,租界則是被動;租借需要給付租金或者相應利益,租界則不需要。

當時這份協議被簽訂後,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卻非要說漢班託塔港是中國的租界,但實際上,這白紙黑字寫得清楚明白:是租借!

看到這個租期,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百餘年前中華民族所遭受的恥辱。

清朝末年,列強紛紛侵入中國。他們不僅侵佔我們的國土,還逼著當局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比如說俄國強租旅順大連99年、英國強租香港99年等等。

根據史書的說法,列強當年強租土地的時候,租期定的是100年,為何清政府拼死也要保住1年,只租99年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大清國“糊裱匠”李中堂了。

甲午戰爭期間,北洋艦隊在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全軍覆沒敗給日本,致使北京門戶大開。為了阻止日軍繼續深入,李鴻章只好央求美國出面調停。

帝國主義都是一丘之貉,日本戰勝了大清國,讓所有人知道清政府是個軟貨,任誰都可以隨便捏了。要不然,真要有心幫助清政府渡過難關,為什麼不在打的正激烈的時候出面呢?他們之所以袖手旁觀,是因為不管誰贏了,對他們都有好處,畢竟列強與清政府之間還有個“一體均沾”的條款。

在美帝國主義的調停下,日本決定不再進攻,但是他們卻要求清政府派李鴻章前去日本談判。為什麼不找別人,偏要找李鴻章啊?因為日本人通過甲午戰爭已經看出來,李鴻章和清政府一樣,都是可以捏的慫包。

日本人找李鴻章,真真應了那句俗話:龍找龍、鳳找鳳,老鼠專找會打洞的。

不到20天的時間,李鴻章就“圓滿”結束了日本之旅,為清政府帶來了“驚喜大禮包”《馬關條約》。

李鴻章刷刷刷籤個字,2億兩銀子沒了、臺灣沒了、遼東半島也沒了。(後來在俄國的干涉下,日本歸還了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讓列強知道清政府很好欺負,但他們沒想到,清政府竟然這麼好欺負!那可是2億兩白銀啊。

2億兩白銀是什麼概念,這麼說吧:美國買阿拉斯加才720萬美元,甲午戰爭之前所有的戰爭賠款加起來都沒這麼多!

清政府的“大手筆”,一下子眼紅了西方列強,尤其是北邊的俄國。畢竟俄國“干涉還遼”有功嘛,於是就惦著臉和李鴻章商量,欲租被日軍佔領的大連和旅順,租期100年。

李鴻章聽到此消息,大吃一驚,他似乎沒想到:俄國人也這麼黑!

因為剛剛簽過《馬關條約》,李鴻章內心對簽訂各種條約還是有逆反心理的。尤其是在簽訂馬關條約的期間,自己捱了一槍,讓日本方面少訛了1億兩白銀。挨槍子兒這件事使李鴻章覺得:列強可以提條件,咱們也能討價還價嘛!

面對俄國咄咄逼人的態勢,李鴻章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其他條件都可以答應,旅順大連乃是龍興之地,不可以租。”俄國人看到李中堂如此硬氣,當然不肯罷休。於是,一面派兵向清政府施壓,一方面給李中堂300萬盧布的“回扣”。無奈之下,李鴻章只好答應了租借一事,但是覺得100年租期太長,能不能少一點。

俄國人大手一揮,把100年的租期改為了99年。李鴻章見狀也不再好拒絕,只好在《中俄密約》上簽字。

有一種說法是,根據國際慣例,如果一個國家連續使用一塊兒土地超過100年,那就可以獲得該土地的主權。這種無稽之談雖然非常可笑,但是對當年的李鴻章卻很有幫助。

在他看來,這個“國際慣例”至少讓別人覺得,李中堂的確在維護祖國領土。

日本人和俄國人的連續操作,驚呆了所有的西方列強啊!他們大呼:原來巧取豪奪還可以這麼搞,只要把李鴻章伺候舒服了,條約豈不是想怎麼籤就怎麼籤?

一時間,李中堂成了西方列強眼裡的大紅人,各國紛紛誠邀李中堂前去“外交訪問”。

弱國哪裡有什麼外交啊!所謂的訪問,不過是想最大限度的宰大清國罷了。從歐美兜了一大圈回來之後,各國紛紛派出代表要和李鴻章談判。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自然也不甘落後。他們覺得香港太小,希望拓展界址,並把勘測好的地圖呈遞給李鴻章。

李鴻章接過地圖一看,這麼小一塊兒地方,離北京城又這麼遠,那就同意了吧。於是,英國就這麼隨意地、不動一刀一兵地強租了新界地區,租期和俄國人一樣,也是99年。

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滿,中國人民解放軍憑藉強大的國力做後盾,才地收回了這一片國土。試問,倘若1997年的中國還像晚晴那麼積貧積弱,英國會把香港歸還中國嗎?

李鴻章為了一己私利,畏於列強淫威,不顧國內反對,毅然而然出賣國家主權,致使領土喪失、尊嚴殆盡。這樣的賣國事實即便再有苦衷,有再多人為他洗脫罪名,他李鴻章也“白”不了。

不知,李中堂要是看到21世紀的中國能被他國邀請參與租界,他心中會作何感想!

當時的他顧及根本就想不到,中華民族有一天也會在異國他鄉租借一塊兒土地,而且租期也是99年!

《漢班託塔港特許經營協議》,無疑是在打李中堂的臉,但可幸的是,當年他丟下的臉,中國人終於撿起來了,只是,中國用的時間未免太長.......


記者李滿


很多人有一個錯覺,因為香港曾被割讓給英國,於是香港是在英國人的治理下才變得繁榮,是英國人給香港帶來了文明,對不起!這是個天大的誤會!仔細回想一下,香港是什麼時候被割讓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被割讓出去的,這是哪一年?1840年,香港成為人們印象中的“東方之珠”是什麼時候?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時候距離1840年已經過去至少130年了,也就是說英國人治理香港130年,香港都默默無聞,怎麼突然成為“亞洲四小龍”了?我直接揭曉答案吧,是中國人自己幹出來的!是國共內戰,大陸地區尤其是北京上海的大小財閥們為了躲避戰亂,攜家帶口南下到港,帶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才,中國大陸此時與西方敵對,市場全部封閉,只有香港澳門作為對外的窗口,香港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正如那句話說的:“站在風口,就連豬也能飛起來。”至於英國人在香港做了什麼可圈可點的事情,想來想去,也就一個“廉政公署”能拿得出手吧


凌奧1


香港是分三次被英國強佔的,前兩次是割讓,即在1842年和1860年分別割讓了香港島和南九龍半島;第三次是租借,即將新界租給了英國,時長是99年。

不過,在英國對香港的三次野心中,前兩次與李鴻章沒有任何關係。清朝割讓香港島給英國,是清朝皇族耆英和伊里布去談的。清朝割讓南九龍半島,是清朝皇族恭親王奕訢去談的。而清朝在1898年將新界租借給英國,才是李鴻章談的。

李鴻章一生,代替清朝與列強簽訂了眾多的不平等條約,深受列強歡迎,也被慈禧太后譽為肱骨之臣。李鴻章簽訂的這些條約,其實是清朝國力孱弱、而皇室不思進取的結果。

在晚清的歷史上,李鴻章可以說就是一個賣國賊,因為他簽訂了太多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租地的,什麼都有。但是另一方面,李鴻章也是清朝能夠拿得出手的少量的外交人物之一。

除了李鴻章以外,清朝還有一些外交大臣,但是大多數都比李鴻章更弱,比如滿臣崇厚等人,他們與列強的談判,讓清朝損失的利益往往或更多,就連清朝自身都覺得無法接受;還有一些外交大臣,比如曾紀澤等,對列強就非常強硬,但是往往又讓列強無法接受。所以,懂得進退的李鴻章往往就成為了清朝和列強都能夠接受的人物。這也是晚清的大量談判,多數都是李鴻章出馬的原因。

當然,說李鴻章租讓新界給英國是有功的行為,這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李鴻章租讓新界給英國,雖然是無奈之舉,但絕不可能被認定為有功。寸土河山,無論是誰丟的,都會遺臭萬年。


蘇綻


這和日本人強姦了某女性,生下了私生子,此子後來通過奮鬥發達起來一樣。他是否會說,感謝日本人強姦我母,讓我得到了曰本人基因,成就一番事業之類的話?

香港是滿清割讓給英國的,李鴻章是滿清政府的代表人物(許多人就誤認為香港是李鴻章割讓的)。的確,香港後來成為東亞一顆經濟明珠,是否就說是英國人的功勞?當初割讓是正確的?城市管理是一回事,而割讓涉及到國家主權問題,況且那是戰敗求和的犧牲品?

再說了,香港之所以發達,是拜新中國成立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之福發展起來的。當時,香港是新中國唯一與西方國家進行經濟貿易活動的口岸。大量的中西方貿易物資都從這裡轉口進出,頻繁的交易使這個城市迅速崛起,從而帶動了城市經濟發展。而給香港帶來這個機會的是中國大陸,而不是英國人。

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前,香港默默無聞,大陸開放後,香港也被後來的深圳,上海急趕猛追,優勢不在。

這個題主無非是說香港被英國治理興旺發達,也有李家一份功勞,為李鴻章洗白。這是徒勞的。懂得歷史的人誰也不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