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

歷史大變局


諸葛亮並無心殺魏延,魏延是被楊儀所殺,若魏延不死,蜀漢不過繼續內鬥,最終被魏所滅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一、魏延之死不過是蜀漢內部勢力的一場角逐

我們先說說魏延這個人,當年隨劉備入川立下汗馬功勞,地位僅次於關、張和諸葛。蜀漢政權建立之後,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是個難得的將才。但是他生性孤傲,目中無人,言辭多有偏激,劉備死後,除了諸葛亮能鎮得住他,朝中沒有幾個人能跟他合得來。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建議自己單獨領一路大軍北上,仿照當年韓信,最後和北伐大軍一起會師潼關。但是諸葛亮是個相對保守的人,北伐的決定我是為了打壓西川本土勢力,爭奪權利。魏軍的數量四倍於蜀漢軍隊,取勝的可能性非常小。但魏延是一介武夫,沒太多政治上的心眼兒。諸葛亮沒有答應,魏延非常不滿意。


魏延和長史楊儀本身就存在諸多矛盾。別人見魏延都避其鋒芒,偏偏楊儀跟他對著幹。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可以調停兩人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死後,單靠費禕等人根本壓不住魏延。這些事情也早被諸葛亮料到,臨死之前,聚集眾將商議班師事宜,決定讓魏延斷後。但魏延明白,沒有諸葛亮的平衡作用,他回去之後一定會被楊儀等人收拾。於是派兵攔住大軍班師的路線,大有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楊儀、魏延二人紛紛上奏朝廷說對方謀反,朝廷之中替魏延說話的人幾乎沒有。這樣的政治格局對魏延非常不利,魏延手下的將士知道魏延有錯在先,為了自保,紛紛倒戈逃亡。最後魏延剩下了孤家寡人,楊儀派太馬岱將其誅殺。


說到頭,這是蜀漢政權內部的一場爭鬥。本身對蜀漢政權並沒有傷筋動骨。

二、若魏延不死,要麼繼續爭鬥,要麼魏延上位統領三軍,但這都改變不了蜀漢最終滅亡的結局。

諸葛亮原本是蜀漢政權內的定海神針,他死後出現各方勢力的互相角逐符合政治邏輯。如果魏延沒有被殺,蜀漢政權的內訌還會持續下去。魏延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但在朝中他的人緣並不怎麼好,如果魏延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和生存就會受到威脅,最終魚死網破,發生兵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就算是極端的方式,魏延接替了諸葛亮的統兵大權,恐怕還會加速蜀漢的滅亡。魏延是個將才,但不是帥才。他曾統兵鎮守漢中十餘年,尤若長城,拒魏軍於關外不得南下。在劉備和諸葛亮的眼裡,魏延是個難得的虎將,但領兵和用兵是兩回事。魏延往往看事不看局,否則也不會那麼輕易被楊儀幹掉。如果他做了統帥,估計會傾其全國之力有第七次、第八次北伐。而蜀漢的國力根本支撐不了這樣的戰爭。

三國時期,魏國的人口蜀漢四倍,經濟至少五倍以上,綜合國力對比,不是一個量級的。三國後期,魏國已變得一家獨大,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蜀漢無論誰統兵都改變不了最終結果。


牧漁子


在正史記載中,諸葛亮並沒有想殺魏延的想法與行動,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在與楊儀爭權奪利的過程中,被楊儀派大將馬岱所殺。《三國演義》中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偉大光輝形象,突出他能測算身後事,安排他一直想殺魏延,而殺魏延也是諸葛亮死前定下的計策。魏延之死突出了諸葛亮的無上智慧,也淡化了蜀漢政權的內部爭鬥,符合作者尊漢貶魏的指導思想。魏延本死於蜀漢的內部權力鬥爭,羅貫中將其寫成丞相諸葛亮的身前計謀,談化了蜀漢政權的內部問題,美化了蜀漢政權的。

筆者看了《三國演義》原著後,還有一個大膽猜測,關於諸葛亮為會什麼一定要殺死魏延的原因。諸葛亮死前進行了祈禳之法,希望能向天再借二十年陽壽,但是最終被魏延踢翻了一盞燈而失敗。諸葛亮夜觀星象,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在姜維的建設下用祈禳之法延壽,他在帳中地面上分佈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倘若七日之內本命燈不滅,就可救他自己一命。結果在最後一日魏延以報軍情為由闖入大帳,不小心踢翻一盞燈,致使諸葛亮的祈禳之法失敗。諸葛亮一定預測到了魏延會減他陽壽,因此他一見魏延就想殺死他;諸葛亮死前,為了報復魏延,就安排楊儀與馬岱依計誅殺魏延。

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相互爭鬥不斷,實力是三國中最為弱小的。另外蜀漢政權人才不多,智力除了頂尖的諸葛亮外,後繼無人;武力除了五虎上將外,後繼亦無人。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後繼人才又十分稀少,因此如果魏延不死,蜀漢還是不會發展壯大,只會在內部的消耗下被魏國攻滅。魏延雖然有大將之才,但是他作為三軍元帥還是力有不及;作為政治家,他更是門都沒有入。魏延不死,他也不能中興蜀漢,更不可能完成諸葛亮都沒有完成的北伐壯志。

魏延不死,則楊儀必死,楊儀也是一個能力平平的人,他也沒有中興蜀漢的能力;魏延掌權後,他必然會一力北伐,而結果是被魏軍擊敗,蜀漢提前滅亡罷了。魏延雖然是蜀漢元老,但是他的能力與威望並不高,論武力他遠遠比不上五虎上將,論政治能力他連李嚴都比不上,因此他北伐必然後勤不足。以魏延的性格,他如果北伐不能擊敗魏軍,那麼為了保證性命與富貴,他投降魏國也是極有可能的事,以漢中之地降魏國,他得到的榮華富貴應該不低。所以說無論魏延死還是不死,蜀漢都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


大秦鐵鷹劍士


當時天下約80萬軍隊,魏國約50萬,吳國約20萬,蜀國約10萬,蜀國明知打是打不過的,但不打也不行,日子一久,更打不過,所以每次出動5萬人北閥,對方魏國都能動員20萬人候著,1:4誰打都一樣結局。這一點諸葛亮很明白,但北閥一來打壓蜀中本土李嚴派系,統一思想,穩定政治,二來表明自己在外打仗,無野心上位,穩定皇帝疑心。三來煅練幹部隊伍,團結骨幹。其本質一種拉練和遊擊性質,但這話不能明說,所以蜀國每次北閥騷擾,均點到為止,以不損失人員為原則。而魏延有才幹,則想打大仗,打攻堅戰,一心為國爭光,建功立業,自然和丞相的想法不太一樣。說到底,魏延是職業軍人,只會打仗,不懂政治。結果讓諸葛亮留下的人害了。

魏延若在,統一天下不可能,蜀國自保沒什麼問題,但他性格孤傲,較難成為帥才,是前峰型將才,最好辦法調到中央當文職,培養一下,有事領軍出征,則可有大用。



西川古城


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殞命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門)。臨終前他密詔了楊議,馬岱,姜維及撤軍後事,同時還會見了後主劉禪派來的特使李福,回答了後主劉禪對朝中的後事按排,諸葛亮逝後依次由蔣婉,費褘,董允繼任。當亮把這些事按排後就去逝了,然後蜀軍按照諸葛亮的生前計劃撤軍。由於諸葛亮的存在,當時的蜀國還呈現出一派團結和氣的景相。當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就失去了主帥,使一些有能力的將領不服文官制肘,魏延和楊儀就是在這個關健時刻出現的爭議。從根本上講魏延在這時絕對沒反叛蜀漢的思想,只是藉此機會對以楊儀為首的文官集團發洩不滿,就《三國志》史書也沒有說諸葛亮要除掉魏延,而是由羅貫中的歷史小說編造出來的。事實證明,魏延和楊儀都是兩敗俱傷。諸葛亮之所以能贏得後人的千古傳唱,是因為作為一個丞相在工作崗位去逝,按現在的說法是因工去逝,而且在出師表中說出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經典名言,還有就給後主劉禪的遺言,表述了自己一世的廉潔並且對子孫的嚴格要求。諸葛亮的這些品德就成了後世士大夫忠君,為國,愛民的榜樣。羅貫中為了拔高諸葛亮的形象,就把一些虛構的出色的事實和智慧都集中在諸葛亮的身上,把他神話了。當然作用一部歷史小說,畢竟有真人,真年代和一些基本事件,肯定是有一些虛構的事情。但這影響不了《三園演義》作為一部優秀名著存在。與言情小說,社會l小說和意識小說有著極大的差別。


天外有天76419277


魏延真的該死嗎?腦後真的有反骨?恐怕史學家也搞不明白。但是魏延死了,不是戰死沙場,而是被自己人殺了。一代名將,生的英勇,死的憋屈。自己人為什麼要下黑手?有人說他擁兵自重,有人說他意圖謀反,有人說他愛得罪人,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三國演義書中把諸葛亮和魏延設為對立面,從魏延投劉備開始就沒見他倆和解過,這就為魏延的結局打下伏筆。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了實際大權,劉禪就是個傀儡,凡事都由諸葛亮決斷。魏延則屬於刺頭,經常和諸葛亮唱反調,兵出子午谷的建議沒被採納之後,不但心存不服,而且頗有微詞。這讓諸葛丞相能接受嗎?別人都唯命是從,就你魏延有見識,敢和我對著幹?這不是赤裸裸挑戰我的權威嗎?不知道老子一直看你不順眼啊?等著,老子就是死了也要把你弄死。楊儀也是素來和魏延不和,又忠於諸葛亮,那麼好吧,亂箭齊發,魏延沒辦法躲開了,只能受死。

歸根結底一句話:站錯隊是可以要命滴!


禁街虎1


魏延文韜武略在蜀中諸將中首屈,包括被後人吹捧為武聖、剛愎自用的關羽等五虎將,只因後入蜀營,怕遭猜忌,不敢施展才華,每事都謹慎、小心,隨著關羽等人先後死去,蜀中再無其它將領可用,就連武藝平平的廖化也出任先鋒,這不得不說這時的蜀國文武全才的將領也只有魏延了,而諸葛亮又不敢輕易使用,從諸葛亮與魏延對話可以看出對魏延的依賴,魏延說:我身前部,理應當先破敵,諸葛亮:當先破敵乃偏、裨之職,你身為大將安肯輕出,可見諸葛亮對魏延在使用上非常謹慎、唯恐有失,當然如果說二人有矛盾可能也是出於用兵的方略上,魏延對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也有微詞,難免有傳言者而導致矛盾升級,諸葛亮唯恐自己死後無人能駕馭魏延而產生後患,故設計誅之,這是羅貫中筆下的故事,長史楊儀也不是善槎,從他回到成都後被冷落後所發怨言:如果當時帶領全部兵馬投魏,肯定會受到北魏的高規格的待遇和獎賞而不會如此冷落,從楊儀所言給人以猜想:會不會是楊儀有野心,想掌控部隊,又怕魏延不服,假借諸葛亮遺書而殺了魏延,也未可知也,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


手機用戶64566423121


將軍級的人物,與丞相級的人物是有巨大差別的。丞相級的人物,上對皇帝負責,下擔負著國家的安危。而將軍級的人物僅上對上級負責,下對士兵負責,考慮的是局部利益!

古代有驕兵悍將之說,魏延可稱的上是悍將!

諸葛亮在世之日,對魏延都難以馭使,且魏延此時已是前朝少有的大將軍了,對諸葛亮尚且頂揰,諸葛亮一死誰還能制約魏延?他一定會一意孤行,驕橫跋扈,其結果只能是斷送蜀軍,沒有第二種可能,蜀國亡的更快!因為魏延根夲不是梟雄司馬懿的對手!


狼煙一九三一


又是這種問題,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的情節大都是作者編出來的,所以最好不要再如果怎樣就會怎樣,因為情節是為了塑造人物而生的。記得當初收魏延的時候嗎?劉備,諸葛亮達成共識——此人有反骨,日後必反。諸葛是不贊成收魏延的,劉備為了展現自己的仁慈,收了魏延。諸葛既然能收魏延,就能駕馭得了他,而羅貫中設計了在諸葛亮死後,設計殺死魏延,凸顯了諸葛亮在三國中計謀第一的地位。


不用文章321


真實歷史:蜀漢後期,自相殘殺,擁兵奪權-中國歷史的轉捩點:朋黨,宦官專權。

小說:魏延枕骨凸起,有反叛之心;諸葛亮講正統:大一統思想,而魏延如後來的鄧艾,採取偷襲獲取蜀漢,在封建社會為人不嗤,也有藉手殺漢獻帝之名-不忠不孝。


手機用戶59590921051


不對,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而是他死後被楊儀所斬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