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軍神,打仗曾經零傷亡卻被史書一筆帶過

胡恩威說:“萬曆年間的大將戚繼光,如果以西方觀點去看,可以算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在黃仁宇的書中,黃以“孤獨的將領”來總結戚繼光有志難伸的坎坷命運。

中國最後一位軍神,打仗曾經零傷亡卻被史書一筆帶過

一代名將戚繼光在陽曆1588年1月17日離開了人間,按照陰曆計算,為萬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萬曆十五年,其實這一年大明王朝並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表面上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僅發生了若干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之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如大風如青萍之末,成為帝國走向崩潰的前兆。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是選取這最為平淡的一年,去除一切突發事件帶來的不確定性,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帝國為什麼會走向衰敗。

這一年,元輔張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將戚繼光也在年底在貧病交加中歿了,女真在東北開始立文制,遙遠的西方開始爭奪海權。

中國最後一位軍神,打仗曾經零傷亡卻被史書一筆帶過

戚繼光出生於一個軍人世家,戚家因祖上立有軍功,得以世襲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正四品),這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地市級軍分區司令,可謂是典型的紅二代官二代。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雖然為官一生,但是他非常清廉,家中甚為清貧。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繼光十七歲,為入京辦理襲父職,家裡竟賣掉房子才湊齊路費,但是未等到戚繼光襲職歸來,景通便於家中病逝,死的時候“家徒四壁,惟遺川扇一柄、臥內一榻”,安殮之費,亦皆出於借貸(《戚少保年譜耆編》卷一)。為官不腐不敗,竟然連安殮之費都沒,官制至此,已然有大廈將傾之勢。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被任命為都指揮僉事,(明代軍事指揮職務都指揮使屬官,相當於副指揮使,正三品)督理山東備倭事項,從此開始了他的抗倭歷程。

南灣之戰:殺敵281人。我方傷3人。無一人陣亡。解救百姓1200餘人。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我方戰死3人

上峰令之戰:全殲倭寇千餘人。我方陣亡13人。解救百姓2400餘人。

牛田之戰:殺敵698人,我方無一人陣亡。解救百姓1000餘人。

平海衛之戰:殺敵2451,我方陣亡16人。解救百姓3000餘人。

福建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犧牲13人

林墩之戰、葛塘之戰、王倉坪之戰、蔡丕嶺之戰,大小80餘戰,戰必果,攻必克,最主要的是,和戰績相比,己方的傷亡十分微小。

倭寇不是烏合之眾,在戚繼光抗倭之前,幾個倭寇就能攻下一城。戚家軍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建立在改革基礎之上,唯改革才是強軍的唯一途徑。

戚繼光改革了兵制,從世襲兵改為募兵——招募義烏礦徒;把衛所制重組為隊、哨的編制;改進裝備,通過長牌、藤牌、戚家刀、狼筅組合以十二人為一小隊作戰,史稱鴛鴦陣法。以四小隊為一哨,一哨四面兼顧,便於部隊的分合與機動作戰。

中國最後一位軍神,打仗曾經零傷亡卻被史書一筆帶過

他在軍事生涯中寫成了《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為冷兵器時代軍事鉅著!

他軍紀嚴明,戚繼光調守薊鎮時,部將胡守仁帶三千浙兵報到,正值大雨,浙兵排立郊外,從早至晚,在大雨中隊形整齊,無一人不聽從指揮,觀者無不驚駭。

戚繼光鎮守蘄鎮多年,將漏風漏雨的蘄鎮防線打造成固若金湯的國門,保住了邊境的十六年的安寧。

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儒家文化發展後,將這“三不朽”視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後又發展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戚繼光戰果輝煌,可謂立功;著書《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可謂立言;軍紀嚴明護國護民開太平可謂立德。

但,在儒家眼裡,軍人是沒有地位的,這“三不朽”從來不是對軍人的美稱。更何況,戚繼光的某些作為,在儒家的標準裡,是典型的“奸臣”?

上文說過,戚繼光父親正四品官職,不貪不汙,死了連安殮之費,這樣的官制這樣的時代,要想做事怎麼辦?

屈原《漁父》中有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皆醉獨醒”怎麼辦?儒家的回答是“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在官場上混不下去了,撂下一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飄飄然就去了鍾南山種菊花。

民國魯迅在《吶喊·自序》裡有這樣一段問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戚繼光沒有大嚷,也沒有“窮則獨善其身”,他“與世同汙”,滾在世俗的泥塵中,該送禮送禮、該請客請客、和戚繼光關係很好的大才子王世貞都在批判張居正的同時說戚送給張大人美女,高級禮品,甚至用軍車押送,當然,這些我們都無從考證了,也不需要考證,腐化的時代要做點事只能如此。

“戚繼光的長處,在於他沒有把這些人事上的才能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而只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的手段。他深知一個將領只能在社會情況的允許下才能使軍事科學和軍事技術在現實生活裡發揮作用。他接受這樣的事實,以盡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辦好,同時也在可能的情況下使自己得到享受。至於合法或不合法,以他的政治眼光看來已無關宏旨。” —— 黃仁宇

我們只需要知道,戚繼光被彈劾離職的時候:“領將軍印三十餘年,家無餘田,惟集書數千卷而已”。他的所有收入,無論正當與否,都用於了交際,而交際也只是為這個時代,為撮爾小民做點事而已,而他自己,是清白的。

他不是無底線、無原則的“與世同汙”,軍隊的後勤歷來是最來錢的地方,但卻是從士兵嘴裡摳糧,戚繼光改革了,得罪了一批人。明朝武器裝備,歷來由工部製造,武庫掌管進出,一批豪門高官在這裡撈油水,戚繼光也改了,又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

“與世同汙”妥協了的戚繼光同樣是偉大的!

清朝,北洋水師副將劉步蟾,看到軍械局製造的炮彈質地粗劣,就曾憤然上書,請求將炮彈一類軍備生產劃歸北洋直接掌管。結果如石沉大海。你直接掌管了,你北洋軍備有保障了,我從哪裡撈錢?甚至誅心的問:有兵有糧有裝備,你難道想造反?北洋水師的悲劇由此註定!

是的,在以文制武的時代,武將想兵、糧、裝備都掌握,這就是造反的罪名。就連戚繼光在蘄鎮軍民擁戴都成了罪名!

御史彈劾,內閣擬旨,將戚繼光調任廣東,

“轅門遺愛滿匯燕,不見胡塵十六年。誰把旌麾移嶺表,黃童白叟哭天邊。”

中國最後一位軍神,打仗曾經零傷亡卻被史書一筆帶過

戚繼光到廣東後,自知朝中已非當年,屢次上書請求致仕。文官因故下臺,只要上書致仕,朝廷都會面子上駁回幾次,給個面子,而戚繼光卻是一紙詔令來了,罷官!一代功臣名將,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了軍隊。他能征善戰的舊部,全都遭到清洗。

公元1583年,戚繼光離任;而後幾十年,皇太極統帥關外軍隊,屢次由這一帶繞道入關,直搗京師,最遠一次打到了山東。1644年,清兵入關!

戚繼光的晚年極為慘淡淒涼,他不是貪官,沒有積累,罷官後,俸祿也沒有了,最後的時光,貧病交加。萬曆十五年(1588年1月17日),戚繼光,雞鳴時分,“口雞三號,將星隕矣”,一代名將,落寞悲涼的死去。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英雄遲暮遠比美人白頭可嘆,因為,這是民族的悲劇!

中國最後一位軍神,打仗曾經零傷亡卻被史書一筆帶過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海波平了,名將罷官、英雄遲暮、死於貧病,萬曆十五年,盛世的泡沫也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