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老八為何覺得雍正如果不在皇上位置上是贏不了他的?

半卷



第180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為老八自始至終都沒有看透雍正的不顯山不露水,一直以為雍正不如他,只不過是因為康熙傳位於他才會成功的。

其實腹黑的雍正自始至終,一直是將老八當猴子耍的。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眾所周知雍正的登基是走的為國為民的孤臣路線,方能得到康熙的賞識,最後歷經太子兩次被廢,賢王老八多次奪嫡風波,才險而又險的登上皇位。

以大眾印象來說,雍正就是屬於職場上那種一絲不苟,能力很強卻不善於拉幫結派,不會玩什麼心機的優秀人才,最後被公司領導所賞識,才得以火箭般的升遷。

雍正最大的對手賢王老八也是這樣認為,所以在八王議政失敗以後。老八失落之下,冷笑著說道“皇上四哥,你贏了你贏了。”繼而不甘心的說道“可是弟弟告訴你,如果你不是皇上,你是贏不了的。”然後又說道你看看這滿朝文武除了一個你給掌過燈的狀元王文昭還有兩個高官厚祿的軍機大臣,和已經廢了的老十三,誰替你說話了?

意思是雍正只是贏在處在皇帝位置上,實則已經是人心盡失了。

那麼雍正真的這麼簡單,真的只是因為處在皇上位置上嗎?

非也。


雍正可沒有這麼簡單,這位九子奪嫡最後的勝利者,才是真正的扮豬吃老虎的狠人。

首先就以雍正王朝電視劇背景來說,它的主題是“改革”,然後圍繞著改革衍生了一系列事情。其中雍正自然是改革的實行者,諸如老十三、張廷玉、田文鏡、李衛等人都是他的支持者,而賢王老八則是反動派,通俗來說就是影視劇中最大的反派boss。因此二人的鬥爭從九子奪嫡,一直延續到雍正登基以後的八王議政,老八最後雖然失敗,但可謂是雖敗猶榮,誘使弘時奪嫡,導致了弘時被賜死落幕,臨死的一封信,又使雍正吐血暴亡,差不多是同歸於盡了。

老八這樣強大,也是他不服氣雍正的原因所在。

那麼雍正真的只是那種為國為民,單純的孤臣式人物嗎?

其實並不是,通過九子奪嫡的各種勾心鬥角,我們可以看出,雍正的奪嫡方針是走最高統治者康熙的賞識的路線,因為決定傳位於誰的是康熙,而並非其他人,因此雍正便不結黨營私,成為辦事能力很強卻又威脅不到康熙統治的孤臣,最後方能成功。

而老八是走的處處學習最高統治者康熙的奪嫡方針,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康熙產生此子像我的欣賞感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得到朝廷百官的支持,得以有底氣奪嫡。但是老八卻忽視了一個最大問題,那就是學康熙,卻不把握康熙的心理。不懂最高統治者對於結黨營私的厭惡之深,因此為康熙所深深忌憚乃至討厭,被康熙評價為“處處學朕,卻處處學不會。”最後更是奪嫡失敗。

以這方面來說,在把握最高統治者康熙的心理上這種大局觀上,老八是敗的體無完膚。


雖然這二人都是走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路線,但是老八的得民心者路線,是拉攏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帝國統治的基層代表之士紳。他認為只要可以拉攏控制住這上至廟堂,下到士紳的龐大統治集團或者說既得利益集團,就可以天下太平,高枕無憂。

說白了老八應該是走著得官心者得天下的路線,也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最大的守舊派。

雍正的得民心者路線,則是切切實實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路線。因為雍正的大局觀更高,他清楚帝國統治的穩定來源於平衡,如果極度不平衡,就會破壞統治的土壤,當時帝國是百姓負擔越來越重,而官紳階級是越來越富有,社會越來越呈嚴重的兩極化,各種社會矛盾是一觸即發,因此他急需要實行新政,來緩和社會矛盾,以達到愛新覺羅家族江山萬年永固的目的。

關於雍正王朝電視劇所表達的雍正來說,比之現實歷史上的雍正也是不遑多讓。因為現實歷史上康熙身為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任皇帝,加上前任順治帝已經統治全國近八十年,當時社會各種弊端迭出,尤其是滿漢之分的對立,看似盛世的表面之下,帝國已是暗流湧動岌岌可危了。

而且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便是在享國98年時,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滅。朱元璋在《討元檄文》中,還提到“胡虜無百年之運”。當時清朝接近八十年,更是加深了這個說法的可行性,如果康熙真的選擇傳位於寬仁的老八,而不是實行新政的老八,那麼清朝真的有可能在康熙之後便亡國。


言歸正傳再說說雍正不顯山不露水的能力,雍正這個人看似是直性子的孤臣,其實是最善於借力打力,來攪亂局勢使兩方僵持,自己趁機漁翁得利。

以刑部冤案來說,雍正可謂是高明,鄔先生認為牽扯到廢太子,雍正不宜出面,更何況他是太子一黨的人。結果雍正是以這個想法更上一層樓,先是以孤臣姿態,接下這個差事,然後自己將自己搞出病來,將皮球踢給老八,事後老八因為誣陷太子,氣的康熙直說“其心可誅其心可誅”,老八也因此被踢出繼承人名單。

到了二廢太子以後,老八收買高福想獲取雍正的秘密,老十三說出高福之事,這時“待人有欠寬和”的雍正,竟然是不聞不問。

當然雍正並非是真的不聞不問,而是把握住鄔先生急於助他上位的心理,放水將太子的親筆信如此重要的東西交給鄔先生,鄔先生又示意高福交給老八,使廢太子的罪名出在老八身上,而不是雍正身上,事後高福也被賜死了事。

還有通過二次廢太子可以看出,雍正一直力挺太子,其實是居於幕後,然後坐看太子與老八斗,使自己沒有多少壓力。太子倒了以後,雍正又審時度勢的舉薦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分化了八爺黨,將老八的一黨的老十四樹立為老八新的奪嫡對手,自己相應的減輕了壓力。

再說說立大將軍王,老四與鄔先生的密謀是舉薦老十四為大將軍王,年羹堯為陝甘總督,這樣就可以死死壓制住老十四的十萬大軍,這是什麼想法呢,潛臺詞更是到時候即使不是傳位於雍正,也可以壓制住老十四的十萬大軍,有搏一搏的本錢。

到了老四、老八、張廷玉、馬齊,同時被罷免官職以後。雍正對鄔先生說道,你雖有房杜之才,我胤禛卻無李世民之命啊。直接自比為殺兄殺弟,逼迫父親禪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可見雍正的野心是真的不小,可不是什麼善良之輩。

由此可見,雍正可不是那種易於之輩,而是心機深沉之輩。只不過他的方式,從來都只是幕後謀劃,推人上臺,自己再隔岸觀火,同時可以保持好名聲,使對手諸如老人等人放鬆警惕。


而且雍正登基以後,也是有意識的拉攏新生力量,比如說親自為狀元王文昭掌燈,力保劉墨林,更是將其留在身邊做侍讀,還有將張廷玉等爭取為支持新政的中堅力量,可謂是心思縝密,步步為營的。

像八王議政,則是引蛇出洞的釣魚執法。大家可以看看,雍正對於老十三擔心老八的回應,是“要是膿包遲早擠了他。”還有政變發生時,一再示弱引誘老八說出大逆不道的話,以更好的收拾老八收拾八爺黨,唯一有強烈情緒波動的也就是老十三的不知所蹤罷了。還有很多細節也是可圈可點,具體分析,宋安之在前幾期就分析過,有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私信我,可以將分析的文章鏈接發過去,具體一看的。

由此可見,雍正是腹黑高手,因為一貫作風就是不顯山不露水,或者說他身為改革的實行者,身為主角,是不能將陰謀的一面露出,所以只能適當表達出來,所以給人一種表象,那便是雍正是贏的幸運,老八說雍正是處於皇帝位置,才可以贏是有道理的。

其實真正的玩心機,老八壓根不是深謀遠慮的雍正對手,只不過電視劇的劇情基本上都是點到為止,並沒有說清楚罷了。

當然宋安之的分析,並非是抹黑雍正之舉,而是想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全新視角,所謂古代的帝王心術,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如此套路很深的,沒有絕對的黑暗,更沒有絕對的光明。畢竟好人當不了好皇帝,好皇帝當不了好人這個道理還是很對的。

現在大家看明白雍正王朝這部燒腦神劇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180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名不正則言不順。古代不管是起義,還是政變都講究名正言順,出師有名,為的就是爭取人心。比如,唐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事後,官方給了說法,我李世民此次政變是為了“自保”。李世民我不動手,就要被兩位兄弟害了。這種說法也在新唐書有所描述,而且也一直流傳至今。李世民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名聲,也是為了爭取民心。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聯合關外的鐵帽子王,企圖逼宮篡權,實行所謂的“八王議政制度”。而此時,雍正登基已久,雍正貴為天子,是九五之尊,名分早就定下了。天子是萬民的君父,對天子不敬就是大逆不道。文武百官朝拜天子,上孝君父,下安百姓,這就是身為臣子該守的本分,也是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綱常倫理。所以,雍正當了皇帝,誰要是違揹他,推翻他,誰就是無君無父無禮的。雍正在位多年,大局穩定,已經站上了道德、禮儀、綱常的制高點。這對雍正來說,無疑是天然的優勢。

再來說說老八,老八胤禩愛惜自己的賢王名聲,不肯當亂臣賊子,不肯立即逼宮弒君篡政。這就有點沽名釣譽了,簡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逼宮就逼宮,講了那麼久道理,這也是我想不通的。老八曾信誓旦旦對老九說,此次行動有九成勝算,還有一成是天算。老八有點自以為是了,他口中的九成勝算,在優柔寡斷的行為下,實際上一成都不到。

事實上老八當時已得到隆科多的呼應,控制了九門,豐臺大營也被關外王爺所挾制。老八隻要心一橫,殺了雍正,事後再徐圖進取,大事也許可定也。但是呢,老八猶猶豫豫,為了名正言順,一直和各方理論過來,商量過去,時間就這樣被耽誤了,老十三爭分奪秒,控制了豐臺大營為四哥雍正逆轉了局勢,雍正這才反敗為勝,八阿哥功虧一簣,其實就是為名聲所累。
老八敗了,他為自己的沽名釣譽大笑。

“皇上四哥,你贏了,你贏了,可是弟弟告訴你,你如果不是皇上,你是贏不了的”。

最後老八好像明白了這一切,他向弘時傾訴到“賢有什麼用,百無一用”。


成大事者, 要麼不拘小節,要麼大仁大義,天下歸心。老八沽名釣譽,不切實際,所以才幹不成大事。他最後再怎麼抱怨也無濟於事,誰讓他明白的太遲了呢。

(一家之言,往後餘生,歡迎分享吐槽關注)


風雪夢不逝


其實這不過是老八一廂情願的看法而已,在九子奪嫡的時候,四爺也不在皇帝的位置上,也不在太子的位置上,甚至還不在儲君的人選之中,可最後還不是四爺贏了。

所以老八那句話只是他對自己的安慰,掩蓋自己失敗的結果,如果四爺不是皇帝的話,那他就不用和他鬥了。


老八一直都想不到四爺能做皇帝,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自己做皇帝或者做攝政王

其實老八胤禩絕對是個人才,四爺也是當面誇獎他:“只要你用心,就沒有什麼做不好的”。這句話可是承認了老八的才能,對一個政敵能有如此讚譽,除了說明四爺的胸懷之外,更證明了老八的才華,連對手也要讚歎不已!

老八才華出眾,又有百官支持,按理說他是成為皇帝的最佳人選。可天不與我,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居然被四爺截了胡,這麼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這任誰都受不了!所以老八一直都在和四爺作對,以“八爺黨”暗中操控,佈置各種難題給四爺。到最後還想操縱弘時,陰謀奪權,野心過大而又格局太小,根本不能為人君。


四爺如果不是被內定的話,確實也很難贏得了老八

如果不是康熙內定了四爺繼承皇位,併為他做了多手準備的話。要論硬碰硬,四爺還真不是老八的對手,從四爺當上皇帝后,百官、旗人、皇族等勢力的動作來看,他們都比較偏向於老八這一邊,這也令到四爺的新政進行得異常艱難,甚至有一些還不得不妥協辦理。

老八一開始是死都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輸給四爺這個“天下第一閒人”。從雍正繼位開始,到被抄家為止,老八才算“悟到了”。他認為自己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是民心所向的皇帝,“八爺黨在哪?八爺黨在天下人心裡”,雍正不過是一個靠陰謀篡位、矇騙聖心的小人而已。

特別是“八王議政”事件的時候,為皇帝說話的人居然少之又少:一個老臣張廷玉;一個狀元尹繼善;一個病得快死的老十三;半個唯唯諾諾的馬齊。其他人全部都是站在自己這邊的,這真的讓老八“倍感欣慰”啊!

這就更加驗證了老八那詭辯歪理,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人心所向,而認為雍正不過憑藉著那皇帝的威嚴暫時贏了一局罷了。歷史遲早會證明雍正是錯誤的,而會為自己不吝溢美之詞。一想到這,老八覺得自己已經贏了,雍正雖然贏得了現在,可他贏得了未來。




狐史首丘


做官不是講人緣

《雍正王朝》是一部良心好劇。劇中的八爺胤禩,這個人物塑造得非常之好。

不去糾纏是否歷史真實,單單就劇論劇而言,胤禩輸的不冤。可以說,他到死都不知怎麼死的。

在搞什麼八王議政,實為逼宮那一段,雍正在十三爺胤祥的輔佐下,力挽狂瀾,成功保住帝位。

胤禩見大勢已去,索性撕破臉皮:皇帝四哥,你贏了,可是如果你不在皇帝的位置上,你是贏不了我的!真是這樣嗎?

八賢王!八賢王!啊,呸!就這樣的見識,這樣的德行,這樣的手段,還敢自封賢王,也不覺得臉紅!還要臉不?

相比於雍正皇帝,胤禩是無知膚淺的。不必說,康熙是如何討厭他,“其心可誅!”這是康熙的原話。因為康熙看透了老八,其人貌善心毒、包藏禍心、覬覦大寶。這樣的兒子,康熙是痛心疾首的,怪不得康熙辱罵胤禩出身卑賤,胤禩的生母原在辛者庫做過事,是下賤的差事。

胤禩處處在學皇阿瑪康熙,卻“處處學得不像”,一些趨炎附勢的官員,如蒼蠅逐臭一般圍繞在胤禩周圍,營造了“八王大”、“八大王”的假象,實際呢?一群烏合之眾。即便如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九爺、十爺、十四爺,亦不是鐵板一塊。

一個大將軍王,就讓八爺黨分裂,八爺、十四爺心生嫌隙,互相傾軋。除了一個九爺胤禟,滿劇中,小編倔奇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是鐵心支持胤禩的。後來,雍正用很殘忍的手段折磨死了胤禟,就是因為胤禟跟錯了人、站錯了隊。

說胤禩無知,無知就表現在他根本不知道一個最淺顯的道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胤禩只看到了表面,以為給別人一點兒小恩小惠,就可以收買人心。實際上,依附他的人大多是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誰和他一條心!?

而雍正,不僅有俠肝義膽的十三爺胤祥拼死力保,更有久經官場的股肱大臣張廷玉的仗義執言,連一個資歷太淺的新科狀元都敢頂著天大的壓力向八爺黨們怒吼。

公道自在人心,有時只是不說而已。

官場、職場,做人、做事,皆是這個道理――

人緣好是表象,符合人們的利益,才是王道!


吉祥有福


八阿哥明顯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當初九子奪嫡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最後八阿哥輸了,他不從自己身上考慮,反而把原因簡單的歸結於是康熙皇帝傳位給四爺,要不是你絕對的不行。殊不知,四爺排兵佈陣,連當初如果帝位傳位給別人,如何絕地反擊的計策都想好了。



雍正阿哥時期的鄔思道一直在幕後為四爺出謀劃策,這是八爺都壓根不知道的。四爺一個人已經和八阿哥智謀旗鼓相當了,再加上一個《雍正王朝》裡智慧數一數二的角色,八爺肯定是幹不過的。況且他原來的最大倚仗佟國維也不能全心全意為他,而是為了自己的佟佳氏。佟國維在新太子選舉的最後使出一手“捧殺”,直接把八爺送上了砧板。太子沒選成,還被定了罪,降了職。

說白了就是八爺的格局,沒有雍正高。最後八爺逼宮的時候,他算來算去還是算丟了重要的十三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句話可不是白說的。雍正則在他逼宮以前就放下話,讓他自己去搞,如果是膿包,一定就要把它擠掉。可見雍正這時候已經成竹在胸,相比之下,八爺的九成把握,自然就弱了一些。康熙心懷天下的心吧,八爺一點也沒有學到,只懂得以表面的賢,籠絡人心。所以他的關係一點都不牢靠,比如說十四爺他都要派人去監視一下。

黃河發大水,追繳國庫欠款這樣在康熙需要人才,替君父分憂的時候,八爺遠遠的躲在了後邊。刑部換死囚案八爺更是圖謀不軌的陷害太子,置太子於死地。他的這種行為比大哥直接說要為父除掉太子的行為更可惡。說不定這時候康熙已經在擔心自己什麼時候不要被這個八兒子也給弄死了。四阿哥表孤臣的肺腑之言,聽了就讓人舒服極了。




紅雨說歷史


首先肯定的說,如果雍正不在皇上的位置,確實贏不了老八

老八胤禩在當時黨羽遍佈全國各地,軍政大臣有多一半都是老八的人,財力雄厚,到處撒錢,籠絡了大批人心,實力確實在雍正之上,為什麼老八沒有成功奪位呢?其實老八最後是心軟了,不想留歷史的罵名和成為歷史的罪人,更不想因為和雍正的競爭葬送了大清家業。雍正雖一生正氣,但政令不通,執行艱難,財力乏饋,如果不是老十三和幾位貼心大臣救援,早就被老八趕下臺了,所以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既定的事實很難再去改變了,老八最終放棄了與雍正的對抗。


經典大觀園


LanyaLanya以為,老八能有這種想法,是一種太過自負的表現,也是他在爭奪皇位中敗得體無完膚的致命弱點。

這裡我們要明白,雍正不在皇上位置的時候是什麼?雍正不是皇上的時候是雍親王,四阿哥,四爺吧?老八呢?老八那時候也是赫赫親王,是八阿哥,是八爺,對吧?現在呢?現在雍親王不成了雍正皇帝了嗎?你八爺不還是廉親王嗎?LanyaLanya就不明白了,這雍親王怎麼就贏不了你廉親王了?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淨扯蛋嗎?

要LanyaLanya看,八成是這老八沒當上皇帝給氣得腦袋上哪根筋短路了:既有點胡言亂語,又有點邏輯亂碼,要不就是油鍋裡的炸雞——只剩得嘴硬了!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只說劇情。

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

因為八阿哥在野,當然就可以不管貪汙腐化問題,還可以無視財政困局,更可以大肆為勳貴官員說情,自然能夠積累名聲,得到大多數官員的支持。

反過來,雍正如果在野,同樣可以這麼做。如果八阿哥當皇帝,不需要考慮國庫裡沒有錢財支付軍費維持費?可以縱容貪汙虧空?

呵呵。


四川達州


老八一直沒有想到當皇帝的竟然是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