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才子恃其才智而得名傳,也恃其才智而失生身,在當時的環境裡是不是順勢而為呢?

假說


論起古代文人風骨有的失身以成仁,有的捨身而取義。很多人都會哂然一笑,感覺太過不值。然而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唯一傳承5000年而且經久不衰,置其根本這些傲骨錚錚書生文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崖山之戰10數萬軍民復國無望跳海而死

明朝楊漣寧願忍受酷刑拒不屈服於魏忠賢而取義

文天祥拒絕高官厚祿投海自盡留下曠古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沮授拒不降曹,審配城破之日面北而死

還有近代無數先烈慷慨赴難

正因為有這些傲骨書生 凜然文人深深影響我想才會有捨身以成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才不至於一有強敵便舉國投降淪為奴役。這才是真正的文化,思想,品質。也是我們短短几十年便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基礎之底蘊




憤志書生


古人云:“百無一用是書生。”,古代文人因才華得到賞識,後又恃才而傲造下禍根,他們張口子曰,閉口子曰,卻不知當世能決定一切的是那九五之尊。皇上賞識你的才華決定重用你,如過你因國事與皇上爭執,皇上念在你為國為民不會為難你,但你偏要拿著皇家的私事當國事論,還拿儒家規範帝王,那真是玩到頭了。要知道在中國從來都是王權第一,宗教向來是輔助帝王統治的,這一點與歐洲不同。想想盛唐時期,山東大儒屢次嘲諷李世民得位不正,後來武則天得位,他們又沒完沒了得唸叨,最後都挨辦。要知道當年漢武帝獨尊儒術不是因為他崇拜孔子,而是因為儒家之學方便他管理朝政,以漢武帝個人來講,不見得多麼信奉儒家,而書生們再用儒家學問規範帝王,那不就是找死嗎。


老白說歷史123


典型的文人:滿腹窮酸的之乎者也,講究文人的氣勢和派頭,他不能為家裡創造什麼價值。

文人的寧折不彎,什麼叫文人風骨:我不能上戰場為國殺敵,但也絕不做走狗,以文為武器,誓死不屈。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文人存在,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不倒,才會屢次絕處逢生。



052D昆明艦


大多數的文人其實和平常人一樣,儒家文化希望為國家培養的是君子,但實際更多的是偽君子。當然,不能否認其中的高風亮節,有骨氣的人物,清官是有的,但是不多,大多數讀書人做官後,你只能希望他少貪一點,不能指望他完全不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和皇帝是依附關係,你可以有風骨,但是前提是你要保證你有足夠的經濟實力。


Jason0976


人生不過百年,早死晚死都是要死,懼怕死就不死了嗎?有人活得精彩如霍去病,匆匆二十有三,青史留名,滿篇功績。有人朽木一根,活到百歲又如何呀?三位雖然遭難,但衛道而死,終是人生無憾,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才是做人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