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有曹魏的基礎,卻為何用了十餘年滅東吳小國?

有寶


在蜀國滅亡後,東吳又扛了17年,可以說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東吳形式最好的時候,是公元252年的東興大捷。諸葛恪的四萬人把司馬昭的七萬人按在地上錘了一頓。

加上此前諸葛恪已經解決了東吳孫權時代的心腹大患——山越。吳國這個時候,是有中興的跡象的。

但是在254年的時候,諸葛恪的20萬人在新城慘敗。東吳實力嚴重受損,此後孫家內部還有嚴重的鬥爭,內耗。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吳國,在魏國面前已經是翻不起多少風浪的。

但是奇怪的是,蜀國在公元263年滅亡,而吳國則扛到了公元280年。原因還是有不少的:

1.長江天險和東吳水師

長江是個神奇的防線,尤其是從北向南打的時候。雖然防線比較長,但是能登陸作戰的地方,還真的沒多少。

只要能守住其中的幾個點,就能進行有效防禦。

有了長江天險,怎麼能少的了東吳水師。

為了減少東吳水師對西晉滅吳產生影響,西晉也一直在編練自己的水軍。而當年滅蜀之後,沒有馬上對吳國動手的重要原因,就是:

吳有長江天險,且善水戰,北人難以取勝。

2.東吳自己很跳,而且有能臣

西晉知道自己很難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一擊得手,滅亡東吳。所以就一直在積蓄實力。

但是東吳就很皮了,一直主動對西晉進攻,雖然規模比較小,但是也確實是拿下了不少地方。

東吳這邊,也有陸抗、陶璜等能臣,尚且可用。

3.西晉自己也不太平

西晉在276年的時候,什麼準備都已經做好了,就準備送吳國上路了。畢竟忍了這麼多年,就看東吳在那裡上躥下跳。

剛準備動手,北方的鮮卑又來鬧事。把攻吳的時間,又給拖延了。

一直拖到279年11月的時候,才發兵伐吳。經過了十多年的準備,可以說是一路勢如破竹。僅僅用了四個月,就滅亡了吳國。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