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活到93歲的司馬孚幫助司馬懿奪權,為何他卻自稱曹魏忠臣?

魏思江


東漢末期到魏晉始末,政權分割,藩王爭亂,整個政治局勢很不明朗,政權的交叉盤錯就猶如一條流經山路十八彎的小河一般。


公元180年間,司馬孚出生於東漢時期的一個豪門家族中。司馬孚的老爹司馬防是東漢末年時期的潁川名門司馬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司馬孚擁有司馬朗、司馬懿、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這幾位兄弟。在東漢末年,司馬孚、司馬懿兄弟八人都是當時知名人士。在司馬孚少年時期,時逢董卓篡權奪位等歷史之亂。司馬孚與兄弟在舉家遷移途中,依然不忘奮發苦讀學習。在曹操接管東漢政權的時期,司馬孚一躍成為中庶子,輔佐曹丕。公元220年間,一代梟雄曹操病逝歸天,司馬孚極力保護曹丕繼承帝位。

在曹丕代漢稱帝后,司馬孚高升中書郎、加騎都尉等職。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魏明帝曹叡即位,司馬孚仍然備受重用,任魏國政權時期,主管國家財政稅收的財政大臣。公元249年間,魏國政權時期的輔政大臣司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祖陵祭奠之時,司馬懿舉兵發動了一場震驚朝野的高平陵兵變,司馬孚和司馬師二人一起帶兵將洛陽城控制在司馬氏家族的手裡。等司馬氏掌控了魏國朝局大權之後,司馬孚因功獲得封賞,逐步更換了王凌晉升為太尉。就這樣,司馬懿為主謀的士族豪門隨即展開了慘無人道的誅殺行動。一舉消滅了曹爽一黨在魏國朝局的一干勢力,曹爽事件前後株連達萬餘人。

三國曆史時期,司馬孚一輩子都讓人難以忘記的事情,那就是其對昔日的少東家,魏國君主的態度上。公元265年,司馬炎開闢西晉政權,魏帝曹奐沒了帝位,賜了一個陳留王的名頭,舉家搬遷到外地養尊處優去了,自此魏氏政權消失於歷史舞臺中。

在魏帝曹奐舉家離去的那一天,司馬家族的一份子,司馬孚則代表自己親自前往送行,司馬孚老淚縱橫,緊緊握住少東家曹奐的小手,極度悲傷地說道:老臣生是魏國的臣子,死了也是魏國忠臣之鬼。按照輩分,司馬孚算是司馬炎爺爺輩的了,後者在稱帝后封司馬孚為安平王,並且十分尊寵。不過,司馬孚卻並不以此為榮,至死仍以魏臣自稱。公元272年,93歲的司馬孚去世。

我們通脫司馬懿三代託孤輔主的經歷來分析這件事,司馬懿政治鬥爭經驗的豐富,司馬土族培養了一批忠實的黨羽,在剷除曹爽執政黨之後,司馬家族由幕後小編一躍成了春晚舞臺大導演。曹操以魏代漢,司馬土族以晉代魏,相當於掌控了天下的政權。但是司馬懿一直到死,都不曾封王稱帝,眾所周知,司馬懿權傾朝野的時候,完全是可以改朝換代,自立為帝,最終他沒有走這一步,我想可能是司馬家族幾代人都備受曹氏恩德有關,地球人都知道沒有曹操就沒有司馬懿,曹操懂司馬懿、知司馬懿、寵信司馬懿,曹丕、曹叡也一直都是如此,即使在魏文帝執政時期更是如此。

我認為司馬孚對司馬炎篡位稱帝之後沒有什麼眷戀,他定於自己是魏之貞士,似乎是想表明了自己有反對司馬炎篡魏政權的一種態度。地球人都知道,在魏國末期,朝中大小事務均由曹爽專權專政掌管,司馬土族備受打擊,司馬土族朝政勢力一直處於弱勢群體。司馬家族長期遭受曹爽政黨的火力壓制。所以司馬孚也是反對曹爽專政,自然就支持司馬懿打擊曹爽一黨。但司馬懿廢除曹魏政權的皇帝,以至於在後來司馬土族取而代之,篡曹魏政權、又立晉代魏、而自立為帝的這件事情頗為憤怒。但是歸但是,作為司馬土族的一個成員,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也只有把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至於他是惺惺作態,還是大偽似真、大奸似忠,我們也無從得知。


趙劉果兒


漢末魏晉至今已經過了快兩千年,我們也不知道他當年是怎麼想的。據推測,有以下可能。

第一,有可能他是真的忠於曹魏,對曹魏有感情。

第二,也有可能他是演技派。畢竟司馬家需要有人唱黑臉,也要有人唱紅臉

第三,司馬孚雖然表面忠於曹魏,但在關鍵利益關係上是堅決站在司馬家一邊,和司馬家一體的。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時,就是讓司馬孚和司馬師領兵。

第四,司馬孚幫助司馬懿奪權是肯定的,但他內心是否真正支持司馬家篡位稱帝,這沒有人知道。在當時沒有人知道,過了快2000年就更沒有人知道了。但實事求是,雖然司馬孚幫助支持司馬懿奪權,但不一定支持司馬家稱帝。因為司馬懿太會演戲了,騙過了所有人。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時,他表示只是奪曹爽之權,罷黜其位。所以得到蔣濟等元老的支持。但真正政變成功的時候,司馬懿一概不認賬。誅殺曹爽兄弟,並和蔣濟等人鬧翻。在這一過程,就是司馬懿野心的完全暴露。在這之後,司馬孚是否還支持司馬懿就不得而知啦。司馬懿死後,司馬孚還參與了對吳蜀兩國的作戰。但司馬師司馬昭廢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司馬孚都沒有參與。




啦啦啦小小宇


司馬孚是司馬懿的親弟弟,當年高平陵之變,他屯兵司馬門,控制京師,幫助誅殺曹爽,跟曹爽有關係的親戚都殺了!如果真的是跟曹爽爭權關係,把曹爽廢了就可以了,其他人有什麼關係?

司馬孚若真是魏國忠臣,那也不會同一殺了曹魏宗親這麼多。他只是口頭上說自己是魏國之臣!

有幾點可以佐證:

1)就是殺曹爽,這個不說了。

2)弒殺魏帝曹髦,當時賈充命令成濟把曹髦殺後,他跑到旁邊枕股而哭,並未要求把賈充和成濟要求出死,死後安葬時,他建議以高貴鄉公名義安葬,來抹掉司馬昭弒君之國,為何不堅持帝禮改葬?這是魏國忠臣應有的行為表現嗎?

(3)魏元帝曹奐不得已禪讓給司馬炎,司馬孚並未做任何抗議,默認就是支持的態度,最後哭著和曹奐告別,這有何意義?純屬作秀!按照古代春秋之義,就是等同他一起做了廢君之事,晉朝建立後,他也是接受了安平王的封號,他唯一做的就是天天說我是魏國之臣,明顯是言行不一,掛羊頭賣狗肉!

有人說是他們司馬家做的,他也身不由己。非也,古代以忠君為最高信仰,明知不可為也要盡力而為,更何況他做的都是默認弒君,廢君,接受封王!司馬家有一個人叫司馬順,他就是忠於魏國,晉武帝接受禪讓時,說了:事乖唐虞,而假為禪名!”遂哭個不停,最後被司馬炎流放,但始終保持不變。司馬孚跟他一比,就是相形見絀!

司馬孚之所以史書也被評價為魏國之忠臣,那是因為晉朝建立了,對他這些表面行為也認可,畢竟這是他為了自己的名,唐朝房玄陵編寫晉書時,是有目的,其中之一就是思想教育,即鼓勵臣子忠於王朝,以達到讓更多當時讀書人忠於唐朝的目的,故也承認司馬孚表面說的!

讀書不僅要讀懂,更要思辨,應為畢竟是人寫的,帶有主題思想,所以我們得思辨,不然純屬讀書而讀書


Vincent624


司馬懿奪權的時候,對很多人(世家大族、高官顯貴)來說,並不是司馬懿在造反。而是司馬懿和曹爽的權利鬥爭。這有本質性區別。司馬懿和曹爽爭權,爭的是掌握的權利,在大家看來,都是臣子之間的角逐,不直接和君王正面衝突,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還在。司馬家和曹家爭,屬於國運之爭,直接和君主面對面衝突,屬於以下克上,說白了就是謀反。

司馬懿奪權的時候,首先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一方,爭取到了很多人心,不得不反抗曹爽。這時候的司馬懿並不是要造反,雖然和造反差不多,但是曹爽人心盡失,司馬懿一沒有弒君,二沒廢立,三沒有篡位,所以司馬懿發動的政變,很多人樂見其成。司馬孚幫助司馬懿很正常,不成功,整個司馬家都得死。不光是司馬孚,包括很多大臣,在高平陵政變中或明或暗幫助了司馬懿很多。政變過後的司馬懿依然是曹魏的臣子,司馬孚也一樣,那些在司馬懿發動政變中提供過幫助的人也是一樣的,都是曹魏的臣子。只是大家沒想到的是,司馬懿在政變後翻臉了,毫無底線,把自己做成了另一個曹爽,專權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為晉代魏打下了基礎。

所以說,幫助司馬懿打敗曹爽和曹魏的忠臣並不衝突,畢竟政變之前曹爽是邪惡的,應該被打倒的,所以在曹魏司馬孚不算不忠。自司馬懿掌權以後,司馬孚就基本告退了,司馬氏的所有對曹魏政治上的行動司馬孚都沒有參加,而且對曹髦曹奐多有保護。房玄齡稱他“疾風彰勁草”,正是對他忠心肯定。

司馬孚忠魏,對司馬氏的建國並沒有什麼缺失,卻為司馬家多少保留了一點道義。對司馬孚來說,司馬氏當國,魏臣晉臣沒有區別。作為司馬懿的親兄弟,一生功名顯赫,於國於家,於人於己都沒有缺憾,算是圓滿了。司馬孚個人品性貞節,如松如柏,後人對司馬孚也是讚譽有加。


木小實


歷史就是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女孩,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答案。

司馬孚距離我們太遠,想想類似的人和事,我們也許就豁然了。

大漢奸汪精衛認賊作父、賣國求榮,仍然自稱是和平救國,解救人民。

再近點,哪個貪汙犯在被捕前不是一嘴一個農民的兒子、人民的公僕。

司馬孚這樣的人,釋然點,咱們就靜靜看著他慢慢裝……


沃德歷史書社


以我愚見,這與曹丕進逼漢獻帝如出一轍,漢獻帝三禪帝位於曹丕,曹丕前兩次卻假裝不受。司馬孚幫司馬懿奪權也是得了便宜賣乖的現象。不僅辦事,還得個"忠臣"假象



憤志書生


因為他這一代人如果奪取政權會遭天下人議論,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說明天下還屬漢,只不過權力曹操最大,若奪權則不仁不義,不得民心,他需要有一人先奪權,建立新的王朝,這樣他才能順勢而為,從而達到一統天下的王者霸業,再者按當時局勢分析,三國實力雄厚,明智的做法是不會硬碰硬的,俗話說的好,鶩蚌相爭漁翁得利。


Darker月光


其實司馬孚只是把雞蛋放到了兩個籃子裡,想為司馬家留個後路,並且可以藉助魏臣的這個身份為司馬家招攬依然終於魏國的人才,就像當年荀彧一樣,著魏家之名,行司馬家之實。


水告聊事


不奪權將全家族滅,控制權利後就可以放心做忠臣了。賈奎領人殺死曹奐後他確實很傷心,因為讓他背上了叛名,司馬炎奪位後他也不去祝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