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檄文之猛勇有膽略固當責廟算《李闖王誓師檄文》(文白對照)

千古檄文之猛勇有膽略固當責廟算《李闖王誓師檄文》(文白對照)

《李闖王誓師檄文》

(李自成 明朝崇禎年間)

嗟爾有眾,鹹聽餘言。

在昔胡元乘隙,竊取山河,憑陵我諸夏,擾亂我中華。有明太祖,起自布衣,振翮一呼,天下響應。十有五載,底定燕京。拯黎元於水火,救生靈於塗炭。歷年三百,傳世十六。不圖朝綱曰替,苛政橫行,宦官切柄,民不聊生。馴至清人虎視,遼瀋淪亡。痛我中華,再陷於蠻夷,援舉義旗,重整乎乾坤。不轂以渺渺之身,起自銀州,兵威所至,壺漿竟迎。

茲者三秦底定,建國關中,興師東渡,直搗燕京。指日戈回牧野,

馬放華陽。長安平定,與萬民同登衽席。豈不休哉?

凡爾將士,其宜各抒忠憤,用集厥功。其有摧鋒陷陣,勤勞懋著之士,裂士分茅,錫之帶勵;其或奸宄攜貳,及傲狠違令者,國有常刑,法將難貸。

凡爾將士,共喻此意。無焚我廬舍,無虐黎民,為今約誓,其名勉旃。

千古檄文之猛勇有膽略固當責廟算《李闖王誓師檄文》(文白對照)

天下的人們,都來聽我說的話。

三百年前,北方的蒙古人乘大宋朝政腐敗,竊取了中原萬里山河,奴役我中華子民,毀壞我中華山河。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振臂一呼,天下義軍響應,十五年後,攻佔蒙元都城燕京,拯救天下蒼生於水火中,重振我中華山河。大明朝至今已歷經快三百年了,傳世十六代皇帝。

如今的大明朝朝綱混亂,苛政遍佈天下,宦官執掌朝廷大權,使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致使遼東的滿人對中原虎視眈眈,遼東瀋陽相繼陷落於滿人之手。痛心我中華會再次陷落於北方蠻夷手中,所以我李自成決定高舉義旗,重振我中華山河。我以渺小卑微的出身,從銀州起兵,我義軍兵威所到之處,百姓都挑食壺漿迎接義軍。

如今關中已經被我大軍平定,我義軍已經在此建國。我大軍準備東渡黃河,攻打燕京。不日就將如同周武王伐商一般。長安已經攻克,我將於萬民一同歡慶,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嗎?

凡是我義軍將士,應該奮勇爭先,完成我軍的任務。有衝鋒陷陣,功勳卓著的將士,將會得到裂土分封的賞賜;如果有心懷二志奸詐之徒,違抗軍令的人,國家有刑法,軍隊有法度,絕不會寬貸。

凡是我義軍將士,都應該明白這些道理,不可焚燒百姓的房舍,不可殘害百姓,現在在此盟約,希望三軍將士,舉國百姓都應該一起努力。

千古檄文之猛勇有膽略固當責廟算《李闖王誓師檄文》(文白對照)

《李闖王誓師檄文》發佈人介紹

李自成,生於公元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榆林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

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繼稱闖王。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清軍。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南明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李自成計劃乘舟東下,奪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但大順軍尚未準備充分,清軍分水陸兩路突然襲來,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遭村民誤殺。

不論後世和今天的人們怎樣評價這位偉大的農民起義領袖,不管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都不能抹殺李自成的歷史功績,我們絕不可以成敗論英雄,李自成的功業,李自成的故事將會是被千秋萬代的中國人永遠讚頌的傳奇!

看後人評價李自成的一首詩:

一身甲冑肆橫行,滿腹玄黃未易評。

慣向秋畦私竊谷,偏於夜月暗偷營。

雙鰲恰是鋼叉舉,八股渾如寶劍擎。

只怕釣鰲人設鉺,捉將沸釜送殘生。

千古檄文之猛勇有膽略固當責廟算《李闖王誓師檄文》(文白對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