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從漢中撤退,不用國力和劉備進行拉鋸戰?

胡話壺說


漢中之戰,又被曹操稱為雞肋之戰,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曹操是因為不重視漢中,才宣佈從漢中退兵的。但是其實,曹軍從漢中撤退,那是不折不扣的大潰敗。曹操所謂的雞肋,其實只是一種解嘲而已,說白了就是曹操嘴上不服輸,一輩子打嘴仗沒輸過。



那麼漢中之戰,曹軍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如何的呢?真實情況就是,劉備在斬殺夏侯淵後,漢中之戰已無懸念。當時劉備聽說曹操親率大軍救援漢中。對旁人說,曹操來了也沒用!漢中必然會歸我所有。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劉備當時那麼有把握,是因為他握有三大優勢:

第一、劉備的準備更為充分。

其實從成都攻漢中,劉備一方的後勤壓力會更大。但是劉備鐵了心的要拿下漢中,對蜀中的後勤供養下了死命令,因此他不存在耗不起的問題。反觀曹操,夏侯淵之死太過於突然,曹操也沒想到夏侯淵會死。於是才臨時出征,各種準備都比較倉促。

第二、劉備在戰略上更有優勢。

漢中之戰前,劉備已經與孫權劃分荊州。並且關羽還坐鎮荊州,因此荊州那一邊基本沒有問題。除了孫權之外,劉備沒有什麼壓力了。反觀曹操,他的對手就太多了。這也是他一開始沒有直接出兵漢中的原因。因為他要操心的事情比劉備要多得多。


第三、劉備在戰術上也更有優勢。

劉備與曹操對峙時,他的戰術空間很大,曹操完全是被壓著打,幾乎沒有勝算。下面詳細的說一下這個優勢。

劉備斬殺夏侯淵後,雖然漢中仍然在張郃和徐晃等人的固守之下沒有丟。但是劉備已經反客為主,進入了漢中。並且劉備還憑藉定軍山的地勢優勢,在定軍山上紮了大營。

劉備聽說曹操前來後,他針對曹操在後勤運輸上的劣勢,做出了主動退回定軍山,憑堅山勢據守的策略。

而曹操為保護側翼,防止劉備從定軍山上衝下來,切斷自己的退路,便選擇了從陽平關南渡漢水,在走馬谷南側安營紮寨,與劉備在定軍山下對峙。(紮營的位置與夏侯淵被斬前是一模一樣的)


曹操當時選擇的這個紮營地點,也正是曹軍後來慘敗的原因之一。

因為,當時漢中供養不起曹操的後勤。曹軍的後勤要從關中運來。由於曹操是從褒斜道進入漢中的,所以他的後勤糧道可以用船走褒水河道,然後再從褒水轉漢江,最後再沿著漢江往西,可以直接送到曹軍設在走馬谷的大營。

曹操選擇用船走漢水運輸糧草,各有一個優缺點。優點是水運省事,可以節省民力;缺點是劉備的勢力已經滲入到了漢水南岸,可以對曹操在漢水上的後勤線予以打擊。

曹軍後勤線不安全的這個隱患,曹操自己也知道。所以曹操在抵達定軍山後,為了儘快拿下定軍山,及早班師,便令人強攻。結果曹軍強攻不克,死傷慘重。

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見曹操打的急眼了,便派出趙雲和黃忠沿著漢水騷擾曹軍被拉長至漢水以南的後勤補給線。於是,黃忠、趙雲的這一擊,還真的就把曹操的後勤線給掐斷了!



隨著後勤糧道被截斷,曹軍的軍心士氣產生了動搖。有不少士兵開小差,逃亡的現象比比皆是。劉備見曹軍亂了,便開始下山,從正面挑戰曹操。(就跟當初故意挑釁夏侯淵是一樣的套路)

曹操見自己的軍心渙散,他那還敢出營與劉備決戰?如果繼續跟劉備死扛,恐怕就得像當年在赤壁被周瑜打得大敗一樣,曹軍不被團滅也要被扒掉三層皮。

因此,曹操心想,劉備能斷我糧道,我就不能斷他糧道?於是曹操派曹真出陽平關,擊退關下的蜀軍,企圖也截斷劉備的糧道。要一旦曹真破壞陽平關外的蜀軍糧道,劉備不僅糧道斷絕,還因為隔著米倉山,而被困在定軍山,成為曹操的甕中之鱉。

只是很可惜,曹真沒有辦法從陽平關翻越走馬嶺,從北面包抄消滅陽平關外的蜀軍,以斷絕劉備糧道。而曹真斷糧的最終失敗,也表明曹操失去了最後的翻盤機會。最後,曹操只能避戰,繼而選擇撤退了。

他當時安排:駐守陽平關的曹軍(曹真、張郃等人)沿著陳倉道撤退,他自己帶去定軍山的主力部隊則沿褒斜道撤退。也就是,怎麼來的就再怎麼逃回去。並且,漢中的老百姓也要跟著一起遷出去。


關於曹操的這次大撤退,如果僅從史書上來看的話,好像不是什麼大事。可是隻要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曹軍無論走哪一條路,都會與數十萬的撤退老百姓一起擠在狹窄的棧道上。那麼到底是百姓先走,還是曹軍先走呢?劉備可正在後面追殺呢!後來在蜀漢混的風生水起的大將王平就是因為當時無法撤出漢中,索性就地宣佈起義,歸順了劉備。

所以,曹操不僅是在漢中之戰死傷慘重,就連後續的大撤退,也是慘不忍睹。司馬懿後來對此就評價道:當年曹操入漢中,差一點就要大敗而歸。

昔武皇帝再入漢中,幾至大敗,君所知也。今興平路勢至險,蜀已先據;若進不獲戰,退見徼絕,覆軍必矣。——《漢晉春秋》

而諸葛亮則說的更露骨:“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如果不是曹操跑的快,他就變成光桿司令了。

諸葛亮的話有吹牛的嫌疑,司馬懿的話則有替曹操遮羞的嫌疑。但是如果把他們兩人的話綜合一下,可以看出,曹操在漢中確實是大敗了一場,沒什麼好懷疑的。


並且從時間上也可以看出,曹操在漢中確實是傷了元氣。因為他從五月份開始撤退,劉備六月份就派兵拿下了漢中東面的上庸。而一直到八月份,曹操都沒有發動反擊。他怕劉備再出漢中,來奪關中。因此他就留在了長安,防著劉備。反倒是劉備心寬,提拔完魏延為漢中太守,坐鎮漢中後,他自己就直接回了成都。



總的來說,曹操從漢中撤軍,而不是集中全力與劉備決戰。是因為他在戰略、戰備、戰術這三方面都處於劣勢的地位。曹操他倒是想把劉備幹掉,但是漢中之戰的劣勢實在太大了。曹操最後是不得已才撤退。

至於曹操他自己吹牛,說漢中就是個不重要的雞肋,美其名曰:戰略完勝!這完全就是事後打嘴炮。如果漢中不重要,能夠說扔就扔,並且還贈送了夏侯淵的人頭一枚。那曹操後來何必要興師動眾的去漢中找劉備拼命呢?最後鬧到亡者甚多,鬧到幾至大敗,鬧到徐晃去荊州救火都只能上新兵蛋子的悲慘結局呢?

所以,漢中之戰就是曹操敗了,只不過他家大業大,敗的不那麼明顯。並且,曹操事後還嘴硬,讓很多人也相信了他沒敗,認為他還有實力跟劉備打拉鋸戰罷了。


Mer86


曹操同劉備爭奪漢中之戰,討論過很多了。漢中之戰的失敗,才讓劉備站穩了腳跟,真正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也讓曹操飲恨。

漢中之爭,前後三年。按理說曹操是防守,劉備是進攻,曹操佔據有利位置,處於優勢。但是,三年下來,曹操卻不得不放棄漢中,退回關中。

這其中的緣由,總結起來有幾點:

第一、曹軍是局部戰爭,劉備是全面戰爭。漢中的得失,不會影響到曹操帝國的存亡。而對於劉備不一樣,漢中沒佔據,就是敞開著大門,隨時有滅亡的可能。所以,劉備是舉全國之力,也要打贏這場仗。

第二、曹軍的後勤補給跟不上。漢中之戰,是個大仗,曹軍十幾萬的軍隊進入漢中。後勤保障需要關中地區提供。然而,莽莽大秦嶺的阻隔,讓曹操的後勤異常艱難,棧道艱險,運輸不便,曹軍時常斷糧。到後期,曹軍更是無糧草,士兵飢餓睏乏到了極致。相反,諸葛亮在後方給劉備前線的供給很足。“男可戰,女可運”的全員戰爭,做了充足的保障。

第三、戰爭後期,64歲的曹操已經無心無力了。當年僥倖拿下的漢中,對關中地區是險阻,對益州而來卻是大道,難以抵擋。在後期的交織中,信心成了關鍵,保證信心的就是後勤糧草,卻成了軟肋。劉備大軍,將煮肉的大鍋,架在上風,肉香飄進曹軍大營。敵軍的吃吃喝喝大魚大肉,自己飢餓難耐。信心被催垮了。

所以說,曹操失敗不是輸給劉備,是輸給秦嶺這個天然屏障了。就是曹操舉全國之力,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這個交通問題是勒住他脖子的繩索,同劉備的便捷供給相比,他勞師遠征是耗不過的。

阿呆是這樣認為的,供商榷。


阿呆夢話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漢中一代真的是特例獨行,在三大勢力並行的夾縫中求生存。

  1. 地勢: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把漢中一代夾在了中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漢中是成都的屏障,同時也是進攻中原的緩衝地帶,不管對於曹魏還是蜀漢都是極為重要的。

  2. 曹魏失去漢中:從原著中得知,曹操在拿下漢中之後因為士兵遠征辛苦而沒有及時進攻劉備,而是派了張郃和夏侯淵鎮守,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決定。後來不僅被劉備奪取了漢中,還死了夏侯淵,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

為什麼不繼續進攻?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1. 曹操新敗 ,在漢中戰役中,曹操可謂是慘敗,損兵折將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再加上劉備和諸葛亮已經坐鎮漢中,佔了天時地利,短時間內絕對無法攻克,勞民傷財。

  2. 孫吳威脅,在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基本上已經對局勢很明瞭啦,孫劉兩家打則合,打這一家的話,另一家也會打你,這樣很不划算,況且孫權的勢力也是很強的,經過這麼久的休養生息那是兵強馬壯,如果曹操為了漢中而打拉鋸戰的話,孫權一旦發難,到時候就沒有國力來應對。

  3. 大勢已定,蜀國奪取了西川以後,就已經明確了戰略的目標,就是要佔據漢中以圖中原,以漢中為北進的大本營。蜀國有諸葛法正,魏國有呂蒙陸遜,而且兩國的大將都還健在,想靠拉鋸取勝非常困難,所以只能撤退。

  4. 蜀吳相爭,漢中失利後,司馬懿就開始獻計讓蜀吳在荊州之事上相爭,這樣就是坐收漁翁之利,事實證明,司馬懿的計策是非常成功的,這個計策也是曹操不再攻打漢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上只代表個人觀點,小編非常喜歡三國,喜歡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

Hardy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率軍徵漢中張魯,七月拿下漢中。而此時劉備率軍五萬在荊州跟東吳爭荊州。於是立馬跟東吳講和,劉備回到成都。十一月張魯投降,十二月曹操從漢中回到鄴城。


劉備的謀士都建議攻取漢中,因為漢中是蜀地門戶。黃權建言: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法正建言: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公元217年底劉備開始集結軍隊攻漢中,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軍。

我認為曹操從漢中撤退不跟劉備打到底,原因:

第一漢中是雞肋

漢中對於蜀地來說是門戶,但對於曹操來說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漢中人口大部分已經讓曹操遷空了。曹操得其人民,劉備得其地。三國人口大幅度減少,人口就等於是兵員和源源不斷的錢糧。據三國志:漢川之民,戶出十萬。算一戶四口,也有四十萬人。

曹操自從漢中撤退前就漢中和周圍人口遷移。據三國志:張魯降,既(張既)說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乃自到漢中引出諸軍,令既(張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這個落是指口還是戶,我也不清楚)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據晉書地理志漢中全境只剩下兩萬五千戶左右)有記錄的漢中讓曹操遷走二十萬人以上,武都郡五萬。一下子得了近三十萬,勝過打勝仗。人口才是根本,意味著源源不斷的兵員、糧、稅賦等。曹操帶走的還有漢中的軍隊,他們原本也是漢中的。



第二:漢中險要已失

劉備從公元217年底派軍軍攻漢中,公元218年劉備親率軍攻漢中。到了公元218七月劉備已經對漢中曹軍形成優勢。據三國志: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就是說漢中之戰已經到了關鍵時刻。據三國志乙: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就是說劉備認為曹操來也沒用了。

但我的疑問是九月曹操率軍到長安為啥沒有火速趕往漢中。公元219年正月夏侯淵戰死。四個月時間完全足夠曹操趕到漢中。這時陽平關、定軍山、興勢、南圍等險要已經讓劉備佔據了。

這時夏侯淵戰死,張郃在眾人推舉下為統帥。但曹操還是沒有火速支援在漢中苦戰的張郃徐晃。據三國志:三月,王(曹操,此時已是魏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在夏侯淵戰死三個月才從長安出發去漢中。

但這時已經太遲了,劉備盡佔險要。據三國志: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備因險拒守)

曹操率軍跟劉備打了兩個月,就從漢中退軍。據三國志:夏五月,引軍還長安。在這兩個月間曹操主動進攻大敗。據三國志:雲(趙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第三曹操耗不起

曹操進不能打敗劉備,不退則每天消耗巨大。漢中之戰已經打了兩年多了,漢中府庫早已空。如果從中原運糧則損耗巨大。關中十室九空根本無力供養大軍。

例如公元263年魏國十八萬人伐蜀,不到兩個月就面臨斷糧了。這時的魏國已經在淮南、隴西屯田多年。這時的曹操更加耗不起。曹操的糧草要從中原運輸過來,經中原、八百里秦川、再到漢中。

據公元218年魏書載王(曹操)令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



這些年來曹軍連年征戰,並有內亂。1公元215曹操率軍徵張魯2公元217年曹操親征東吳3公元218年曹彰率軍征討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4公元218年宛守將侯音等反,曹仁率軍征討。(關羽也有北上支援候音意圖)5少府耿紀、太醫令吉本、司直韋晃等人在許都起兵反曹,乘夜攻打曹操設在許都的丞相長史王必。


小鴻哥


漢中之戰的規模在三國前期算很大的,不亞於赤壁之戰,但是時間長、過程複雜、戰事眾多,偏偏史書記載又太簡單,所以經常讓人摸不著頭腦。

其中曹操從建安二十三年七月開始治兵,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達漢中,準備時間長達半年有餘,但在漢中與劉備僵持了僅僅兩個月就撤出漢中,也難怪題主有此疑問,而且越瞭解漢中之戰的經過就越讓人感到奇怪。

首先,兵力上曹操佔絕對優勢。

劉軍兵力不詳,但此前劉孫爭奪荊南時,“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可以認為這是劉備幾乎所有的機動力量,前期進攻漢中的兵力也大致如此。即使加上後期緊急徵發四川新兵,短期也到不了前線。

漢中之戰以少勝多,是劉備最得意的一戰

曹軍起初與劉備作戰的軍隊有兩支,一支是漢中的徵西將軍夏侯淵部,一支是隴右的都護曹洪部。根據《檄吳將校部曲文》:“又使徵西將軍夏侯淵等,率精甲五萬,及武都氐羌,巴漢銳卒,南臨汶江,扼據庸蜀。”可知僅夏侯淵部曹軍就有五萬之多,與劉備不相上下。而曹洪所部有騎都尉曹休、偏將軍曹真、雍州刺史張既等,兵力也不少。到後來曹操大軍至,號稱數十萬,至少也是劉軍的數倍之多了。

其次,曹操在戰場上並未處於下風。

漢中之戰,包括多次戰鬥,其中曹操獲勝三次,劉備獲勝兩次。



下辨之戰:“劉備遣張飛、馬超等從沮道趣下辯,而氏雷定等七部萬餘落反應之。太祖遣都護曹洪御超等”,結果是“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三月,張飛、馬超走漢中,陰平氐強端斬吳蘭,傳其首。”,曹軍獲勝。不過劉軍只損失了先頭部隊,張飛、馬超的主力無損,還收降了少數民族七個部落一萬多人,始終在漢中、武都之間,使曹洪不能支援夏侯淵。

馬鳴閣道之戰:“(劉)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徐)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曹軍獲勝。陳式並不算劉軍的高級將領,不過數千兵力,因此只是一次小勝利。

定軍山之戰,給漢中曹軍以沉重打擊,殺死兩位主將(野戰軍主將夏侯淵和地方軍主將趙顒),迫使曹操率大軍進入漢中支援,大大加重了曹軍後勤壓力

定軍山之戰:“(劉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夏侯)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劉備獲勝。

陽平之戰:“以(曹)真為徵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曹操獲勝。高詳與陳式地位相仿,這也只是一次小勝利。

漢水之戰,意義重大不低於定軍山之戰

漢水之戰:“(趙)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大型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劉備獲勝。

那麼,曹操在戰場上並未遭受不可承受的損失,也沒有遭到決定性的慘敗,為什麼就撤退了呢?

後世多認為,漢水之戰是曹操速敗的原因。如,南宋朱熹撰《資治通鑑綱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趙雲大敗操兵,操引還長安,帝遂有漢中,自稱漢中王;元趙居信撰《蜀漢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將軍趙雲擊其軍,敗之。夏五月,操引還,昭烈遂取漢中;明章如愚撰《群書考索》:趙雲將數千騎大破魏兵,備遂有漢中。

其實,這主要就是出於一個共同認識:漢中之戰是一場後勤戰,曹操的後勤補給出了問題,無法與劉備相持下去。

曹軍補給線漫長、低效而脆弱,難以承擔大軍遠征長時間的消耗

漢中盆地北面的秦嶺海拔在2000米,給關中入蜀帶來處處險阻,只能靠幾條深峽河谷穿行其間,其中褒斜道(五丈原至褒城)為主補給線。但是這條路“直如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而到了褒城,西去陽平、定軍山前線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曹操的補給線是漫長而又脆弱的。相比之下,劉備的補給線要短得多,而且方便安全得多。



劉備利用漢中的地理特點,“斂眾拒險,終不交鋒”,不與曹軍正面決戰,讓曹軍的兵力優勢無從發揮。另一方面,則不斷以遊軍鈔略曹軍的補給線,漢水之戰就是在劉軍對曹軍的補給線進行打擊時發生的:“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



漢水之戰,曹操軍不但損失了大量的軍糧,失去了與劉備相持的資本,追擊來襲劉軍又反遭挫敗,這對曹操軍的士氣打擊是非常大的。而損失了好不容易囤積的軍糧,再從長安運過來就跟不上了。由於經常吃不飽飯,像王平這樣的川籍官兵紛紛投降,關中士卒則逃亡歸鄉,曹操軍已經無力再與劉備軍相持下去了。



於是,在與劉備相持了不到兩個月後,曹操軍無奈,只能選擇放棄,撤出漢中。“操與備相守積月,魏軍士多亡(逃亡)。夏,五月,操悉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


海軍史研究會員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後勤補給跟不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打仗其實就是打後勤。再強大的軍隊,失去了後勤保障,瞬間就會崩潰。後勤線就是軍隊的生命線。

但是漢中之戰的曹操,遇到了與北伐的諸葛亮同樣的問題。

那就是高聳入雲的巍巍秦嶺!

諸葛亮是從漢中向北穿越秦嶺,曹操是從關中向南穿越秦嶺。

筆者曾多次往返於成都與西安,一路上山連山嶺疊嶺,除了隧道就是高架橋,有的山峰甚至已經超過了九十度!

更何況是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時期。秦嶺的路,是真的不好走!

漢中的曹軍,後勤線十分脆弱。根本不可能與劉備長期相持。


雪上加霜的是,曹操好不容易運到漢中的糧草,被黃忠和趙雲一把火燒的乾乾淨淨。

糧草沒了,十幾萬大軍只能喝西北風。不撤退還等什麼?


上將噯福斯


因為耗不起!曹操從國力上強於劉備沒有錯,但是地利上卻對劉備有利。當時劉備佔據了劍閣天險,只要兩萬部隊就防守得住十萬大軍的進攻。在鍾會伐蜀的時候,5000蜀軍就擋了十八萬大軍好幾個月。 而劍閣對漢中一線地區則無險可守。當時蜀漢在川中的部隊有11萬之多,曹操要想保證漢中不失守那至少得留下10萬的部隊。所以呢,這其中的差距就可以看出來了,如果劉備想要防守,他就把兩萬兵往那裡一擺,如果想要進攻他就把11萬部隊全部壓上去;而曹操一面,他不管進攻防守都得擺十萬大軍在那裡,那麼雙方之間的物資消耗比例就是1比5。

除了作戰部隊的損耗,後勤補給路線的損耗也很大。當時劉璋長期對抗張魯,在劍閣囤積了大量的作戰物資,這使得劉備根本不用怎麼派後勤部隊就可以滿足軍需了。而曹操的大本營在許昌,最近的物資集散中心也在長安,距離漢中都在千里之外,他必須調集戰鬥人員3倍以上的後勤部隊才能滿足需求。這就是曹操徵漢中動用40萬人的主因,其中的30萬人就是後勤補給部隊,這些人也要吃軍糧的,每日消耗糧草2萬擔,曹操再強也無法長期支撐這種花費。


優己


漢中之戰是劉備集團單獨正面對抗曹操取得的第一次勝利,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整個川蜀地區的政權趨於穩定。漢中對於劉備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地方可以說是整個川蜀政權的咽喉之地,劉備控制了漢中,進可以出中原,圖謀進一步發展,退可將敵人擋在漢中門外。為了奪取漢中,劉備是舉全國之力對抗曹操,並在曹操親率大軍到達漢中之前先發制人,派老將黃忠斬殺曹軍主帥夏侯淵,導致曹軍軍心大亂,而劉備軍中眾志成城,士氣高漲,趁機搶佔了有利的地形。而且漢中離劉備的大本營比較近,後勤支援非常方便。而曹操剛剛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他的大本營己經不是特別穩定,還要用大量的兵力防備東吳的偷襲,且漢中這個地方離曹操的勢力非常遠,軍中糧草補給十分不便。面對這樣一個可有可無的“雞肋”,長期耗著,不如暫時放棄,所以,曹操下令撒退,並將當地的百姓全部移走,只留給劉備一座空城。


冷暖自知274497472


漢中之戰假設曹操取勝,還有兩種情形:一是取漢中後能夠順帶取川,二是不能取川而在漢中形成相持。當時劉備兵鋒正勁,順帶取川斷無可能。若形成相持則對劉有利,對曹有弊。漢中近巴蜀而遠許都,如果強取漢中逼急了劉備,會把自己拖入長期持久作戰的泥潭。同時荊州的關羽,江東的孫權都可能趁勢起兵。個人感覺孫權一定會起兵,兵鋒可能北進攻曹,可能西指攻荊州,曹操拿不準,不如暫退以觀時變。曹魏強勢則吳蜀相合,曹魏示弱則吳蜀反目。

後來的歷史進程也印證了這一點,夷陵之戰極大的消耗了蜀吳兩國,奠定了曹魏獨強的局面。


海納百川溪


還原一下整個漢中戰役吧。

第一回合,雙方都是試探為主。率先出招的並不是劉備,而是曹操。劉備拿下成都,曹操幾乎也在同一時間拿下了漢中,司馬懿力勸曹操稱劉備新入川根基不穩立即進攻,曹操未完全採納建議,但是派出張合作為試探,攻擊巴西郡,巴西正是張飛的老巢,張飛的部隊在入川戰中一路所向披靡,士氣旺盛,兩虎相爭,張飛把張合在瓦口關打了個灰頭土臉。

第二回合,瓦口關大勝,毫無疑問給劉備打了一針強心劑,劉備轉而開始進攻。這次攻防兩方掉了個個,張飛與馬超作為進攻方攻擊下辯的曹軍漢中主力部隊,曹洪和曹休曹真;陳式分兵攻打馬鳴閣道的徐晃部隊,結果也是掉了個個,兩路蜀軍均為完敗,雷同和吳蘭戰死,考慮到魏軍主力還未到漢中,蜀軍實際上已進入不利局面。

第三回合,雙方都把戰場轉向了定軍山。這一段熟為人知就一筆帶過了,結果是夏侯淵,趙顒被陣斬,定軍山被黃忠拿下,劉備一舉扭轉了整個戰役的頹勢。這個時候,曹操的主力大軍也趕到了漢中。

第四回合,劉備這時候展現了一個頂級統帥的風采,固守不戰。緊接著是漢中戰役一個最具亮點的小插曲,漢水之戰。黃忠繼續開掛,偷襲燒損北山曹軍糧倉,趙雲充分展現了當年遼東白馬義從的風采,帥數千人擺空城計大破曹軍主力。

漢水戰後,曹軍並未失去戰鬥力,但是糧倉受損後,糧草補給已經開始告急。同時整個戰役下來,除了第二階段外,另外幾個階段蜀軍都是明顯佔上風,勝多負少,多次敗仗造成曹軍整體士氣非常低落。

這個時候,曹操非常謹慎的選擇了退兵,同時還將漢中一帶百姓全部帶回到關中。曹操的這一決定,和後面諸葛亮在丟街亭後迅速做出的決定,完全如出一轍。這兩位軍事家的觀點是一致的,不打逆勢仗,及時止損。1700多年後,另一位軍事家毛先生也給這個理念做了一個總結:“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