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之戰,蘇聯軍隊500多萬人被俘,為何最後反敗為勝?

牛桂森


蘇德戰爭中蘇聯軍隊一開始迅速潰敗損失了數百萬人卻依然可以反敗為勝,原因個人認為歸結起來主要有這麼4點。

蘇聯地廣人多

蘇聯國土面積高達20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也有1.9億,雖然納粹德軍已經佔領了蘇聯數百萬平方公里國土和消滅了數百萬的蘇軍,要是法國的話早就不知道已經被滅多少次了,但是以蘇聯的國土縱深和人口依舊可以組織起新的防線來抵禦,最終蘇聯依靠廣闊的國土縱深和人海戰術生生的將納粹德國給拖死了。


蘇聯國力強大

蘇聯在蘇德戰爭前已經發展成為了實力和納粹德國差不多的強國了,蘇聯的GDP有400多億美元也就比納粹德國的500多億美元少一點而已,關鍵是蘇聯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非常發達,其武器雖然比較粗糙但是數量上則要遠遠超過納粹德國,因此即使損失了數百萬蘇軍和大量的武器,蘇聯卻依然可以武裝起超過千萬更加龐大的軍隊來擊敗納粹德國。


天時地利人和

蘇聯在蘇德戰爭中可以說是擁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蘇聯寒冬提早到來和泥濘的道路遲緩了德軍的步伐,地利就是蘇軍是本土作戰更熟悉地形和更容易獲得人員物資補給,人和就是大部分蘇聯軍民同仇敵愾保家衛國又獲得了同盟國盟友的大力支援,在加上斯大林殘酷的第277號命令,這些都使得蘇聯最終戰勝了納粹德國。

希特勒瞎指揮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喜歡干涉前線將領指揮作戰權的軍事統帥,而他頑固要求德軍寸步不得後退的迂腐命令也常常讓德國損失慘重苦不堪言,正是執行了他的命令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和他的第六集團軍才會被蘇軍團團包圍,最終保盧斯在痛罵不願意為希特勒這個下士賣命後就投降了,事實上納粹德國之所以敗亡和希特勒經常瞎指揮也有很大關係,納粹德國可以說是成也希特勒敗也希特勒。


執斧傳播開天名


因為蘇聯人口數量更多,更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損失。同時,德國不止有一個蘇聯要面對,還有美國、英國等這些國家,實力同樣都很強。自然讓蘇軍的壓力有所降低。

蘇聯在二戰前的人口數量高達1.8億,這在當時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而反觀德國,即使是加上後來吞併的奧地利、蘇臺德地區等,也總共只有8000萬人口。所以在人口數量上,蘇德之間就已經超過了2:1的水平。

這表現在適齡參軍人數方面上,自然就是蘇軍的潛在實力更強,即使是付出了慘痛的損失,依然能夠動員大量兵員參戰。但是德國就沒有這個能力了,青壯年的損失是不可彌補的,到了戰爭後期甚至已經開始動員老年、少年參軍。

然後就是戰略資源方面。德國本身的資源較為匱乏,尤其是現代戰爭極為需要的石油、稀有金屬等,而蘇聯本身的自然資源就比較豐富,再加上美英盟友有力的補充(英美為其提供了大量汽車、食物、稀有金屬等重要戰略物資),蘇聯的戰爭能力越來越強。而德國到了戰爭後期連足夠的石油都成了奢望,很多部隊連足夠的坦克等裝備都得不到,根本就沒有能力和蘇軍相比。


戰爭之王


1.根據當時蘇聯紅軍的結構看,大多是以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為主,並且徵兵年齡跨度很大,從16-60歲都可以參軍。

2.民族氣節在,這點尤為重要,在42最艱苦的時候,領袖堅持不離開莫斯科。相比起來某國黨領袖跑的叫一個快。這無疑是對士氣最好的鼓舞。

3.美英援助也不是吃乾飯的,源源不斷的從大西洋上運來的軍需物資也是支撐蘇軍損耗的重要一環。

配個小軍功章吧



東風快遞在行動


個人認為蘇聯能夠反敗為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戰略重地均未丟失。打仗打的是工業能力,拼的是資源消耗,在這幾方面很顯然,蘇聯雖然丟了眾多工業重鎮,但是主要戰略資源主產區例如高加索的石油、斯大林格勒的工業以及遠糧食和相關礦產資源主產區均被蘇聯牢牢的掌握在手裡,同時蘇聯的整個遠東地區也源源不斷的為戰爭提供著各種資源。反觀德軍,閃電戰受到阻撓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使得德軍搶奪蘇聯戰略資源要地的夢想化為泡影,而越往後期,德軍的缺油越發明顯,這使得德軍根本無法發揮真正的戰鬥力,最終導致失敗。

其二:源源不斷的外國援助。德軍和蘇聯戰爭期間,為了使蘇德雙方能夠拼盡全力去廝殺,美國沒少援助蘇聯軍事戰略物資,有著這個戰爭暴發戶的援助,蘇聯可以說也算是財大氣粗了,雙方拼起消耗來,那肯定是美國援助加上蘇聯本國製造的強大生產能力遠超德國一家了。

其三:強大的宣傳能力。個人感覺蘇聯在二戰期間做得最好的就是宣傳能力了。這使得戰爭動員異常迅速,使得新兵源源不斷的進入戰場,迅速的彌補了各種戰役損失的士兵,同時這種強大的宣傳使得蘇聯軍隊沒有在接連失利的情況下迅速崩潰,而是勇敢的面對,最終獲得了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其四:德軍隊友的幫忙。戰爭初期德軍對蘇聯的戰略部署摸得七七八八了,但是沒想到自己的隊友日本不去打蘇聯,反而誇大侵華戰爭,這使得,蘇聯將遠東軍調回主戰場。反觀德國,其不得不在原法國漫長邊境線上部署兵力,防止敵人偷襲。可以說德軍是在無法用全力的情況下和用盡全力的蘇聯在打仗。

以上純屬個人不成熟的觀點,大家若發現有錯誤出,請予告知,敬請原諒。謝謝。


polityW


戰爭是互相傷害。雙方相對傷害的大小不一定決定戰爭的結局。戰爭的勝利是“我”還有,你已經沒有了。就像日本侵華,即使打到了武漢,控制了比日本本土大幾十倍的區域,只要中國不停戰,也不如一紙退到東北停戰協議。一直打,他必死。

德國也一樣,消滅多少蘇軍無所謂,自己還有多少很重要。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的目的不是打下全蘇聯,殲滅多少蘇軍,是迅速打下蘇聯的歐洲部分,沿伏爾加河建立防線,最終和蘇聯簽訂停戰協議。這一戰略目的沒達到,殲滅、俘獲多少蘇軍都是失敗。





分析6767822701487


首先,我代表俄軍心情複雜……


然後說重點:

1.許多國家都被滅國了,最後不也可以說反敗為勝了嗎?只要還有人願意為了這個國家戰鬥,就不算輸掉所有……

2.蘇軍打的是防禦戰,而且還是防禦自己國家的戰鬥,就本國人民而言,不論戰死多少,被俘多少,在所不惜!只要把德軍打回去!


3.況且雙方人口差距是很大的,500萬確實很多,但是對於蘇軍來說只要他們沒死,他們依然是可以戰鬥的力量!對於蘇軍來說,只要拖住德軍,就是勝利!

4.光靠蘇聯,恐怕戰爭不一定能獲勝,美軍各個參戰國都在努力!蘇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翁哥帶你看軍事


蘇聯是衛國戰,而德軍是侵略者。蘇聯有強大的軍民融合,而德軍後勤補給不足。蘇聯是正義的保衛戰,而德軍是非正義的侵略者。所以德軍必敗,蘇聯人民必勝!


澤潤東方紅


其實最根本的就是蘇聯的軍事實力。在當時蘇聯並不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而是擁有著一個強大的工業基礎。蘇聯的重工業極度發達,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第三大工業強國。當時德國軍隊發動侵略採取的戰術是閃電戰。而這種戰術就是一個快。用步兵配合裝甲部隊快速的進攻切割對方防線,而西歐各國的面積都不大,所以很難抵抗很長時間。而德國的物資運輸都是要從歐洲去運輸到前線,戰線拉得太長了。


老百姓呼吸空氣要交稅


針對蘇軍戰士不戰就俘的現象,斯大林於1942年7月28日,簽署了《蘇聯國防委員會第227號命令》,這是二戰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面臨軍隊士氣不振的問題下達的一道命令!


這道命令極大的撼動了蘇軍的指戰員,也對部隊士兵們的士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每一個戰士都深深感到了對祖國對人民應負的責任,227號命令極大的激發了戰士們頑強拼搏的精神,誓死與德軍奮戰到底!


Baobao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