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文化繁榮的北宋為什麼會因改革而亡?是因為沒有北部屏障,外敵入侵而亡嗎?

劉國盟Lgm1982


其實,北宋從開國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1、重文抑武,內實外虛的國策。治國者,必須文武並重,文治者必有武略。

重視文教,則國家的文化昌盛,教育科技發達,人口素質較高,積累下大量人才,教育又是最廉價的國防。比如,隋文帝重視教育,國家很快形成欣欣向榮,國力蒸蒸日上的局面,創造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即使後來隋煬帝混亂折騰,但人才並未斷層,留給了唐朝,從而為貞觀之治夯實下人才基礎,比如李靖、房玄齡、杜如晦、蕭瑀等等能夠出將入相的赫赫人物。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皇帝重視和培養人才更不用細說,唐朝從立國到安史之亂能夠持續繁榮將近150年,文教和人才的積累功不可沒,安史之亂後,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命懸於一線而國不滅,還有元和中興、大中之治等等中興局面,可以說,這得益於國家大力實行文教的作用,大量的人才總能在危局中挺身而出,名臣武將輩出從而挽救王朝。又比如兩漢、兩晉和兩宋,王朝之所以能在西漢、西晉、北宋滅亡之後,還能夠延續,都與人才密不可分,東漢有二十八星宿,東晉有王導,南宋有中興四大名將。明朝其實也有延續國祚的機遇的,可惜內訌不斷、一再犯錯,不重用人才,高級人才又投降了清朝,比如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等,雖然他們身上有不可饒恕的汙點,但並不能否認他們是有才能的,而盧象升、孫承宗、袁崇煥等都在滅亡前昏暗的官場傾軋中殞命,殊為可惜!對比之下,元朝則十分不重視文化教育,九儒十丐一詞就知道他們對文教的輕辱,所以元朝滅亡,沒有什麼人才可挽救危局,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多是荒淫無道王朝,大亂世之中沒有物質基礎,人人自危,談何教育,想要培養人才可以想見有多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短命。通過歷朝歷代的治國政策,就會發現,立國之初,有大作為的王朝都會採取與民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樣就逐漸實現了積聚國力,打下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教育等等依託物質優勢,很快也呈現出生機,這樣,國力在短短几年之內就迅速強盛起來。重文抑武、內實外虛的政策是宋太祖通過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武將實力過於強大,以及自己奪取後周政權、、強幹弱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歷演變而來,客觀上對當時政局有積極的作用,但可惜不能與時俱進,盲目堅持。以文官來牽制武官,武官地位低下,誰還會在戰場上拼命?兵法最重要的就是講究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巧妙靈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北宋,朝廷卻要干預一線的指揮和戰鬥,武將被掣肘太多,違背戰爭的規則,不打敗仗恐怕天理不容。對比之下,漢朝、隋朝、唐朝、明朝初期都切實做到了文武並重,能夠吊打周邊的威脅,樹立了民族自信和威嚴,極大的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出現盛世也就順理成章了。

2、積貧積弱,黨爭禍政,腐化享樂。北宋其實是很富庶的,但冗官,冗軍、冗費長期積累,得不到徹底解決,造成多年國庫入不敷出,而統治者仍奢華享樂,嚴重拖垮了國力,禁軍數量由開國時期的30萬激增至100萬,但戰鬥力大大減退,軍費耗資巨大,周圍西夏、遼、金強敵環伺,戰爭較多,因戰鬥力減弱,每遇戰事,幾乎未戰就知必敗,戰損消耗也是巨大,形成惡性循環。機構、官員數量過多,明明可以一個人辦成的事情,卻安排數個人,機構、人員之間相互牽制制衡,辦事效率極低,國家支出卻很大。黨爭之禍也在加劇王朝的統治危機,非此即彼,一部分人上臺,拼命壓制另一黨,黨爭是不可調和內部矛盾。統治者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仍奢華享樂,什麼花石綱等等,變著名目、手法享樂,積貧積弱終於釀成大禍。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都旨在富國強兵,改革弊政,但可惜都未能如願,反倒成了黨爭之禍。戰爭是綜合國力的大比拼,當亡國之戰的大決戰來臨的時候,綜合國力是決定戰爭的勝負手。

3、燕雲十六州的丟失。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屏障,一旦丟失,敵人可以沿華北平原直下,無險可守,這也就是秦朝、漢朝、明朝不惜花費巨大修建萬里長城的動機和目的,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北宋王朝從戰略上一直處於被動狀態,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佔據地利有多麼重要,戰略要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燕雲十六州就是中原王朝的咽喉所在,丟失四百多年後,才由明太祖排徐達收復,而這四百多年間,中原王朝在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一直處於絕對劣勢,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也使遊牧民族由部落建立起王朝,在制度、科技、文化、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極大的縮小了與中原王朝的差距,甚至許多方面已經完全超越,佔據壓倒性優勢。鑑於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明朝立國不久便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由此而來。

當然,北宋的滅亡原因很多,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比如還有統治者的昏聵等等,但一般來講,歸根結底出在制度上。


一蓑煙雨任平生66


我認為的確是這樣的,這就等同於我們的立國之戰一一抗美援朝一樣。如果任由美軍陳兵於鴨綠江邊,他時時挑釁,隨時可以發動戰爭,而新生中國則要傾國之力來防備。

北宋就是這樣的情況,在金的頻繁攻擊下,俗話說久攻之下必有所得,保不準哪一次就殺進京城來了。在過幾百年後的明末,不依不饒的歷史還倔強的證明了一次。


經海山


個人拙見,見笑諸公。竊以為非因改革而亡,卻因改革所引起的黨爭而亡。為了反對政敵可以放低底線,拉攏並不一定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敵人的敵人,為國決策變成了為利益集團決策,升賞謫罰不因事由,卻因你所屬之派別。

內亂如此卻依舊做夢貪祖宗未竟之功,與虎謀皮終落得讓人看清了嘴臉,知道了底細。


擰巴主教


北宋的失敗不能歸罪於改革,而是帝王沒有智慧平衡王安石的急改派和司馬光的穩健派之間的矛盾,而這兩派都沒有錯,他們對國家的效忠都是沒有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