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灼九竅而定經絡”一語如何理解?

西漢末年,劉向受命校閱諸古書於天祿閣,其後收錄舊說寫成《新序》、《說苑》等書。在《說苑·辨物》篇中記載有上古名醫俞跗治病的故事:

“俞跗之為醫也,搦腦髓,束肓莫(膜),炊灼九竅而定經絡,死人復為生人。”
“炊灼九竅而定經絡”一語如何理解?

近人援引此文作為灸法發現經絡的文獻根據。說原文“九竅”是“灸竅”或“孔竅”之誤。並由此推論:俞跗把艾炷放在病人穴位上點燃,再用嘴吹風以控制艾火強度,然後據病人訴說的熱感路線描繪成圖,“定”了經絡。此說是對《說苑》原文意思的曲解。

早於《說苑》,在《韓詩外傳》卷十中有類似的一段文字

“跗之為醫也,搦木為腦,芷草為軀,吹竅定腦,死者復生。”

這段文字可能是《說苑》所述故事的原始出處。在《史記·扁鵲傳》中也有說:“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搦腦髓,揲荒(肓)爪幕(膜)。”搦、束、揲、爪,指醫療手段,但《韓詩外傳》所說的則是指將木做成頭腦,將草做成身軀的巫醫做法,而“吹竅定腦”卻是“炊灼九竅而定經絡”的語句原型。劉向為了讓意思表述得更為明白易懂把“吹竅”改寫成“吹灼九竅”,“定腦”改寫成“定經絡”(原“炊”字應作“吹”,是因“灼”字從火旁而誤)。這是指用吹氣或燻灼九竅的一些治療方法以甦醒昏迷。“九竅”一詞早見於《周禮·天官》,指的是面部七竅及下部兩竅,不能把這改說成孔穴、穴位

。關於吹灼九竅的治法,在《素問·繆刺論》中就有記載。其後《肘後方》和《千金要方》也有不少記載。如治“卒死”(突然昏厥),“灸鼻下人中”,又以“皂莢末吹鼻中”取嚏;救自縊,“兩人吹其兩耳”或“以竹筒內口中,使人痛吹之”助呼吸。早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也有“燻下竅”以治痔的記載。可見“吹灼九竅”的治法在古代應用頗廣。扁鵲治太子屍厥時,也曾參用過這類方法

“炊灼九竅而定經絡”一語如何理解?

上述三處引文把俞跗描寫成三種不同的形象:《韓詩外傳》把他形容成為巫醫,用木頭草人以煙熏火燎的方法來蘇醒昏迷;《史記》則把他形容成“割皮、解肌、決脈、結筋”的外科手術家;只有《說苑》才確當地把他描述成掌握當時各種外治方法包括按摩、吹氣、燻灼等法以救治昏迷病人的醫者。《說苑》將“定腦”改說成“定經絡”,同樣是指安神定志的意思。“定”是安定,不能理解成制定。只有通過治療,安定了經絡,才能達到“死者復生”的目的。

“炊灼九竅而定經絡”一語如何理解?

關於“經絡”一詞的出現,在古代非醫學著作中,除《漢書·藝文志》和《說苑》之外還不經見。《史記·扁鵲傳》所說的“中經維絡”,沒有將“經絡”連在一起來稱說,只有《漢書·藝文志》裡才提到:“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原寫作“落”)、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其中“經絡”連成一詞,與《說苑》所述樣,這與兩書同出於劉向之手有關。劉向校閱諸古書編寫成書目及序錄(稱《別錄》),書未成而卒,此後,其子劉歆繼之編成《七略》一書,其內容即見於《漢書·藝文志》中。《漢書·藝文志》序錄的話是對《內經》所論內容作高度概括。《說苑》將“定腦”表述為“定經絡”,正表明是對《內經》學理的正確運用。《漢書·藝文志》的方技部分雖由侍醫李柱國所校,這與步兵校尉校兵書、太史令校術數的性質一樣,是出於各有專工,總成其事者仍屬劉向。序錄就是由劉向“條其篇目,攝其旨意”而成。可見在《說苑》中將“定腦”表述為“定經絡”,淵源有自,並非偶然。

“炊灼九竅而定經絡”一語如何理解?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