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上朝時,有免費午餐嗎?

古堡王子


小女是不愛時尚愛歷史的無花臺,謝謝關注。

古代官員上朝,應該是沒有免費午餐,上午皇帝聽彙報,大臣遞奏摺,到點了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說到官員上朝,其實古代時候大臣們真的挺累的,毫不誇張的說,有的人距離京城故宮比較遠,一般在夜裡凌晨就出發趕赴皇宮,排隊等著皇帝早朝。

遠的不說,就說清朝,每天都要五六點鐘早朝,由於古代交通工具不方便,都是車馬轎子,這能有多少速度,比起現在的電動車都差遠了,再加上臣子們不是都住在故宮,有的離得比較遠,可能在北京的五環開外了,你說能咋辦?去的晚了就是不按時上班,而且不尊重皇上,不是簡單的扣工資績效那麼容易,都有可能沒命,你說要不要起早就趕往?

《北京檔案》2009年第10期記載,清代早朝的時間大體上沿襲前朝,早朝時天色尚未破曉,在凌晨5時左右;乾隆、嘉慶年間天下太平,則稍晚,延至日出之際,即清晨6時;而同治皇帝荒淫無道,遲至8時以後方才臨朝;後來光緒帝企圖變法維新,以挽救清王朝的頹勢,一度把早朝提前到凌晨4時。

這樣的早朝時間,一上午時間處理政務,下午不開會,大臣們有折啟奏,沒折退朝,皇帝主要是聽彙報,有的能當下就處理了,有的要稍緩時日才能給出明確的處理意見,事情比較多說的情況下,皇帝忙的顧不上時間,就只能拖延時間,有的能到下午一兩點鐘

才散朝,退朝以後大臣們各回各家,有的在飯店裡吃點便飯回家或者回到工作地方,趕緊部署皇帝的口諭內容。

古代上朝開會根本就沒有集體餐,食堂之類的,不要想著大家退朝後能吃上御膳房的飯,不可能滴各位,想多了。因為下午就沒有開會的事了,主要是皇上和重要的軍機處人員共同商議各種事情的意見,你們開會人員領會到領導意見趕緊去執行就是了,回家或者辦公,宮裡不管飯。


無花臺


古代官員上朝時,有沒有免費午餐,各個朝代情況不同,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其中還涉及到古人由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的變化。

秦漢以前,農業不發達,人們一天只吃兩次飯。根據甲骨文記載,商代人一餐在上午,稱做“大食”,一餐在下午,稱做“小食”,除了一些貴族外,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去吃現代意義上的“午餐”,所以官員自然沒有免費午餐。當然也有君主額外恩賜的,例如,戰國時楚成王聽說令尹(相當於宰相)子文上朝,不到傍晚就乏了,於是每天都準備了肉乾和果品招待子文。

秦漢時期,民間與普通官員仍實行兩餐制。可以吃三餐則是一種待遇,西漢時淮南王劉長謀反獲罪,漢文帝劉恆特批他仍可享受諸侯王的生活待遇,允許一天吃三頓飯,可見當時想吃一頓午飯多不容易,更別說是免費的午餐。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魏晉以後,一日三餐逐漸多起來。但真正普及是在隋唐時,官員們的工作免費午餐制度也在這時出現,稱為“堂饌”,又稱為“廊飡(廊餐)”,食物也很豐富,有這個待遇的是宰相一級的高級官員。其他官員的工作餐標準按級別而定。四至五品官員,一餐有“菜餚七盤,細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兩顆,餘醬、醋、鹽、豉、蔥、姜、葵、韭等調味品各有差”。六至九品的標準是“菜餚五盤,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等等。

明初也有官員的工作餐制度。據朱國禎的《視朝賜食》記載,“太祖每旦視朝奏事畢,賜百官食”。但後來由於朝廷的財力難以支持,又廢止了文武百官的“廊餐”。清代仿照明制,朝臣也沒有工作餐,只有一些需要時刻有人值守的部門,如軍機處,每天要晝夜派人值守,以備皇帝臨時傳見,才為值班官吏提供膳食。。


竹子學學


五鼓上朝,通常七點之前就結束了。除非上午朝,不過上午朝的少。


阮景東


古代百官每天入朝,很多人難免要餓肚子,官員在寒冬清晨等待上朝時,還有羊肉和酒享用。但羊肉已凍得咬不動了,有人就用布囊揣在腰間,待體溫將肉暖開了再吃。

 史籍中還有記載說,有些朝代給高級官員每天供應飲食,可以稱為“工作午餐”,這實際是一種獎勵,有時會相當豐盛,規格很高。唐代就實行過這種高規格的工作午餐制度,享用者是宰相一級的高級官員。這午餐有時過於豐盛,豐盛到宰臣們不忍心動筷子的地步。

唐代稱這工作午餐為“堂饌”,以後又稱為“廊飡”,要論這制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東周時代。楚成王聽說子文上朝呆不到傍晚就乏了,於是乎每天都準備了肉乾和果品招待子文。楚成王每天都為他預備些熟肉乾糧,好讓他吃了打起精神辦公。從此以後,這就成了一項制度和權利。





馬總看世界


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完整意義上的機關食堂制度是從唐朝開始的。據唐朝文獻《崔記》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后,決定延長定期舉行朝會的時間。可會議時間一旦延長,與會的大臣們難免飢腸轆轆。為了體恤各位參會大臣,唐太宗就“略備薄菲”,讓大家吃一頓免費的工作餐(朝食)。因為這個“聖旨”很受歡迎,所以就開啟了一種公費吃飯的制度。

要吃飯就得有食堂,唐朝的機關食堂叫“公廚”。“公廚”中檔次最高的,就是皇帝在金鑾殿上擺下的國宴(朝食)。參加國宴的官員一般都是朝中大員,一定品級的地方高官進京彙報工作,也可以去“朝食”。那麼,無資格參加朝會的其他官員怎麼辦?沒飯吃嗎?不!按規定可以到本部門的機關食堂享用工作餐。其中,檔次最高的是宰相辦公的政事食堂,稱為“堂廚”、往下各地方政府及中央有關部門的派駐機構,也有自己的公家食堂,但名稱不一,如中縣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部門領導外,一般辦事員也可以享用免費午餐。稱之為:“吏廚”、“佐史廚”或“府史廚”。真可謂層次分明,安排得十分妥當。

若問官員們的免費午餐都吃什麼?據《唐六典》記載,國宴(朝食)的標準依官員的品級大小而定。四、五品官員的用餐標準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顆瓜、7盤菜,還有油鹽醬醋等各色調味品。六至九品官員的午餐標準比上述略低: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盤菜……吃不完的還可以打包回去。《因話錄》就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唐貞元初年,洛陽物價高昂,一般人家捨不得吃好東西。河南府的官員曹庚倬在參加公款吃喝時,想到家裡守寡的姐姐,每次都要從宴席上打包,給姐姐帶一份免費午餐。一開始,同僚們常常笑話他。後來知道了原因,都非常感慨,紛紛稱讚他。

由此可以看出,一桌免費的午餐,大家肯定是吃不完的,打包回去與家人分享也很正常。可一頓工作午餐這麼豐盛,有必要嗎?其實,人們都知道不妥。可“公家”的錢花起來沒人會心疼,所以,朝廷食堂裡的供應必須豐盛、上檔次。

那麼,如此高規格的免費午餐,經費如何解決呢?史料記載,國宴的伙食津貼全部由國家財政承包,大家只管甩開腮幫子吃就是了。其餘各部門和地方食堂的經費,也是由上級財政撥款。有趣的是,這筆下撥到地方上的吃喝款,並非“死錢”,而是由各部門、各級政府在年初作為貸款放出去,然後在年終時連本帶利收回來。如此這般如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完全可以支付機關食堂的日常開支。

正常情況下,還有吃不完的“伙食尾子”可分,真正是“吃不了兜著走”,這也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啊!


北方3021


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完整意義上的機關食堂制度是從唐朝開始的。據唐朝文獻《崔記》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后,決定延長定期舉行朝會的時間。可會議時間一旦延長,與會的大臣們難免飢腸轆轆。為了體恤各位參會大臣,唐太宗就“略備薄菲”,讓大家吃一頓免費的工作餐(朝食)。因為這個“聖旨”很受歡迎,所以就開啟了一種公費吃飯的制度。


賈永春1


那是沒有的,官員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裡皇宮遠的更早。早飯隨便吃點,等待早朝,如是三日小朝或者事情少,中午不到就回家了,如是大朝會,午飯根本來不及吃,只能餓著肚子或者僕人帶的小食墊墊。


歷史探究課


古代上朝都是半夜起床,到宮門天都沒亮呢,午餐?對不起!那是肯定沒有的。


遠處吹來陣風


應該沒有,除非皇帝單獨宴請。


春雨會來李述義


沒有免費的午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